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乡记

刘石中

<h3>  母亲已高龄八十有七,想念家乡的心情日渐愈烈,近年来母亲老是想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河,家乡的亲人们。每每想回去总是在出发前由于心情过于激动身体出现问题未能如愿,今天终于如愿了……</h3> <h3>  2019年10月22日,小女儿陪着母亲从深圳坐高铁向家乡出发了,列车在飞驰,母女俩的心情也在飞驰,是的,盼望再次见到家乡亲人们的心情是无法比拟的!</h3> <h3>  列车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飞驰,第一站到达了珠州,专程前来火车站迎接母亲大人的亲戚已早早驱车到达珠洲火车站等候。在接到母女俩时那久别重逢的情景让人泪水盈眶。母女俩在亲人的关照下坐上私家车向家乡的亲戚家驶去。</h3> <h3> 图下为前来车站迎接的姨妈家人</h3><h3> 姨妈有四个儿子,今天二儿子蔡建波哥哥(华天汽车服务公司老板)和姨妈及赵再红舅舅在高铁站接我们的。到姨妈家后见到三儿子蔡建军(中医院院长)和四儿子蔡建国(华天汽车公司)。</h3> <h3> 到了姨妈家(母亲的表妹),母亲特别高兴,这个表妹在七十年前已跟亲戚失去联系,前段经过家人不懈地努力寻找终于在家乡湘潭找到家族,寻到了根。这次母亲回家乡由于年事已高,我们不太同意母亲返乡聚亲,母亲执意要回去,就是要见见这个七十年未见的表妹,实现自己人生未了的心愿。</h3> <h3>  图下为母亲与姨妈、舅舅合影留念</h3> <h3> 图下为母女俩与姨妈、舅舅合影留念</h3> <h3>  图下左一姨妈、姨妈堂弟,右一舅舅、姨妈大儿子。</h3> <h3>  在珠州姨妈家,母女俩象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叙旧畅今话语情绵,把久别的思念顿作情感的长河滋润在丰盛的晚宴与温馨漂亮的房舍。</h3> <h3>  来到珠洲的第二天,认识珠州,感受珠州,相识姨妈、走访姨妈的儿子是这次回乡聚亲的目的之一。</h3><h3> 株洲,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长沙市东南部40公里处,湘江下游,东接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省内衡阳、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渌口区5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3县,代管县级醴陵市,此外设立有云龙示范区,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2016年总人口401.6万人。</h3><h3>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株洲交汇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株洲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此外株洲还拥有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h3> <h3>  珠州,一个后发之市正以逢勃发展之劲在湖南广阔土地上愈来愈以强劲的经济魅力,带头以引领湖南地级市向中国梦的实现阔步挺进。</h3> <h3>  祝愿母女俩在回乡的第一站珠州玩得开心、处得温心、吃得宽心。</h3> <h3> 观河下棋好一种逍遥自在的探亲游历</h3> <h3> 湘边的小船正等待着游客的心潮蓬勃</h3> <h3>  在珠州的这几天,母女俩在亲情的拥抱下快乐地游玩,沐浴着从来未有的温馨,感受到从来未有的亲热,珠州你的美、你的特别将永远铭刻在母女俩的心上。</h3> <h3> 珠洲的夜晚也非常迷人</h3> <h3>  在珠州的几天里是难忘的人生回乡之旅,2019年10月27日上午,母女俩和姨妈、舅舅,建波哥一同前往湘潭乡下聂家坪,将与亲人们相见相聚。</h3> <h3>  家乡的亲人们早都盼着母亲回来走走看看,毕竟多年未见了,记得上次我和妻子陪母亲回家乡已过十多年了,这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今天看到亲人们在家乡又相见的情景真有一番激情的冲动,十多年过去了子女们长成熟了,发达了,老人们愈发老了,岁月不饶人啊!