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陕地区红色歌谣中 解读红军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深情

祺尉

<h3></h3><h1>&nbsp; &nbsp; &nbsp; &nbsp; <b>从川陕地区红色歌谣中<br>解读红军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深情</b></h1><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文\张祺尉<br><br>&nbsp;<b>摘 要:米仓山地区包含陕西南郑与四川巴中部分县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里,从古至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歌谣文化。流传在这一地区的部分歌谣,构成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一部分,以秦巴山区民歌山歌为基础通过加工改编造就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这些诞生在1932年至1936年间最典型的红色歌谣,通俗易懂广为流传,其中的大量歌谣,突出了川陕根据地人民群众与红军的鱼水深情。</b><h3><b>关键词:秦巴米仓山地区 民歌 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色歌谣 人民群众 红军 鱼水深情</b></h3><h3>&nbsp; &nbsp; &nbsp;1932年,徐向前、陈昌浩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了陕南和川北地区,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县城成立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通过1933年扩红,使根据地迅速扩大,而且使红军人数由 2 万余人发展到8万余人,成为当时仅次于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在川陕苏区,广大劳苦大众跟随红军,一手抓枪杆保卫红色政权,一手抓生产经济建设,打土豪分田地,青壮年参军参战、儿童参加童子团站岗放哨送信;妇女做干粮、打草鞋、全民动员,川陕苏区红遍天。红色石刻宣传标语、红色歌谣就在炮火硝烟里诞生了。本文以流传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歌谣为题材,研究解读红色的人民军队与苏区人民建立的鱼水之情。<br>&nbsp; &nbsp; &nbsp; 文中所述米仓山地区红色歌谣是指狭义的川陕苏区米仓山地区部分地方流传的歌谣。</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nbsp;</font></h3> <h3>&nbsp;<b>一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诞生的历史背景&nbsp;</b></h3><h3>&nbsp;<b> 1 源于川陕米仓山地区人民生活疾苦、战乱、苛捐杂税的历史背景&nbsp;</b> </h3><h3>&nbsp; &nbsp; &nbsp; 川陕苏区广义是指米仓山和大巴山之间的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广大地区。有名的大巴山和米仓山,首尾相连,陕西汉中南郑、勉县、城固、西乡、镇巴沿大巴山西端向东至广元、旺苍、南江、通江、巴中、万源、宣汉、城口,这些广大的地区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之中,掩映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之下。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在川陕地区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广大贫苦农民为了生息、繁衍,不断地用勤劳的双手去劳作,四川军阀刘文辉、刘湘、田颂尧、邓锡侯、刘存厚、杨森各自盘踞立法律,委官吏,征赋税,称王称霸,争夺地盘展开混战,掠夺土地,征收几十种苛捐杂税、抓壮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农民失去土地,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里,农民靠租种土地、做长工打短工生计,不少农民缺耕牛农具,只好刀耕火种,微薄的一点庄稼,自然灾害、野兽侵害,“高高山上莫搞头,又出老虎又长猴。要想夫妻同床睡,除非包谷收上楼”这首民谣真实地道出了山区农民苦难的生活。许多农户衣不遮体,粮不裹腹,一遇战乱、土匪,饿死、逃荒者不计其数,青壮年就去买苦力。“劳动号子”、“巴河纤歌”、“巴山背二哥”等行业出现和产生的山歌,就是苦力者们在艰苦的劳动中所发出的悲壮激昂的歌声,道出了人民的辛酸苦难。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跟着红军闹革命,于是广大受苦大众,以民歌山歌为基础,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红色歌谣,可以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红色歌谣诞生的先决条件。