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初中语文新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东城初中郭瑜

<h3>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相聚临沂,参加山东省初中语文新课堂教学研讨会。</h3> <h3>  16日早上8点,寿光30余位语文老师准时在约定地点集合,历经约4个小时到达临沂国家中印科技国际创新园,简单地办理好入住手续,共同期待明天的会议,期间主要课题组成员召开了会议,为明天的会议做最后的准备。</h3> <h3>  17日清晨,秋雨刚过,创新园区的空气格外清新。7点半左右老师们陆续乘车到临沂外国语学校参加会议。8点30会议正式开始。</h3> <h3>  17日上午,山东师范大学的杨存昌教授围绕中学语文教师的发展作了四点建议:学点人类学,学点哲学,学点艺术,深入了解各种文体知识。杨存昌教授的讲话浸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由学校建筑到圣人故乡;由文人雅趣到仰望星空……</h3><h3> 杨教授漫谈式的讲话启发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的确,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要汲取每时每刻每一分的营养,竭力向上生长,广泛涉猎,沉淀下来,厚积薄发。</h3> <h3>  上午11点左右,山东省教科院张伟忠博士对本次初中语文新课堂教学研讨会做了详尽的课题介绍及启动说明。张博士着重指出:学生的感受、质疑、发现是有效解决传统语文教学的痼疾,构建基于学情的语文新课堂。</h3> <h3>  17日下午各地市课题组成员进行经验分享。 青岛市教科院的邹欣老师从教师设问到学生提问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转变。寿光市教研室胡立业主任由浅入深,探讨如何把握真情实学,推动深层阅读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方法指导。</h3><h3> </h3> <h3>  平阴和淄川的两位一线老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对课堂多维观察与评价,单元活动教学的一些做法做了经验分享,让我们从学生和教师角度对新课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h3><h3> 最后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对老师们的经验做了进一步的点评,并从自身说起,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不科学的做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对老师们的经验做了进一步的点评,并从自身说起,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不科学的做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br></h3> <h3>  一天的学习结束,获益匪浅,感悟良多。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h3> <h3>  18日上午,最为精彩的课堂呈现在我们眼前。</h3><h3> 强海燕老师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以《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导入新课,颇有几分语文诗意的味道。带着疑问,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课堂。课堂以甜甜同学的问题开始,这堂课是非常典型的新课堂模式,孩子们在问题的导向中,激荡起思维的火花,学得透彻,学得印象深刻。</h3> <h3>  贾伟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节颇有英气的课堂。这节课以建国70周年阅兵式导入,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整合语文主题阅读丛书的文章,充分体现语文阅读新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整节课下来孩子们都满怀激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信这节课,孩子们对于议论文这种文体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h3> <h3>  高青县段岩霞老师的一节《行路难》让我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诗歌言简意丰,感情浓厚,段老师以她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征服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这节课段老师领着学生反复吟诵诗歌,在读中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在读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在读中走进了李白的内心。我想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如此:带着孩子读,帮着孩子读,在读中寻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息地,然后生根发芽。</h3> <h3>  最后给我们展示课堂的是莱芜区的于立国老师。于老师的课堂完全是自然生成的,拉呱式的切入让孩子们消释了对这位上课的老师的陌生,老师的亲和力让孩子们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讨课文的点滴,虽然没有课件,可就是这样一节看似清淡的课堂,孩子们竟然想到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如:“老师,文中作者问老王那是你家,老王却说在那住多年了,感觉答非所问。”</h3><h3> 于老师的功底可见一斑,化有形于无形,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让学生有章可循,主导着课堂。</h3> <h3>  会议的尾声,相关专家对这四节语文新课做了相关点评。</h3><h3> 整整三天,收获满满,感动满满,相信大家对新课堂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成果的背后都是津满汗水的,最后我想借用刑珍老师的那句话结尾: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浓的滋味。</h3>

老师

课堂

语文

学生

教学

孩子

在读

初中语文

这节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