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籽粉

心海留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焦 籽 粉</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包熙葆&nbsp;</h3><h3>&nbsp;</h3><h3><font color="#010101"> 小</font>时候,在家吃一种叫焦籽粉的食品,至今记忆犹新。放学回家,从洋铁瓶里舀出几勺放在碗里,冲上开水,调和后当饭吃,虽然比不上现在的山珍海味美口,但在当时,却是我们的常用食品。</h3><h3></h3><h3>&nbsp;</h3> <h3>  &nbsp;那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种植大麦。收获后,大人们将其炒熟磨成粉,称作焦籽粉。</h3> <h3>  大麦成熟早于小麦。麦收季节叫做午季。午季既是农忙之季,又是青黄不接之时,大麦是应季食物。焦籽粉食用方便,开水冲泡即食,节省时间,是农忙时的最佳选择。</h3><h3>&nbsp;</h3> <h3>  制作焦籽粉工艺简单。首先将脱粒后的大麦洗净晒干,放到锅里先大火再温火炒熟,降温后磨成粉即成。炒熟的大麦呈棕黄色,如果是黄褐色,就是“老火”了。父母忙于农活,制作焦籽粉的事就由奶奶和我完成。奶奶在锅台上翻炒,我在下面添柴管火。翻炒要有经验,不能老火,因此不让我“靠锅”。奶奶磨磨,我添麦。添麦也叫“添磨”。有时,我与奶奶调换着做,我磨磨,她“添磨”,叫做“换稍”。两把麦添加后,就闻到磨出来的焦籽粉的香味了。焦籽粉涨碗,用开水冲泡,只要两勺就能泡成一碗。并且沾碗,吃完后碗壁上会留下许多筷子刮不尽的面糊,我往往不舍得洗掉,加开水冲喝,甚至直接用舌头舐干净,才心满意足的放下碗来。</h3> <h3>  退休后参与家族修谱工作,有机会了解到焦籽粉的首创是拯公的嫂子。肥东人称其为焦面。这是记录在《肥东县志》上的史实。它与包拯的其它有关传说不同,地方志记载的都是真实的事情。</h3> <h3>&nbsp; 一天仁宗皇帝悄悄来到包府,不让门官通报,径直进了门,听到里边传出磨磨的响声。仁宗感到奇怪,他没有听过这个声音,便向响声的地方走去。原来是包拯的夫人董氏带着两个丫环在磨炒熟了的大麦粉。董氏告诉仁宗,她磨的是焦面,并将有关来由向仁宗禀奏。</h3> <h3>  第一个制作焦面的人是包拯的大嫂。包拯小时候由大嫂供其读书。当时大嫂的儿子比包拯小不了几岁。叔侄二人一同上学。塾馆在集上,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家里又没有钱供他们在饭馆里用餐。拯公的大嫂为此伤透脑筋。公公看见长媳如此贤惠,就将留给他酿酒的大麦拿出来给包拯的大嫂,让她想想办法,做点食物给两个小家伙上学当午餐。后来包拯的大嫂就将大麦炒熟,磨成粉,让包拯叔侄带着上学用。大麦有须,麦壳又薄,麦米与麦须、麦壳不能同时熟,待麦米熟了,麦须和麦壳就焦了,这样磨出来的大麦粉就带有芳香的焦味,所以称其为焦面。</h3> <h3>  后来包拯为了私访方便,便让妻子董氏也学着做焦面。董氏心疼包拯,还炒了点芝麻放进去,比大嫂做的焦面又讲究了些。仁宗听了,很受感动,吃了一口,还可以,吃第二口,便不觉得怎么样了。仁宗很感动地说:“包卿为社稷安危经常不辞劳苦体察民情,朕之良臣也!”</h3> <h3>  焦籽粉是包氏的特产,包拯的大嫂享有发明权。拯公的曾孙包忠五来到泾县任官后,将焦籽粉带到那里,后来又由忠五公的次子、龙山包始迁祖包康传到池州,代代相传,惠及子孙。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焦籽粉。</h3> <h3>  作家张爱玲的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提到她小时候,家在安徽无为的熟人“带来的就只有大麦面子,暗黄色的面粉,大概干焙过的,用滚水加糖调成稠糊,有一种焦香,远胜桂格麦片。”还说抗战时打仗的士兵空心肚子上战场,饿了就在口袋里捞一把“炒面”往嘴里送,也能勉强填饱肚子。她未说出此食物名称,我们一读即知此是焦籽粉也。无为有从合肥分支过去的包公支系,由此可见,焦籽粉经包拯嫂娘发明后,与《包拯与焦面》的故事一道,由肥东包氏族人向安徽各地乃至全国传播开来。</h3><h3>&nbsp;</h3> <h3>  有一年,河南卫视邀请我参加《知根知底》“寻找包公后人”节目的拍摄。为了增加节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为了弘扬包公的勤政廉洁精神,我首先想到焦籽粉。制作焦籽粉需要大麦,由于大麦产量低,我的家乡现在已经多年不种植大麦了,那么,到哪里才能弄到大麦呢?我从池州啤酒厂小妹婿那里打听到陕西有大麦,于是便与陕西安康的选平宗亲联系,从他那里购买大麦寄到北京加工成焦籽粉,引起了现场根底团和观众的浓厚兴趣。根底团嘉宾、央视《金光大道》的朱之文一眼就认出是焦屑面,并介绍了有关做法,于是,节目主持人马东老师幽默地说:看,这才是“真正的”包公后人。这一情景逼得我立马出击,讲了许多焦籽粉的来历与故事。安铁生看了节目后,根据我提供的信息,写了题为《焦面》的文章,刊登在《新民晚报》上。</h3><h3>&nbsp;</h3> <p class="ql-block">  面对如今食品的严重污染,回忆当年吃的焦籽粉,让人多么想念!前几年,我托选平宗亲买了几斤大麦种,带回老家让老伴种了,收获还不错。老伴制作的焦籽粉,让我重回童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2013-10-09 于池州市青峰花园</p><p class="ql-block"> 2019-10-22 修改于祠堂赵冲包</p> <p class="ql-block">文稿与美篇制作 包熙葆</p><p class="ql-block">2019.10.22 于观前赵冲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