我院的战备训练

涛声

<p class="ql-block"><b>文字原创——孟涛</b></p> <h3>如今提起战备训练,就容易联想起海陆空三军将士们,在朱日和沙场点兵。天空上携带王炸的战斗机呼啸而过;陆地上坦克战车方阵轰鸣黄土飞天;大洋里我们的航母舰队群,威武巡航保卫海疆,何惧那几条封锁的岛链?还有更强大的火箭军,各种各样的“东风快递”出神入化,威震敌胆。</h3><h3><br></h3><h3>随着国力的提升,我军的军事装备更加精良,军事科技更加先进,连续几次的大规模整编,兵更精,将更强。为了随时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我们军人的口号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h3> 部队拉练 <h3>四十多年前,我们医院的后勤兵,在军旅生涯中,也经历过最传统的战备训练。记得是我入伍的第二年,1971年的冬天,我们驻军医院的医护人员,参加了要塞区后勤部组织的野营拉练。大家一身厚实的棉袄棉裤,除了没配枪支外,肩上左右斜挎着水壶,挎包,武装带扎在腰间,最后背上打好的背包,挎包系上一条白毛巾,像战争片里老八路的作风,夜间行军容易辨认是敌是友。瞧瞧大家跃跃欲试,整装待发的样子,嘿!真有点将士出征的架势。</h3><h3><br></h3><h3>夜里急行军,长长的队伍看不到头,望不到尾,跟着大队伍翻山越岭,又钻山沟。没有声音,因为不许说话,只有嚓嚓的脚步声和偶尔从前方传下来的口令。15岁的小女兵,个头不到1米5,个子小步伐也小,大个子两步,咱就要三步,别人大步走着,我就要小跑步,我只记住一句话,“跟紧了不要掉队!” 低着头只顾眼前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快速疾步行走,不摔跟头就好。最有意思的是在行进中传口令,可不管前头下达的啥口令,大家的乡音难改,传到我们这里全都变了味,也不知道是啥意思了,笑死人了!晚上出去拉练,我们小兵兴奋极了,能在和平年代,体会一下急行军也很有意思。跟着大部队一会奔跑,一会行走,中间没有停歇过。<br></h3><h3><br></h3><h3>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老八路的父母亲,当年他们的华野八纵部队,是有名的“沂蒙雄狮”,能征善战,夜里急行军,一晚上就要跑150里路的,要和敌人的汽车轮子比速度,抢时间。想起他们的艰苦卓越,英勇善战,就感觉浑身都是劲,乐此不疲。天气虽然寒冷,但大家都跑得浑身热乎乎的,满头大汗。好多同志一路下来,累的腰也疼腿也软,脚底下还打了泡,而我却意犹未尽。关键是脚底板太争气,走远路从来就没打过脚泡。小女兵傻乎乎的,乐颠颠的跟着大部队,跑了一夜山路,依然精神饱满,就像啥事没有发生过。</h3> <h3>最后我们跟着医院的大队伍,全部钻进了坑道,黑乎乎的坑道,只有几盏马蹄灯,这里就是训练的终点站了,大家都解下背包休息,一并等着开早饭 。一会儿香味儿就飘来了,我们医院的炊事兵也不含糊,立刻开饭,给大家抬来了一大饭盆的美餐,是色香味俱全的肉丁米饭。 </h3><h3><br></h3><h3>正当我们大家端起饭碗,狼吞虎咽大口进食时,坑道对面的部队中,传来了喧哗声,抬头一看,我乐啦,从坑道的另一端,迎面走来了我的父亲,依旧是步履匆匆,精神抖擞,军装腰间扎着棕色的武装带,呵呵,当年老八路的雄姿重现。他带着一行干部,满面笑容的从坑道里匆匆穿过,哦!原来我们跑走了一夜,大部队排头兵居然是我的父亲!父亲他们从我的身边经过,我端着米饭,朝着父亲开心的笑着,心里却说,“老革命您好哇!您来检查工作啦?俺小兵兵可没给您丢脸!”</h3> 精修坑道 <h3>遵照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指示精神,五十年代,好多的部队医院都建设在相对隐蔽的大山里,我们405医院也不例外。我们属于海防前沿的医院,历史上,侵略者屡次由渤海湾闯入国门。我们的钢铁要塞,建设的如铁壁铜墙;我们405医院建设配置,那也是不同于一般内地的驻军医院。除了苏联专家给我们建起的一座正规的团建制医院以外,在附近的大山里,我们还拥有两所深藏地下的战备医院呢,这就是我们的坑道医院。是不是有点与众不同呀?</h3><h3><br></h3><h3>坑道医院的山上,有山林有农田,也照旧可以放羊放牛,就是坑道医院的门口不许老乡们靠近。