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不是《兰花花》、不是《三十里铺》、不是《走西口》,更不是什么《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根本不是陕北民歌)。(也许你们在背景音乐里感到了那个熟悉的调子。)<br>那是我们刚到陕北,刚到延安的第一天,一天的大雪,一天的敞篷卡车的颠沛流离,到了延安汽车站,跳下车子,腿麻的已经站不起来了,疲惫至极。忽然汽车站广场的大喇叭响起了歌曲:<br>“宝塔山嘞个宝塔楼——,<br>紧紧连着个天。<br>哎呀,毛主席啦个领导咱——<br>闹呀嘛闹翻身。<br>……”<br>我们一下子就听楞了,我们第一次听到了真正的陕北民歌调,激昂空旷,大家长大了嘴巴站在那里。一路上的离愁别绪、一路上的插科打诨全被那歌声吹的一干二净。心里只有一句话:“到陕北了”<br>延安地区到处都在唱这个歌,连我们插队的那个最偏僻的山村,最能唱的歌手吴长贵在地里也是唱的这个歌词。我们就以为那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了,我们就叫它《宝塔山》。我不知大家还记得不,在公社知青文艺汇演,晚会上大家唱的也是这首《宝塔山》。</p><p><br></p> 后面的词我可能记得不清,但是第一句却记得真真的。<br>下面是我回忆清唱的《宝塔山》。(点击下行《宝塔山》的链接)<br><a href="http://www.baidu190.com/m/play/133147.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宝塔山清唱</a><br>唱的不好,是否能引起回忆。 那年冬天我和吴长贵单独出去打柴,一路上两人吼着对唱陕北民歌,我又把《宝塔山》唱出来了。那是在一条偏僻的圪梁梁上。吴长贵说:“你停下(hà),听俄给你唱原词。”于是:<br>真正的陕北腔、陕北调、陕北的词,在圪梁梁上回转,听得人荡气回肠,陶醉死了。让吴长贵教我,死活不再唱第二遍了。问歌名,他说不清楚。至此我还是只记住了《宝塔山》。<br>回城聚会,大家也是只会唱《宝塔山》。很多延安知青都会唱这首歌。 很久很久以后,听到电视上阿宝、王二妮唱《赶牲灵》,忽然想起吴长贵在山圪梁梁上唱的就是这曲,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唱了多年的《宝塔山》就是那脍炙人口的《赶牲灵》调。 <p>我把《赶牲灵》的简谱录在下面,第二行配上《宝塔山》的词,延安的知青听听。看看唱了几十年的《宝塔山》是不是就是赶牲灵的调。是不是就是同一首歌:<br></p><p><br></p> <p>《赶牲灵》是陕北民歌中经典的经典,那音调凝聚了陕北最最经典的元素,一听就震撼,一听就不忘,一听就会唱。听说在抗美援朝前线慰问团歌手白秉权演唱这首歌时,第一句唱完,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知道为什么吗?只有经历过生死苦难的人才能理解这首歌给人带来的对家乡、对亲人、对美好生活的眷恋。无怪乎那个时代延安把它拿出来填上新词,迎接知青,普及大众。无怪乎延安知青几十年后还不忘这个调调。听到它,就热泪盈眶的同时想到那句诗:“几回回梦见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p><p>下面的链接是白秉权唱的《赶牲灵》,没有现在人唱的花里胡哨,声调更感人。有心人对比一下《宝塔山》,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br></p><p><a href="http://www.baidu190.com/m/play/133246.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赶牲灵 白秉权</a><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