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我的前半生(三十一)之石门农场的兴衰记忆-4

用感性享受生活

回忆我的半生(三十一)之石门农场的兴衰记忆-4<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石门农场的兴衰记忆已经写了三篇,在2、3两篇里分析了农场农业产业和二三产业的衰落原因,有些是我自己的分析,有些是别人做的分析,这里一并感谢提供给我取材的所有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其他情景的描写,有些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些是适当脑补,为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毕竟我不是代表官方在记载历史,也不想让更多的不愉快蔓延而徒增烦恼。<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最近有爱人同学帮忙得到了农场一些资料,对农场历史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这里再作一些适当补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农场建立的确切时间是1955年7月1日(建党34周年),第一代农场人是从上海、杭州、绍兴、萧山、衢州、兰溪、金华等城市来的有志青年和复员军人,他们响应共产党的号召,背着铺盖,擎着红旗,敲锣打鼓奔赴金华石门垦荒建场,当时的党政领导孙益友、杨长海、王凤桂、陈锡广、漆承凤、田子文、张进忠等都是一些南下干部,据说当时的地委书记李学智亲自抓了这项工作,七月一日建场典礼上,浙江省副省长、省委组织部长杨思一代表省人民政府宣布“浙江省金华石门农林牧试验场”成立,场部设在金华县石门村,任命孙益友为场长兼书记,王凤桂为副场长,杨长海为副书记。到年底,垦荒青年总数已达1973人。所以当时农场的全称为:浙江省金华石门农林牧试验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上面是建场典礼照片<br>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详见《回首我的前半生》(八)知青生活]。<br> 所以农场的有志青年和复员军人来金华石门开荒种地,比历史上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略早一些,这批青年放弃城市的生活来到石门垦荒改土,不管是出于当时历史大背景的无奈,或真是怀着一腔热情,都是值得敬佩和敬仰的一代人。<br> 以上是开荒劳作照片和当时住的房子,照片都是120老相机拍的<br> 农场最大的时候大的不可想象,1956年初,“金华县马鞍山农林牧高级社”和“金华县北山青年垦荒高级社”并入“金华石门农林牧试验场”,全场总人数达3308人,此时,农场幅地辽阔,分布在金华县雅畈、塘雅、澧浦、罗店、孝顺、城关六个区,安地、东屏、长山、清湖、秋滨、雅畈、多湖、江东、塘雅、香溪、金轮、罗店等13个乡。此时有13个生产大队,1个基建队和4个养猪场,拥有土地面积24133亩。其中:水田:3082亩,旱地6378亩,桑园2005亩,果园1040亩,油桐油茶9220亩,用材林2107亩。到1958年,全场职工的艰苦奋斗带来明显效果,粮食除自给外还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8万斤,干茶3.39万斤,春茧1.63万斤,水果11.68万斤,肥猪500多头,禽蛋1.76万斤,对当时社会农副产品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60年初,农场又接收淳安由于建新安江水库移民1772人来场当农业职工,农场周边的十个集体所有制大队从清湖公社划归农场统一领导。这应该是农场农林牧最兴旺的时期吧。<br> 为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党号召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63年、1964年、1966年杭州市各城区又陆续有知识青年711人来到农场。1964年,农场还创办了半工半读中等农业学校,招收金华、兰溪、义乌、衢州等地的城镇应届毕业生120名,1965年增招54名,毕业后有123名分配石门农垦场,成为农场新生力量及技术骨干。<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整地种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插秧种田</h3> 1965年农场创办了“金华地区生物药厂”,扩大了原有的茶厂、农机厂、基建队的生产规模,此后,场办工业开始兴起,起到了以工补农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br> 经过1955年到1965年的十年的艰苦创业,农场人换面貌地换装,经济开始复苏,产值从1955年的4535元增至1965年的77.07万元;税金从1956年的74元增至1965年的1.45万元,利润从1955年的-36.58万元减至1965年的-0.93万元。这是农场的第一个十年,是艰苦创业的十年。<br> 1966年到1976年是农场经历“文化大革命”浩劫的十年。<br> 这十年里,在全国性“造反有理”极左思想影响下,农场内一部分职工打着“革命”旗号造反夺权,农场主要党政领导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关进“牛棚”,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被污蔑为走资派的忠实走卒,科技人员被视为“臭老九”靠边站。造成工厂停工、农业减产、学校停课,无政府主义泛滥严重。制药厂等工副业基本处于半停产状况,农业上3000多亩粮田、4000多亩茶园大面积减产。<br> 那时有句口号叫“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些我也都是经历过的。<br> 虽然农场也逃脱不了全国性的共同命运,但绝大多数农场人还是坚守岗位,把农场当成是自己家园的,如“文革”期间,有社会上的少数人明目张胆哄抢果牧队的水果,全场职工齐心协力挺身而出予以制止,保卫了农场财产,体现了“以场为家”的主人翁精神。<br>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到1985年这十年是农场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向的十年,也是农场比较辉煌的十年。