建成这宏伟的地下医院,要感谢,50年代,60年代部队的官兵们,是他们不辞劳苦,甚至流血负伤,打眼爆破,水泥浇灌修建出来的。</h3><h3><br></h3><h3>到了70年代,还有我们医院的医务人员,进去做了二次的“精装修”,大家轮番去坑道里抡锤打眼,水泥抹面,很是辛苦。医院的坑道里,设施也要做到战争中的“四防”,几道沉重的大厚门,里面嵌有粗壮的铁棍般插销,里面关门上了插销,外面的人甭想进得来。我多次去推拉过那水泥门,凭我小女兵一人之力,是拉不开,推不动的,那是用水泥铸造成的重门,防原子弹冲击波的盾牌呀。坑道的通气孔道,都设有特殊的盖子,是用来防放射性污染的……。</h3> 坑道训练 <h3>有一年冬季,遵照上级的指示精神,我们一所大外科,留下小部分医务人员,几乎全部进驻医院的一号坑道,坑道里的冬训就开始了。坑道医院里,冬暖夏凉,我们一所进驻的是1号坑道医院,1号坑道医院条件最好,有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沿着坑道一边,有条水泥修建整齐的小水渠,昼夜不停的流淌,流经之处,取水方便,完全可以替代自来水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洗洗手。坑道里还有一口泉水井呢,炊事班的同志来此打水,用于三餐做饭,烧开水。</h3><h3><br></h3><h3>医院重要的部门都设在这1号坑道里,包括医院领导的指挥部,两个坑道医院共用的食堂,唯一的野战外伤手术室。可是内科同志们进驻的2号坑道,就简易多了,关键是里面没有水源,但是干燥适宜,可吃的喝的,还要跑到1号坑道医院这里来取,麻烦增添不少。这两个坑道医院,真是各有利弊,当然是拥有饮水更加重要啦,我们小兵也为大外科住在1号坑道里,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h3> <h3>记得,科室里宣布,让我和李明森大哥,成立了坑道科研小组,每天负责检测,坑道里的温度湿度,水井里的水温等,还要有记录。“科研小组” 这四个字可不简单,当时,我这个15岁的小卫生员能加入,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认真的坚持,天天重复着做好测量与纪录。</h3> <h3>坑道里科研小组成员,我和李明森大哥</h3><h3> </h3><h3><br></h3><h3>我们居住的1号坑道,有了方便的水源,也带来了潮湿,坑道里的墙体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潮湿,甚至还有水珠渗出,往下滴答,如何解决好坑道里的潮湿,这也是个大难题。坑道里既有军人病房,也有工作人员的宿舍,凡是进驻坑道的医护人员、战士病员,每个人的被褥都加盖了军用黄毛毯,用以防潮。可伸手触摸,被褥总是潮腾腾的,发给大家的军用黄毛毯,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h3><h3><br></h3><h3>故每日清晨,只要是大晴天,就会有一支扛被褥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出洞去,四处晾晒各自的被褥。让太阳暴晒一下,当晚就可以睡个好觉哇。呵呵,怎么可能天天都是艳阳天呢?若连续几日都阴天或下雨,到了夜晚,那就尽受潮湿被褥的折腾吧,靠自己的体温,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潮湿的被窝偎暖了,湿湿凉凉的,真是浑身难受难以入睡。</h3> <h3>进驻坑道还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记得早期,第一批进驻坑道,只有三个同志,带着小部分轻伤员进驻。那时候,坑道里没有电灯,还用马蹄灯照明,长长的坑道里,纵深之处都是黑乎乎的,一片寂静,因为还有二道重门,三道重门,加上巷道还有拐弯,壮着胆子走进去老远,才能看见一盏暗淡的马蹄灯,也算是指路灯。我第一次自己进去,真是咬牙壮胆往里走,直到听到纵深处,传来了说话声,才松了一口气。</h3><h3><br></h3><h3>有一次,1号坑道里的护士和伤病员们集体睡过头了。