</h3> <p>&nbsp; &nbsp; &nbsp;</p><p><br></p><h1><br></h1> <h3><b>2、源于川陕地区的民谣、民歌、山歌</b></h3><h3>&nbsp; &nbsp; &nbsp; 地处四川陕西两省的交界处生活的人民,多来自土著和湖广迁徙移民,他们祖辈生活在这里,创作传唱民歌是当地生活的一大特色,广大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谣、民歌、山歌。男子在上山砍柴或田间劳作时会唱砍柴樵歌、薅秧歌、用来防御野兽或是消除疲劳。山坡采茶会唱采茶歌、家里来客唱敬茶歌,男女生产劳动时,唱打情骂俏的对歌和劳动号子;男欢女爱的情歌,人去世唱孝歌。例如《巴山背二哥》:“哎,通江河南江河,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朝发巴州城,夜歇杀牛坪。米仓山上打一杵,头挨青天脚踏云。打一杵来唱支歌,人家说我好快乐。不是我的心喜欢,背子重了难爬坡。”又如《栽秧歌》:“月亮弯弯照边河,幺妹儿悄悄上了坡,不是去找哥哥耍,帮哥哥栽秧打大箩,一箩打在哥面前,水溅哥哥一老壳,哎呦!是哪一个嘛?抬头一看噻!嘴巴都笑成了豌豆角哟!笑成了豌豆角! ”在川陕地区这块沃土里,数以万计的山歌、民歌、民谣,为后来红军入川创建川陕苏区诞生的红色歌谣创造了条件。所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是在秦巴山区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起来的,秦巴山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据红色歌谣。因为这些民歌很多都在山歌的基础上填词改编而成、离广大穷苦大众的劳动生活很近,更容易被接受和传唱、也正是因为这样,红色的精神力量得以在根据地广泛传播。</h3><h3>&nbsp;<b>3、四方面军建立川陕根据地播撒革命火种宣传发动刺激红色歌谣的产生</b></h3><h3>&nbsp; &nbsp; &nbsp; 1932年12月29日四方面军先遣部队开进碑坝福成芭蕉坪、程家坝、余家湾等乡村苏维埃政权建立。1933年1月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平昌。1933年5月碑坝、红庙、南海3个区建立了川陕省红江县苏维埃政府(即碑坝坝溪区)、川陕省赤北县空山区余家湾等乡村苏维埃和程家坝、朱家坝、庙坝、西河秦家湾、川陕省赤北县第七区苏维埃政府,今属南郑县福成(白玉、马元)和西乡大河、楼房坪、河西、镇巴县交界处等8个乡34个苏维埃政权。红军所到之处群众夹道欢迎,穷苦人民参军支前,参加游击队、赤卫军、童子团,参加苏维埃政权,翻身当家做主人。到1933年,反三路围攻,红四方面军30军、31军、西北军区政治部,广泛发动宣传,在川陕苏区为粉碎川军的三路围攻,利用宣传队、文艺队深入村寨,宣传红军的革命主张,号召人民参加红军、支援红军,将石匠发动起来在苏区錾刻红军标语、组织人员利用流传在秦巴山区的山歌、民歌、改编创作演唱了大量的红色歌谣,加之觉醒农民自发创作,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具有秦巴风韵的红色歌谣,在根据地广为传唱,鼓舞士气,对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南郑碑坝福成与四川空山、临江川陕地区,诉苦歌、觉醒歌、宣传动员歌、翻身歌、扩红参军歌、支前歌、鱼水情深歌、战斗歌、送别歌应运而生。</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nbsp;</font></h3> <h3>&nbsp; <b>二 米仓山地区的红色歌谣见证了红色军队与劳苦大众的鱼水情深</b></h3><h3><b>&nbsp;1 参军觉醒,是红军宣传发动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b></h3><h3>&nbsp; &nbsp; &nbsp;1933年川陕苏区扩红一首《去投红军哥》:“家住巴山窝,住的千柱脚,穿的烂蓑衣,吃的洋芋果,包的圈圈帕,照的松明火。睡的包谷壳,烤的疙瘩火。要想把捎翻,去投红军哥。”这首红歌流传在川陕苏区的南郑县福成底坪与四川空山坝一带。说明了红军宣传的感召力,居住在深山老林木架房里,穿着棕编制的蓑衣,睡觉没有被子,头上包着青布帕,受尽剥削和压迫的山民形象。歌中向我们展示了四川最底层最穷的:头包青布帕、烤着疙瘩火、吃着洋芋果,脚杆都烤烂,没有红军来,不能把捎翻的川人特有的袍哥形象,听说红军是劳苦大众的救命队伍,于是奔走相告去参加红军闹革命,从川军、豪强、地主手里夺取武器闹红的真实写照。穷人的日子过不下去了,红军来了,为什么不去投红军呢?<br>&nbsp; &nbsp; &nbsp;又如一首《红云崖》唱到:“叮叮当,叮叮当,岩上一个老石将,身子悬在半空中,白天晚上錾字忙。睡到半夜大天亮,妈妈喊我快起床,爷爷收工才回来,红云崖上放红光。”这首红歌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觉醒的老石将在川陕苏区,白天黑夜在石岩上錾刻红军标语,向反动军阀宣战、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动员更多的劳苦大众参加红军的生动场景。川陕地区多为湖广移民后裔,这里能工巧匠众多,尤以石匠、木匠、铁匠为最。