1977年,农场脱掉了22年亏损帽子,实现利润22.25万元。1979年用上了日本农业机械设备,有育秧、播种、施肥、治虫、收割、烘干等农业机械47台件,农场也培养了一批农业机械专业技术人员。1980年到1985年每年利润均在百万以上,成为浙江省农业战线年盈利百万的农垦企业,多次受到国家农业部、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要知道那时候对个人来说,一万元都是天文数字,百万元是个什么概念。<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机械化耕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稻谷丰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机械化收割</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水果丰收</p></font></h3> 1981年,农场还成立了“金华地区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1983年,农场开始了家庭农场试点,1984年推行家庭农场,1985年农场在农业上全面铺开职工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职工收入是非家庭农场职工收入的2.8倍。<br> 1985年建场三十周年时,农场拥有建制单位36个,全场人口3049人,其中在职1642人 ,年销售总收入1596.81万元,上交税金134.1万元,实现利润158.65万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场办工业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叶基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场小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场初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场医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物资开始丰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采茶路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歌咏比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电影的热闹情景</p><p> 1986年到1995年,是农场各行各业齐头并进的十年,从第二篇的农业职工和非农业职工收入图就可以看出,这十年农业和非农业职工的收入都在增长。<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外来访</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外来农场参观</div> 1986年8月,农场成立了“金华市贸工农实业总公司”(前身应该是“金华地区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下属农畜、茶林、工业、建筑、销售服务五个子公司。1987年8月,制药厂也更名为“金华市七一制药总厂”,下设针剂、片剂、冲剂、兽药、食品饮料、玉米淀粉六个分厂。生产的“胃炎干糖浆”获浙江省“名特优新”产品金鹰奖;“乐胃片”在全国医药药品评比中获“百病克星”铜质奖;“十全大补酒”获全国营养食品“熊猫杯”铜牌奖。当时我爱人就在药厂片剂分厂工作,我还在部队服役,由于部队单身生活不是很规律得了比较严重的胃病,吃了药厂不少的“乐胃片”和“胃炎干糖浆”,效果还真的比其他胃药好。<br> <h3><font color="#010101"> 七一茶厂生产的“神农牌”一级茉莉花茶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奖;雨前毛峰茶获浙江省优质产品奖和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厂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业部优质产品奖杯</h3> 此时的农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已初步建成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业俱全的综合农垦企业。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全场销售总收入达5.5亿元,上缴税金达2776.52万元,利润达2961.86万元。<br> 92年11月,农场的“金华市贸工农实业总公司”更名为“浙江金华奥托康实业总公司”,下辖制药、绿野、三友、建筑、服务五个子公司。<br> 93年4月,农场组建“浙江奥托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了原制药厂、造纸厂、纸箱厂、淀粉厂、饮料厂、矿泉水厂、车队,农场是第一大股东,94年2月,该公司被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成立。<br> 95年11月,经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浙江奥托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浙江奥托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2月,上海宝立实业总公司参股成为第一大股东,农场等于卖了该公司。<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奥托康制药厂新门</h3> <h3><font color="#010101"> 此后,农场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在2、3两篇已经做了分析。</font>(未完待续)</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