黑黑的坑道里,让人丧失了白昼的判断,一直睡到了第二天中午,也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记得好像是唐宁波先醒了,还用手电看看马蹄表,“哦,才2点钟啊!” 半醒不醒,也不知道是半夜2点?还是中午2点?又倒下继续睡。就这样,大家不吃不喝继续睡下去,尽情享受了一次饱睡大宴,哈哈…真有点儿任性洒脱的感觉!幸亏外面的同志来了,他们进不了坑道了,为啥大白天坑道大门紧闭?就感觉不对劲儿,唯恐坑道里有异常情况,就跑回科里打进来了电话,“铃铃铃铃…” 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这才把坑道里依然熟睡的众人都叫醒了!</h3> <h3>通过冬季坑道训练,以适应未来战争情况下,坑道医院野战外科手术能顺利的展开。在我们外科驻扎在1号坑道医院,在王毓周主任的带领下,手术室也照常为军人病人进行手术,潮湿通风条件不良的手术间,无菌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术前术后的处理不能马虎。坑道内病房护理工作都在摸索体验中。王毓周主任还写了几个篇幅总结,关于外科坑道内手术的经验与体会。</h3><h3><br></h3><h3>坑道里的病房,每间面积都不小,病床靠两边摆放,中间留出通道,护士们做治疗也按部就班的进行。在老同志的带教下,还是小卫生员的我,在坑道里破天荒的学习了针灸操作,学习寻找穴位,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合谷…,每次下针手都哆嗦,手捻提插的不断刺激,病人有了酸麻胀感,就感觉是穴位扎准了,知道了啥叫“得气”了,我也紧张的出了一身汗,好在一回生二回就熟了。</h3> 活跃的女兵 <h3>阴暗潮湿的坑道里,也经常充满了欢声笑语,因为有一群快乐的充满朝气的女兵。记得为了活跃坑道里的文化娱乐生活,被我们誉为舞蹈专家的王支大姐,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晚间,带领我们排练了不少的节目:有小歌舞,有对口词,有群口快报,有曲艺,有舞蹈…等,宣传队的成员有,高希峰、成昌文、唐宁波、刘宝珠、王世菊、周健、宋延玲…等,排练场地就在坑道里,那个靠近伙房出口最宽敞的位置。</h3><h3><br></h3><h3>王支大姐别出心裁,去药房要来了一堆空胶布纸筒,每两个空筒连接固定起来,外面用红色的纸粘贴包裹,再贴上好看的金花边,就成了我们的道具,自编自导排练了渔鼓,歌词至今还记忆犹新。“渔鼓啊,敲的啊,咚咚响,咱们六人走上场,今天不把别的唱,唱唱咱们的新党章啊…!新党章,字字句句闪金光,照的战士心里亮……!” </h3><h3><br></h3><h3>还有自编的京东大鼓,鼓舞坑道伤病员士气,歌词编写的很应景很出彩,其中有 “唱:坑道太潮湿,遍地水汪汪。道白:咱们的伤病员呐,就像那十八棵青松,唱:战斗在芦荡!……”,我们小宣传队在坑道病房,为伤病员们演出时,非常受欢迎。</h3> <h3>军医训练队的一部分同学也进驻了坑道,记得与当年军医训练队的部分学员们一起,乘医院的大卡车,去北沟镇的模范村去演出,孙陶大队(书记孙潘之),聂家大队(书记聂振军)。军医训练队有位女学员叫刘新政,她表演的女声独唱,真是棒极了!唱的就是黄县学习大寨的老典型——下丁家。那词那曲,如今依然在耳旁回响,“胶东半岛凤凰山,下丁家就在这山下边,自力更生创大业,荒山变成米粮川,五谷丰登传喜讯,亩产又跨千斤关,千斤关!” 我们的大外科的节目真不少,能演出长达两个小时的晚会呢,台下群众的反响强烈,等演出结束后,已经很晚了,可热情高涨的村民们,能送出我们好远好远!</h3><h3><br></h3><h3> 金嗓子刘新政同学和同学们</h3> 妙手回春 <h3>在坑道医院,当年还发生了一件稀奇事。一天,去北京学习的樊宝昌医生回来了,他去参加的是,北京举办的全军腰椎间盘脱出的手法推拿复位学习班,一个北京老太太,是他们的老师,这也是老人家祖传的独家绝技。记得樊宝昌军医领着一个表情痛苦,弯着腰跛行的中年男子,走进了坑道。我们全体医护人员都聚集在坑道医生办公室里,聆听樊军医汇报他的学习成果,讲述中医推拿治疗的理论。