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h3> <h3> 开始上课了😝我们来做一个表情操😃😱👿</h3> <h3> 先做一个开心的😃😃(哈哈……)</h3> <h3> 再做一个惊讶的😱(哇喔!)</h3> <h3>然后做一个生气的😡(哼╯^╰)</h3> <h3> 我们都是最棒的👍👍👍</h3> <h3>“小朋友在我们的教室有一个物体我们每天写字吃饭要用到的东西,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吗?”</h3><h3><br></h3><h3>“我知道……我知道……就是桌子”</h3> <h3>今天我们来测量一下平时吃饭上课写字用的桌子🈶 多长,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有多长呢?</h3> <h3></h3><h3> 想一想:我们要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来听听小朋友的想法💡。 </h3> <h3>“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像这么长的尺子就可以量📏”。</h3><h3><br></h3><h3> </h3><h3> </h3> <h3>“也可以用绳子量”</h3> <h3>“老师🙉 我见过一种尺子可以拉很长,我们可以用那个来量”👍</h3> <h3>“可以用量身高的那个尺子来量哦”👍</h3> <h3> “用棍子来测量啊,很长的棍子和桌子一样长 的棍子就可以量出来啦!👏</h3> <h3> 我们一起来看看宝贝们说的测量“工具”</h3> <h3> “其实除了用尺子、绳子、棍子以外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自然的“工具”比如老师手里的铅笔、我们的书本、还有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都可以用来测量哦🤔”</h3> <h3> 手尺是指大拇指到小拇指张开最大角度的距离,我们称为①拃。</h3><h3> 测量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画个记号,首尾相连。</h3> <h3> 我们一起都动起来吧!小手来测量一下,运用我们的自然物铅笔、书本、还有我们的小手一起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桌子吧🤔</h3> <h3> </h3> <h3>“老师我的手不够长啊🙅”</h3> <h3>“为什么老师的手和桌子一样长呢🙇”</h3> <h3> “老师我们的桌子有13拃那么长”</h3><h3></h3><h3> </h3><h3> “老师帮你把长度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br></h3> <h3>“老师桌子有6支铅笔那么长”</h3><h3> </h3> <h3>“老师桌子有3支铅笔那么宽”</h3><h3> </h3> <h3>“老师桌子有5本书那么长”</h3> <h3>"我量的桌子长有6支铅笔的长度"</h3><h3>"不对不对、明明就是5本书的长度…"</h3><h3>"我量出来是13拃的长度啊!"</h3><h3>小朋友争论着、原来她们都是测量的桌子的长、可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h3><h3><br></h3><h3><br></h3><h3><br></h3> <h3>"因为用的是不同的工具、工具的长短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h3> <h3> 我们还测量了我们的黑板有多长</h3> <h3> 量一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h3> <h3>“脚趾尖到脚跟之间的距离叫一步”</h3><h3>“老师用了24步”</h3><h3>“我们的芮芮宝贝用了36步”</h3> <h3>“为什么老师用了24步而张芮小朋友用了36步呢?”</h3><h3>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因为老师的脚大🙈”</h3> <h3>“因为脚的长短不一样所以量的数字也不一样🙊”</h3> <h3> 小朋友们通过尝试、讨论、知道了:原来、测量相同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长短不一样、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br></h3> <h3> 最后把书发给宝贝们看看,巩固刚刚老师所讲的知识。</h3><h3>瞧!宝贝们都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测量呢👍</h3> <h3> 宝贝要记住~要从一头开始,首尾相接地进行测量,要一边量一边数,这样才不会搞忘哦。</h3> <h3>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能够大胆地尝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孩子们在"玩科学"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遵守规则、相互合作的意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