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之二 喀什之西域风情

有闲人家

<h3>  有这么一种说法,北疆看风景,南疆看风情。风景先不论,要看西域风情,的确非南疆不可,特别是喀什,有人说,到了喀什,就好像去了好几个异域国度。</h3><h3>  喀什;原称疏勒,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我国西汉时张骞所记载的古疏勒。历史上是横贯亚欧大陆“丝绸之路”中国南、北、中三路在西部交汇的商埠重镇,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喀什还是上海对口的援疆城市,与上海之间有着密切关连。</h3><h3> 古城城门据说每天早晨都会举行开市仪式,维族姑娘小伙在这里载歌载舞,欢迎远方的客人,可惜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无缘一睹其风采。</h3> <h3>  从古城门进去,就看到一群维族导游姑娘,不过我们是进去自由活动,就不听她们讲解了。</h3> <h3>  走进老街,好像到了一千零一夜里的城市。</h3> <h3>  西域风格浓厚的外墙,精致漂亮的窗台,其实只是一个公共厕所的外墙。</h3> <h3>伊斯兰风格建筑随处可见。</h3> <h3>这里是面包房吗?</h3> <h3>  维语巴扎就是集市,后面的高塔,其实只是一个大烟筒。</h3> <h3>街景随拍,满满的西域风情。</h3> <h3>维族老人悠闲的聊天。</h3> <h3>老两口带着放学的孙子回家。</h3> <h3>商贩和躲在身后的小女孩。</h3> <h3>买烤馕的大叔。</h3> <h3>  三元一个的大烤馕,这是我吃过最脆最香的新疆烤馕,离开喀什后再也没吃到过这么好吃的烤馕。</h3> <h3>穿羊肉串的女孩。</h3> <h3>  这里的羊肉串撒发着一阵天然的香味,又嫩又香,而且根本不撒上海街头那些胡椒香辣粉,吃了这个才知道上海街头的羊肉串有多山寨。</h3> <h3>窗台上几只鸽子。</h3> <h3>  其实只有一分钟左右时间,一个小男孩抱起一只鸽子抚摸着,我也顾不上什么构图取景之类了,转过镜头连拍几张,男孩看到有人拍他,放下鸽子跑了。</h3> <h3>幸福的一家人。</h3> <h3>  卖西瓜和哈密瓜的老两口,吃过他们卖的西瓜,的确香又甜。</h3> <h3>雕塑前的小女孩。</h3> <h3>  一条街坊的门面,直接把上海石库门弄堂口比下去了。</h3> <h3>小巷里的街梯,这也太漂亮了吧。</h3> <h3>  骆驼挂毯让人想起,这里是昔日丝绸之路的重要中心。</h3> <h3>  曾经的西域三十六国、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如今依然撒发出迷人的光彩。</h3> <h3>  夜访喀什高台民居纯属偶然,在饭店用过晚餐,和崔哥几人相约去古城看夜景,想拍一张隔着水面的照片,出租车司机就直接把我们拉到了古城东侧的东湖公园,抬头一看,这不就是“高台民居”的外面土坡城墙吗。</h3> <h3>  喀什高台民居,是因为一部奥斯卡电影《追风筝的人》而出名,由于阿富汗战乱,这部描述伊斯兰生活的电影,85%的场景是在新疆喀什的高台民居拍摄的。</h3> <h3>  老城核心区的民居群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融合了汉唐、古罗马遗风和维吾尔民族现代生活的特点。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虽然现在不能入内参观,从外面看看夜景也足以一饱眼福了。</h3> <h3>东湖公园里的夜晚。</h3> <h3>  老城墙外墙,三维灯光不断地变化色彩图案,演绎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h3> <h3>夜晚的古城门,一片红色。</h3> <h3>夜市人影晃动,夜生活刚刚拉开序幕。</h3> <h3>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天还是暗的,窗外,喀什城的天际刚刚露出了一点曙光。</h3> <h3>  早晨参观艾提尕尔清真寺,该寺始建于1442年,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在国内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响,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全新疆穆斯林聚礼处,据说星期五主麻日下午男穆斯林的礼拜人数达到6-7千人。古尔邦节时,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礼拜,这里的广场都坐满了人。</h3><h3> 这是网上找的照片,广场上坐满了维族信徒。</h3><h3> 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相当于上海的人民广场,从地图上看也如此,这个广场位于喀什市中心,从这里向周围扩散,喀什市的零公里起点。</h3> <h3>  不过现在不是做礼拜的时间,里面空荡荡的,显得很冷清。</h3> <h3>  我们这个团队里不少人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特别是到过像土耳其清真寺那样的地方,对见过大世面的人来说,这个全国最大的清真寺还真的是过于简朴了。</h3> <h3>  这个据说是全国最大的新疆双面挂毯,算是里面的镇寺之宝了。</h3> <h3>  香妃墓;一组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 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实际只见大小58个墓穴)。</h3> <h3>  香妃墓负责给我们讲解的两位维族美女导游,女孩名字也叫古丽(维语花儿的意思)。</h3> <h3>  香妃的家,其实现在里面更像一个维族文化和文物展示馆,里面陈列和展示许多维吾尔族人们吃穿住行各方面的文物。</h3> <h3>这样一个大炕,,够上百人坐了。</h3> <h3>  知道这炕上放的是什么吗?原来是小孩睡觉的床,中间还有个小洞,给宝宝拉屎拉尿。</h3> <h3>又一位维族美女导游。</h3> <h3>  这里的一排雕塑,记录了香妃进京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这位皇上和张铁林演的皇阿玛高度相似。</h3> <h3>注意到上面的柱子了吗?</h3> <h3>  不知从哪里走出来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乐呵呵的见人就握手,赢得大家一片欢声笑语。</h3> <h3>  香妃墓其实全称是阿帕克霍加麻扎,(麻扎是伊斯兰教墓地的意思)第一代主人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这里的建筑其实是他所建造的,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麻扎”。 </h3><h3> 只是这位主人没有想到,只因他的后代子孙中,一个叫伊帕尔汗的女孩,成了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花香,被称为“香妃”。近代又由于琼瑶剧的巨大影响,而使这里成为了全国闻名的“香妃墓”旅游景点,这位香妃的祖爷爷倒成了陪衬。</h3> <h3>  里面的导游介绍,这些香妃军装,旗装和维族女孩装饰的画像,最早是清朝时期的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绘制的。不过展出这里的画,呵呵,最晚还是2019年的作品了,看看下面的签名就知道了。</h3> <h3>  为了寻找所需要的音乐,网上一搜发现,有关新疆的音乐,几乎都是和姑娘爱情有关,从“花儿与少年”到“达坂城的姑娘”等等。</h3><h3> 能歌善舞维吾尔族的姑娘,已经成了新疆的代言人了,没看到维族女孩的新疆舞,好像也不算到过新疆了。</h3> <h3>  香妃墓参观临结束之际,大队人马已经出门了,拉在最后的我突然听见一阵熟悉的新疆鼓乐声,回头一看,一位维族女孩正跳着热烈奔放的新疆舞呢,于是,就有了这组离开喀什之前的最后一组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