最后,樊军医让患者坐在一张方凳上,向全科医护人员演示中医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手法和过程,樊宝昌军医先检查一遍患者的脊椎,确定有病的部位后,只见他一手抓住患者的一侧臂膀,一手大拇指按在病变的腰椎侧方,随着牵引患者臂膀大幅度的旋转,带动了其腰身的旋转,大家静静的观看,没有人发出声响,当患者腰身旋转到了合适的位置,就在这关键环节,樊军医果断的用大拇指来了一个用力的推送,只听到“咔哒”一声,樊军医笑了,拍拍手说:“好了!你可以站直了走回家啦!”患者开始还有点不敢相信,可奇迹真的发生了,我们也紧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患者试探着慢慢的站了起来,又慢慢的挺直了腰杆,哈哈,他顿时开心的笑了,激动的在场地不停的走来走去。看到他进来时的痛苦样子,转眼间恢复的如同常人,大家都为他高兴不已,祖国的中医推拿太神奇了,真是大开眼界。我们的樊宝昌军医,学习回来就能掌握自如,那一双巧手就像魔术师一样,手到病除哇!</h3> 时刻准备着 <h3>虽然是在和平年代,可因为我们是海防前哨,京津的门户,建院几十年来,医院里战备这根弦就从未松懈过,练为战的信念从未间断过,在年年的战备训练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医务人员的战备训练,离不开医疗专业,要在战场上抢的下、救得活、治的好。</h3><h3><br></h3><h3>曾记得,在评委裁判们掐表计时比赛中:外科医生手术组,利用刚刚被枪击中的狗,进行紧急开腹手术;护士们练习战场上的战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在暗光下护士做静脉穿刺,输液抗休克;当场下达口令后,发电组的师傅们紧急自行发电;汽车班组的驾驶员,突然让紧急拉动;还有炊事班的同志快速烹饪的表演。近几年更有了医护人员持枪打靶训练,……。我知道的只能算是凤毛麟角,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活着精彩的自己。</h3> <h3>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战火燃起时,在人民有难时,从未退缩过。当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当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当发生特大洪灾时,当北京发生非典时…,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是铮铮铁骨,热血满腔,挺身而出,纷纷递交请战书。被入选的同志们感觉无上光荣,积极参入演练。野战、救灾,我们手术室的同志那是必不可少的。记得在手术室里挑人,我和林国香护士长,双双被选入野战医疗队,我激动的不行不行了,感觉报效祖国的时刻到了,哪怕是赴汤蹈火?大操场就是医疗队的训练地点,我们每天练习快速支起大帐篷,快速打开手术台,展开手术器械箱,每天练得大汗淋漓……,真是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可造化弄人呐,每次按上级指示,医院筹建好了野战医疗队,等来等去,最后都没走出去,让兄弟医院抢了先。喜欢迎接挑战的我,只能屡屡空留遗憾。</h3> 巾帼出征 <h3>2003年,我们的首都非典肆虐横行,一时间,病因是啥?如何预防?如何治疗?都是空白…,人们感到束手无策也是空前的。每三个因感染非典而病故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是医务人员,恐慌、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此时此刻,我们期盼了几十年的挑战来临了,祖国终于召唤到了我们,请战书纷纷上交,我还记得徐政委说了一句话,让我顿时泄气了,“妇产科的同志就不考虑了。” 挑来选去,我们405医院里的两位年轻的护士长,手术室的张宝红、供应室的时媛媛入选了,迎战烈性传染病,最起码的消毒隔离,这两个护士长都是最内行的。没有去的同志只能尽点绵薄之力,有把每人一支的免疫球蛋白送给她们,我特地买来了“人参含化片”,塞到她们手里,希望能帮助到她们,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战胜病魔,能安全归来!因为感染上了非典的医务人员,绝不允许遗体送回,亲人不许去看望,必须当场火化,而且已经这样执行了。