这些石匠,他们拿起铁锤和錾子做武器,所錾刻的红军石刻宣传标语,遍布在碑坝前进、福成程家坝、底坪的川陕苏区山山岭岭,让川军和反动派吓破了胆。就是这些无数的石匠的辛苦努力,才在川陕苏区留下70多条红标,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宣传动员和战斗作用。</h3><h3>&nbsp;<b>2 后勤支援,是战胜敌人保卫红色政权前提,红军与苏区人民情深义重。</b></h3><h3>&nbsp; &nbsp; &nbsp;如1986年南郑县福成镇中营村老红军苟德明生前演唱的一首《我与红军情义长》:”燕麦炒面成金黄,我给红军推干粮,盐搭多了怕口渴,盐搭少了怕不香。不多不少搭合适,我与红军情义长。”这首红歌流传在南郑县福成地区。福成地区山大沟深,燕麦是一种杂粮,川陕苏区建立后,穷苦人民分得了土地、农具、翻身做了主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苏区人民将口粮省下,千方百计的支援红军。这首红歌道出了碑坝福成人民将燕麦磨成面粉,做成炒面干粮的情景,炒面必须炒成金黄色、食盐不多也不少,送上前线,支援红军杀敌,多打胜仗的支前动人场景。简便、质朴、富有感染力的歌谣, 反映了人民与红军亲情紧密相连, 激励着革命者英勇斗争。 <br>&nbsp; &nbsp; 再如又一首支前歌《做馍馍》:“推磨推磨,推磨推磨;推的面儿细不过,做个磨盘大馍馍。馍馍上面放椒盐,麻胡麻胡好香甜,馍馍中间包红糖,红心红心当干粮。馍馍送进山,去把亲人看。馍馍送下河,红军不挨饿。”这首红歌,生动的诠释了根据地人民为红军做馍馍、在家中的手摇石磨上将燕麦小麦磨得很细,做的馍馍既香又大,细微的如放椒盐、红心中间是红糖都刻画的淋漓尽致,激发了红军战士的战斗意志和精神,后勤有人民支援,使得苏区红军队伍的军心稳定,斗志高昂,从中可以充分领略到红军部队与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反过来,这些歌谣又进一 步加固了人民群众与革命战士血肉相连的关系,唤醒了更多苏区民众支持和拥护红军,形成了军民之间基于家庭亲情的鱼水之情不断生成的良性循环,激励军民在艰苦条件下患难与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斗争的胜利。质朴、简洁、易懂,很容易让广大民众接受,几句朴实描述,就生动地映现出川陕苏区同仇敌忾的情景。</h3> <h3>&nbsp;<b>3、充满地方特色的根据地生活歌,鱼水深情歌谣见证</b></h3><h3>&nbsp; &nbsp;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福成的底坪、白玉中营、四川空山乡,有几位健在的老红军和幸存下来的苏维埃主席,如福成镇底坪的寇云喜、苟德明老人给我们讲述了太多的红军战斗故事,演唱了很多红军歌谣。寇云喜苟德明1933年四方面军入川扩红参军,跟随红军三过雪山草地、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数百次战斗。1988年寇云喜老人去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作为老红军,受到人们的敬仰。就是这些有幸活下来的老红军,我们的许多历史和红色史料才得以传承整理。</h3><h3>&nbsp; &nbsp; &nbsp;一首《屋里来了一个兵》唱到:“巴山翠竹青又青,巴河流水深又深,隔山隔水不隔音,屋里来了一个兵。见了老汉叫大爷,见了老婆叫大婶,遇见碎娃给块糖,抱一抱来亲一亲。他给军属去打柴,一担担了二百斤,他帮穷人去犁地,一天犁了半边岭。有人问他名和姓,他说姓红名叫军。不是战士叫军长,哪个知他是将军?”川陕地区的红色歌谣具有广泛的秦巴风味地域文化烙印。这些红歌一旦传唱,就能广泛的产生共鸣;第一,在创作上,红色歌谣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满了浓厚的米仓山地方民俗和乡土气息。第二,许多红歌穿插了大量的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容易被穷苦人们和广大官兵接受,结合米仓山地区山歌、民歌素材元素、比拟、夸张、借物言志、抒发情感, 能够在精神上与之产生共振。川陕地区的物质条件相当艰苦,革命斗争也非常残酷, 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红军官兵需要营建自我的一片精神净土。对苏区的情,就是对故乡的情,对劳苦大众的爱就是对亲人的爱。正是这些红色歌谣将浓郁的乡情与革命豪情相融合,在川陕苏区艰苦条件下,因而才能使得苏区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取得反三路六路围攻、空山战役、陕南战役、万源保卫战、嘉陵江战役等的胜利。据老红军苟德明老人讲述,1932年1月,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到达南郑县福成镇程家坝,纪律严明,从不进老百姓家门,睡觉在大庙、祠堂和山民的屋檐下,宣传队到处贴标语,帮助农民担水劈柴、打扫院子,缺衣少穿的贫苦人家送衣给粮治病。《屋里来了一个兵》这首红歌就向我们展示了红军纪律严明,穷苦人的队伍,与反动军队本质的差别。一个红军高级将领军长,到了老百姓家里,那种亲切感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打柴一担二百斤,犁地半天半边岭。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刻画的生动传神,有血有肉。