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十月,我们正在开展“中国娃”的主题。在第一周的“北京线”中,我们主要围绕北京的名胜古迹、饮食文化等开展一系列课程。在区域游戏中我们也投放了与“北京线”相关的游戏,同时也根据区域特点渗透了与主题有关的游戏。以建构区为例,我们以搭建天安门、故宫等主要建构活动,但同时也投放了其他各地、各民族具有特色的一些建筑照片,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照片,以此作为自己的建构主题。</h3> <h3>班级的建构区相比较其他区域而言,空间相对较大,幼儿在建构区中相对便于活动。除了常规的木质的各种形状的积木外,地面建构紧靠桌面建构,因此,桌面建构使用的塑料拼插类积木也能灵活运用到地面建构活动中。</h3> <h3>在建构区游戏刚开始时,琪琪等四名小朋友选择了进行地面建构游戏。老师请他们在游戏前设计今天的建构计划,画一画自己想要搭建的建筑。琪琪和其他孩子商量后,决定要搭建天安门,但是当游戏开始15分钟后,老师再次来到建构区,发现四个孩子两两分组,自由进行建构了。通过询问了解到了由于琪琪的建构计划绘制的过于复杂,在实际建构中困难重重,另外两名孩子选择“脱离队伍”,而弟弟则表示仍然想跟琪琪一起进行建构,于是他们自然的分为了两组进行游戏。琪琪和弟弟看到了建构区中悬挂的各式建筑回后,琪琪首先提出要更换他们的建构主题,并取下了傣族竹楼的照片给弟弟,征求弟弟的意见。弟弟同意将建构主题更换为傣族竹楼后,两人开始进行游戏。</h3> <h3>在傣族竹楼基本成型之后,琪琪和弟弟通过观察照片发现傣族竹楼还有栏杆和窗户。首先他们尝试利用细长的圆柱体进行栏杆的装饰。但操作时发现,圆柱体太长了,并不适合做栏杆。之后,琪琪提出用塑料拼插积木进行装饰。两个人将积木拼成“十”字型,二楼的栏杆就完成了。</h3> <h3>在这次的活动中,琪琪和小伙伴们是在班级规划的建构区中开展的游戏。建构游戏的主题也是根据班级行进的主题设定的,虽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在发现自己原先的计划难以实现后,临时更换了建构主题,但“傣族竹楼”仍然属于教师设定的游戏内容。在建构时,幼儿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设计图纸过于复杂)和个人意愿(想尝试其他便于操作的建构主题)灵活进行分组的调整,选择自己的游戏同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建构游戏的材料相对常规,虽然有多种塑料积木可以选择,但在参与建构游戏的幼儿中,大部分都局限于木质积木这一材料。在琪琪和弟弟这次的游戏中,两人能够根据建构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塑料积木装饰木质积木的作品,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自主性。</h3><h3>通过此次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行为的观察,结合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学习文章,我认为,琪琪和弟弟这次的建构游戏虽然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例如同伴选择的自主、材料选择的自主,但其游戏主题、内容、材料都离不开老师的设定,因此,幼儿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浅层阶段。</h3> <h3>结合深度学习的的相关理论来看本次建构活动:1.幼儿主动的行为。琪琪等人在建构游戏中能够灵活调整建构的作品、自主选择游戏同伴、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等,都表现出了幼儿在本次建构活动中的主动性。</h3><h3>2.以问题为中心。琪琪等人在开展建构游戏时,发现自己的设计图难以实践,基于这个问题,他们根据不同的意愿进行了分组,灵活调整了本次活动的计划,一方面自身有了新的建构尝试与体验,另一方面也顺利解决了问题。</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