此时,张宝红已是母亲,有个可爱的儿子,时媛媛还是未婚的女孩子。</h3><h3><br></h3><h3>右一任广水院长,右二张宝红,右三时媛媛,</h3> <h3>4月26日是她们的出发之日,医院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披红挂彩,锣鼓喧天,全院同志都来为我们的护士长送行,场面有些悲壮啊,大家眼里都有泪水,纷纷合影留念,真怕这一走就成了永别呀!</h3><h3> </h3><h3> </h3><h3><br></h3><h3> 我妇产科同志与张宝红的合影</h3> <h3>带着全院同志的重托,两名女将义无返顾的奔赴北京,在抗击非典的主战场——小汤山医院,以命相搏,与非典进行了近两个月的鏖战!参入救助了一批又一批患者,出色的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h3><h3><br></h3><h3> 北京小汤山医院终于完成任务,在2003年6月20日关闭!</h3> <h3>6月20日,405医院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全院同志们终于盼来了她们凯旋而归!她们就是我们医务人员杰出的代表,是默默奉献的巾帼英雄,更是我们405医院的骄傲哇!</h3> <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我们医院代表山东省军区,参加济南军区联勤部组织的信化条件下,野战外科比武活动。20 集团军、26 集团军、5 集团军、山东省军、河南省军区和军区所属驻军以上医院,各选拔一个代表队参加比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院成立了(张宝红主任为保障组长 ,窦尧春三治医师为手术主刀.赵吉华副院长为手术助手,魏健主治医师为麻醉师吴云波护士为器械护师,张宝红主任兼任巡回护师的代表队)代表山东省军区参加比赛,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为此,窦尧春主治医师荣立个人三等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根据省军区和要塞区指示,依照军区联勤部《全区卫勤力量考核比武及后勒应急保障部(分)人岗位练兵成果展示总体方案》,医院组建了40人的卫勤分队,集中封闭140余天,进行了 21个课目训练,代表省军区与二个集团军的师旅单位,进行拉动考核比武,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7项专业课目考核优秀率达1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气管插管、静脉输液、水质食品检验、野战X线车、心电图操作使用、野战条例件下热食制作取得满分,野战外科手术取得最高分。为省军区、要塞区争了光。王军院长荣立个人二等功,宋波副院长、赵承主任、张磊主治医师、李增磊军医荣立个人三等功。</p> 最可爱的人 <p class="ql-block">记得在五十年代,“最可爱的人”,曾经是我们父辈们在朝鲜战场上,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时,获得的光荣称号,是祖国人民赋予的。如今,在和平年代,为了祖国的富强与安宁,刻苦磨练提升军事技能,那些爬冰卧雪镇守边疆的子弟兵;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在生死关头,依然执着逆行的子弟兵们;在烈性传染病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爆发横行时,那些舍生忘死冲上前去的医务人员们;为了祖国腾飞,隐姓埋名耕耘一生,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老科学家们,他们的故事,屡屡感动了人们,获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她)们就是这个时代 “最可爱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