</h3> <h3>家乡桥故乡河总让人流连忘返而留念不停</h3> <h3>  看着亲人们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和亲人们相见相聚的情景,真让我高兴而又情不自禁,真想再一次回到家乡去感受那亲情的沐浴。</h3> <h3> 妹嫂合影留下纪念让亲情永驻</h3> <h3>合影留念让亲情再一次在故乡土地上永存</h3> <h3>  一张张熟悉而又亲切的笑脸在我眼前停留凝视,十多年前那一幕幕画面仿佛就在此刻呈现。</h3> <h3> 一张张合影凝结了太多的思念</h3> <h3>聂家坪家乡亲人们热情让母女俩倍感温暖</h3> <h3>  家乡变了,变得更漂亮了!生活满足有余,请客吃饭大都在外面山庄农舍,吃得是生态菜,尝得是新鲜味。</h3> <h3> 来一张集体照让故土见证我们的亲情</h3> <h3>乡下的美食美味正迎接远方亲人的到来</h3> <h3> 家乡的腊鱼再一次让我眼睛一亮</h3> <h3>  湖南湘潭这一带最兴请客吃饭,遇到家里有好事喜事,尤其是大小生日肯定会摆上几桌热闹热闹,十多年前我们回家乡也遇上了姨妈生日亲身感受到家乡亲人过生日的重视与热闹。这次新群陪母亲回家乡也遇上了超英家过生日,亲戚们聚在一起何乐不为。</h3> <h3>大厅里毛泽东画像再次见证湘潭人的骄傲</h3> <h3>  这次母女俩回家乡,一是圆了母亲高龄想再回家乡看看想念亲人的愿望;二是想亲眼看看家乡亲人们生活安居情况。母女俩所到之处都呈现了一片安居乐业祥和的景象,亲人们的热情好客令母女俩感触万千。家乡旺亲人好一切都朝着好景发展。</h3> <h3>这张集体照让我也认识了从未谋面的舅舅</h3> <h3>  母女俩在乡下开心像过节一样,各家都轮流请客,乡下亲戚多,但愿母女俩度过愉快幸福的回乡之旅。</h3> <h3>  走完聂家坪又到王家山,94岁高龄的伯母身体仍好好的,看到母亲的到来激动得眼泪盈眶喜开心悦。</h3> <h3>  瞧瞧这两位老人还步行几公里到杨家桥镇上看看,杨家桥倾注了母亲太多的思念与情怀,七十年前父亲就在镇上煤矿工作,杨家桥是母亲难于忘怀的故地!</h3> <h3>  母亲执意要步行到杨家桥就是要亲身感受一下几十年前的记忆与苍桑与现在的幸福美满</h3> <h3>  杨家桥变了,变得清洁漂亮了,以前的旧房老屋,坑坑洼洼乌黑的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h3> <h3>  杨嘉桥镇是湘潭县15个建制镇之一,1995年由原河口区的杨嘉桥镇、峡山口乡和原石潭区的雁坪乡、荆州乡合并而成,是湘潭县跨区撤并的乡镇之一。杨嘉桥镇位于湘潭县西部,涟水、涓水河畔,距市、县城较近,岳临高速公路穿镜而过并建有高速出口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杨嘉桥、峡山口、荆州、雁坪4个管区,4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573个村民小组,1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6万1千2百多人。</h3> <h3> 母亲与伯母(94岁)合影留念</h3> <h3>  母亲与从未见过面的舅舅合影留念</h3> <h3>  王家山社区的建筑令人耳目一新,农村的城镇化步伐正在蓬勃发展。</h3> <h3> 时代变了乡下处处都莺歌燕舞</h3> <h3>  在河头农庄勇军侄子的精心安排与热情又一次让我想起十多年前而倍感身受,勇军侄子待人热情落落大方的印象永远铭刻在心。</h3> <h3>新鲜生养的鱼在牺牲自己换来人类的口福</h3> <h3>令人眼花耳目的腊鱼何时进入我的欲望</h3> <h3>开餐了山庄的美味把亲情连结而思念起伏</h3> <h3>  山庄湖水真让人向往,这是走出城市的喧闹通向宁静的村野。</h3> <h3>谁家的别墅这么漂亮有形真让人舒心喜乐</h3> <h3> 赏景钓鱼别有一番情调</h3> <h3> 从游人的穿梭中看到希望</h3> <h3>稻谷串串粒米香润真让我欲欲而食冲动</h3> <h3>房漂亮人也漂亮乡下的今天让人刮目相看</h3> <h3> 母女俩与勇军的母亲合影留念</h3> <h3>  王家山是父亲楚家的所在地,楚姓在中国人数不多,据资科显示:楚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5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76位。当代楚姓的人口大约有28万,为第二百五十二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3%。</h3><h3> 王家山村父辈的楚姓几户属湘谭洪塘楚姓分支,今天母女俩在王家山是真正意义上归乡认祖。