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使用描写性语言——太仓一中跟岗学习第十天

清水菱角

<h3>  众所周知,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都离不开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每个老师课堂语言的风格也会迥异。但略略回眸一下我们的课堂,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多使用了记叙、议论、说明或抒情,而独独缺少了描写。为什么?因为描写是五种表达方式中最难驾驭的一种。它是借助绘画中的描绘(画出或描画)术语,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文化积淀和语言表达技巧就可能“难以启齿”,语言就会少却许多韵味与美感。特别是语文课,最需要这种高难度语言来让学生“动情”,让学生“审美”。</h3><h3> 今天我转战到太仓实验中学参加语文教研活动,在课堂研讨环节有幸受教于一位资深语文教学专家。在谈到古诗教学要借助想象营造画面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时候,他坚定鲜明地指出,当下教师要学会使用描写语言!</h3> <h3>  前辈的话入耳入心,让我深以为然。之前已意识到自己语言苍白无力、干瘪粗糙,却一直没有深思其表现形式上的问题,没有将其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前辈虽然是由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延伸到所有古诗教学时而着意强调描写语言的(因为只有教师灵活驾驭描写语言才能为古诗营造画面感与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而不是直白的翻译诗句,让学生处于“理解”的低洼地带而非“欣赏”的高峰),但他却激发了我的联想与链接。</h3><h3> 我想,不光是语文,其它学科若也能恰如其分的使用描写语言增加形象与韵味,学生是不是会饶有兴趣倾听而提高专注度呢?德育如果也使用一下描写语言还原事情真相与过程,是不是会比空洞虚幻的说教更能让人认同与接受呢?</h3> <h3>  描写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毋庸置疑,一个说话善于描写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关注的焦点。只是,语言乃一种外在的输出形式,要依存于内在的厚积,也要依赖于刻意地练习。多学习,多阅读,多思考,注重刻意练习,我们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最具文人气质的魅力型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