这些红色歌谣在红军干部战士与米仓山人民之间平等关系,实实在在地建立起了一座深厚情感联结的桥梁,对巩固川陕苏区、壮大川陕苏区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h3> <p>&nbsp; &nbsp; <b>&nbsp;4 鱼水之情难分离永难忘,红军永远留在川陕老区人们的心中</b></p><p><br>&nbsp; &nbsp; &nbsp;从1932年1月四方面军入川陕到1935年6月嘉陵江战役的两年多时间,革命的火种燃遍秦巴大地,使红军队伍人数从红军人川时的不到两万人发展到撤离时的八万人。红军要走了,你听一听送行的队伍里唱起了《送红军》:“红军前脚走,我们后脚跟;走一村,又一村,泪珠双双湿衣襟。爷爷拿出叶子烟,奶奶送上苞谷饼,剩下妈妈没啥送,怀里掏出线和针。两眼泪花花,半天才说话:衣服烂了早点补,针针线线连穷家。”1936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川陕苏区的人民依依不舍一路相送,叶子烟、包谷饼、线和针,这些川陕地区最普通的东西,在这个送别场面里大放光芒,多么淳朴善良的人民,多么可爱的亲人!这一送,眼泪长流,红军走了啥时才能回来?红军走了很远,老乡一直跟在后面,舍不得离开啊,也只有人民的队伍,人民的军队才会产生这样的分别场景。<br>&nbsp; &nbsp; &nbsp;又如《盼红军》:“太阳落土四山阴,端起饭碗盼红军,泪落碗里星乱闪,苦难日子啥时尽?哎哟哟,只有红军救穷人。 太阳落土四山黄,牛羊回圈儿想娘,昼想红军夜里梦,梦见红军打胜仗。哎哟哟,穷人翻身有指望。太阳落土四山红,站在山顶手搭棚,望断大山盼红军,盼得心里暖烘烘。哎哟哟,红军啥时回山中。太阳落土四山黑,唱个山歌四处飞,先问红军哥哥好,再问杀敌啥时回?哎哟哟,美酒留待亲人归。”红军在川陕地区经营了两年多,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因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需要,离开了川陕地区。这首《盼红军》不同于红军才到川陕地区的盼望。前者穷苦人们苦难,盼红军翻捎;后者是穷苦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需要红军的呵护;红军撤离后,川陕地区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大批红军伤员、军烈属、游击队员、苏维埃干部被杀害,土地又被军阀地主夺走,但是红军留下的火种和红色文化基因还是在人民群众心中保存下来。反动派杀人杀不了群众的心,你看:吃饭端起碗,流泪想红军;做梦想红军,梦见打胜仗;山里的太阳落山了,站在山梁梁上,望红军;然后再唱个山歌,问候红军;上好的美酒已经窖藏起来,等待红军打了胜仗归来举杯共饮。一端二梦三望四唱,将一首《盼红军》呈现出来;这一盼一直到1949年川陕地区解放13年时间。这些红歌,塑造革命人格魅力,体现人文情怀,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风貌通过歌谣散发出质朴感人的芬芳。&nbsp;</p><p><br></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nbsp;</font></h3> <h3><h3><b>&nbsp;结语</b></h3><h3>&nbsp; &nbsp; &nbsp; 这些洒落在川陕地区碑坝福成与四川通江相邻这片红土地不计其数的红歌,让我们不能忘怀那些发生在川陕地区硝烟弥漫的战场、那枪炮声咽的厮杀、福成儿女磨炒面、打草鞋、抬担架、送子弟参加红军的场面,送别红军长征的泪水,山崖崖上盼红军的眺望。这些红歌,至今仍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砥砺奋进的风向标和精神食粮。 <br><b>参考文献:</b></h3><h3>&nbsp; &nbsp; &nbsp;1《川陕革命根据地简史》2《通江县志》3《通江县党史资料》4《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歌谣》5《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6老红军苟德明、寇云喜,白玉刘兵术、张前武传唱讲述与南郑县福成底坪、通江空山地区。<br><br></h3></h3><h3><b>作者简介:</b></h3><h3>张祺尉,男,南郑福成人。陕西省民协会员,南郑区民协副主席。汉中仓山水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郑县白玉向阳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汉中市绿芽芽山野菜专业联合社理事长。张氏七瑛文化研究总会《七瑛通谱》主编。</h3> <h3><p><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nbsp;</font></p></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nbsp;</font></h3> <h1><br></h1>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font></h3> <h1><br></h1><br> <h1><br></h1> <br><br> <p></p><h1><br></h1><p><br></p><p><br></p> <h3></h3><h1><br></h1><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