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爷

一克金子

<h3>  “帅帅,你听外爷说,你如今端了公家的这碗饭,可万万不敢贪一分一毫,贪了一分一毫迟早会被揭发,把人家交代的事干好,清清白白做人就对了”。今天是外爷去世后第42天,每当想起他,这句他近两年来频繁叮嘱我的话就在耳边回响。<br></h3><h3> 外爷名叫贺兆财,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张家河乡亚呼塬村人,出生于1936年5月,病逝于2019年9月,享年83岁。外爷的名字极具财气,但终其一生也没能发大财,所幸养育了两儿四女,分田地时多得了几亩土地,全家人齐心协力,家境倒也富足,这也为他一生在外奔波奠定了物质基础。外爷于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中年人形象,他的身板一辈子都是笔直挺拔的,他的腰眼永远是那么硬梆,一张四方脸折射出满腔正气,一对大花眼流露着精明固执,鼻梁坚挺,嗓门洪亮。外爷的穿着风格几乎是不变的,白衬衣为底,外套一身藏蓝色的中山装或西装,天冷了再加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头戴黑色的鸭舌帽,这便是他一年四季出门着装的标配,往人堆里一站便自然而然成了焦点。谁又能想来他有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份,但他却从来都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h3><h3> 外爷是那个年代稀缺的有文化的人,17岁便在延川县的一个公社当文书,后来回乡务农。没能端一碗公家饭成了他最大的不甘和一生的遗憾。在生产队上,他不甘于按部就班的务农,始终保持着对幸福生活的热情与干劲,一生中倒卖过牲畜,贩卖过棉花等农产品,穿山越岭,勤劳经营,赚过点小钱,也被人骗得血本无归过。外爷终究没能实现名字蕴含的寓意,别人谈及他一生时总会说:“贺兆财,这人是人强命不强,要是遇上今天的好时代就不得了!”但在今天的我看来,外爷受时代环境所限虽然没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他一生自信坚韧,敢想敢拼的精神却作为无形的精神财富影响着子孙后代,大舅、小舅均十几岁就成家立业,并先后勇敢的走出小山村到延川县城谋生,最终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既定生活轨迹便深受外爷这种精神的影响。</h3><h3> 如果生命中一扇窗关了,上帝总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虽然没能发家致富,但外爷却在生命的其他领域颇有建树。无法再确切的求证是从哪一年起,外爷开始给人说媒,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古稀之年仍邀约不断。外公说媒的本事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能清楚地掌握和亲双方上下三至五代的的人际关系,严谨的分析家族名望,家风歪好,财力物力,因此但凡他认为合适,愿意出面这事多半就成了。外爷功课做的足,口才极佳,因此成功率很高,继而成了延川县红极一时的月老,不仅十里八乡讨不下媳妇的人家纷纷来寻,谁家想和别的人家结亲也跑来咨询门户情况,以增加把握。外爷来者不拒,热情招待,积极出谋划策,所得不过一瓶酒,一条烟,如果婚事成了再加条裤子或一双鞋,但他却始终乐此不彼,一生说合结缘的夫妻足有一百多对。外爷的这种成就不仅是他自我肯定的力量,也给了小小年纪的我对于能否结婚这个问题的强大自信,有这样一个外爷在,想来长大了打光棍是不可能了。</h3><h3> 外爷为人刚正有礼,做事谨慎有条理,熟知民俗,经他主事的红白事均能圆满完成。经年累月,他不可避免的又一次火了,亲戚家,乡里乡亲过事请他主事是自然而然的,甚至还有外乡人托人寻来,驱车接他去主事,因此他一年几乎多半时间在外帮忙,直至古稀之年,视力下降,家人劝他不要再奔波劳累,他却说抹不开别人请托的面子执意要去。外爷的品行就在这人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奔波中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与敬重,他公正有威严的形象使人信服。因此民间一些矛盾纠纷也纷纷经他手得到很好的化解,在外爷的一生中,仅受人托付化解涉及人命官司的民间纠纷就多达十起。</h3><h3> 外爷治家十分严格,舅舅和妈妈兄妹六人的婚姻全部是外爷一言而定,平日生活中也容不得子女任何叛逆的行为。但是,外爷并非不关爱子女生活,听妈妈说,在我不记事的时候,家里生活拮据,甚至有揭不开锅的情况,外爷偶然得知就把家里的粮食多次拿给我们家,同时还动员光景好点的姨姨家、舅舅家给予接济。在我们家箍新窑时外爷又拉着骡子一力支持到底,其实在他威严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颗对子女细腻有爱的心。外爷还是我小时候崇拜的对象,他一生经历丰富,身上的故事也很多,每次他来家里和爷爷聊天,我都会静静地在一旁听他讲一些民间趣闻轶事,其中不乏精灵鬼怪,我的心思便随着外爷爽朗的声音轻易的进入了一个神秘精彩的新世界。待我长大以后,每次见到他,他总会关心的问候我的工作和生活是否顺心,告诫我要清白做人,自励自强。</h3><h3> 外爷的一生是与人为善的一生,他的善行义举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与颂扬。外爷一脉香火鼎盛,五世同堂,子女,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曾孙乃至玄孙67名后人无一人肢体或智力残疾,外爷说,这就是上天对他一生所为的最好褒奖。外爷一生身体健康,不愁吃穿,晚年得子女孝敬,从发病到不治去世不过半年,行动无碍,生活一直能够自理,受罪较少,终得厚葬。我想,这该是一种福报吧!</h3><h3> 万千家庭文化的延续演变组成了5000年中华文明,家庭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一个好的家长能塑造一门好的家风,好的家风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后辈子弟。作为外孙子的我并不能完整的诉说外爷的一生,也没有能力与资格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的外爷是一个好人,作为后代子孙,自当遵其为范,学为好人,矢志不渝。</h3><h3> 外爷终究与我不告而别了,因一些原因未能见到外爷最后一面,也没能参加下葬仪式,我深感遗憾,谨以此书祭奠外爷千古!</h3><h3> 2019年10月2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