</h3> <h3> 11月3日、4日,母女俩在王家山堂弟堂哥家</h3> <h3> 母亲独自在家乡路上追寻已逝去的岁月</h3> <h3>  拉家常叙旧说今相见恨晚情谊连绵</h3> <h3>  一件件物品、一张张老床、一块块种植地显示了家乡的勤劳温暖与古朴。</h3> <h3>一顿顿美宴一席席话语倾注着亲情的伟大</h3> <h3>  几十年未见的亲人此刻能在一起,幸福来自祖国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h3> <h3>  祝福家乡的亲人幸福美满身体健康</h3> <h3>  11月4日下午,在家乡亲人的带领下前往祖墓拜祭,这是认祖归宗的体现,这是中华传承的美德。在敬祖拜祭之前,我们先简单认识一下楚姓、楚史以及楚文化。</h3><h3> 父辈的楚家属湘潭洪塘楚姓分支。楚姓先祖到湖南湘潭已有六百多年历史。</h3><h3> 楚姓家族有一个千年传言“杀鲁不杀楚”。这个略带神话色彩的传说,当然不能全信,但全国十余处楚姓出处里还真有一个与鲁国有关的记载: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时,楚人对鲁人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仍支持鲁国的会被杀掉,做楚的子民不杀。由于林楚之后的上大夫职位可以世袭,所以灭鲁后鲁国的林姓会被楚人重点监管,子孙改林姓为楚姓。是以祖先名为姓,或许还带有楚姓已成楚的顺民之意。</h3><h3>但从其它资料难找到“杀鲁不杀楚”证言,以此可以证明本传言只是专属于本家族小范围的传言,而鲁国只在周朝时出现过,当时也是大部份姓氏产生的时期。此传言所说的“鲁”极有可能是周王朝诸侯国鲁国。</h3><h3> 《史记》记载:当秦灭楚后,楚南公说过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楚文化中有越挫越勇、死不服输的精神,最后不幸言中(陈胜起义旗号是张楚,张大楚国之意;刘邦项羽全是楚国人);当小日本侵入中国全国一片悲观气氛时,湖南人杨度说过的一句话“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因为杨度先生了解湖湘文化,而湖湘文化很大程度上受楚文化影响,中国近代湖南人在历史舞台的雄起肯定也与湖湘文化有联系;楚文化发展最高峰甚至于超过了中原文化,同时也是楚国出人才最多的时期,历史经验证明文化是与人才成正比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华厦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文化与历史;历代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除少数几个鼎盛朝代外,都是败多胜少,中华民族可能会被打败但绝不会被征服,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比他们更强势。</h3><h3> 《楚国八百年》了解到,楚国在发展初期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与周围蛮夷少数民族的斗争中锻炼发展自已,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向中原文化靠拢后,当排场、享乐成为规矩并找到借口后,国势也江河日下,最后被秦所灭。</h3> <h3> 在前往祭祖的路上</h3> <h3>  乡下的住宅、农作物、土特产缩影</h3> <h3>  乡下的河流为防儿童玩水,安全起见用拦杆围起,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看到这条运河的变化有一段记忆至今令我难忘,十多年前我在这条河边漫步时浮想联翩,曾写下一篇日记:</h3><h3><br></h3><h3> &nbsp; 我行走在荆州村的小道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06年5月12日雨转晴</h3><h3>&nbsp;&nbsp;&nbsp;&nbsp;荆州,一个远古的名字,一个神奇的名字,一个深不可测的地方,一个重要而又向往的地方。她,使我想起了汉武帝时設置的大荆州,也使我想起三国时长江中游兵争甚烈,战火纷飞的荆州,又使我想起元期朱元璋在湖北时設置的荆州。在这里我不是写以上我曾经知道的荆州,而是写我此刻身在其中而又陌生的荆州。</h3><h3>&nbsp;&nbsp;&nbsp;&nbsp;荆州,她是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的一个乡村。说起这个乡村,她与远古密不可分,她的神奇,她的文化,也令后人神往而赞美。据考古发现,从荆州乡老虎坑大溪时期聚落遗址收集到的彩绘陶器等,证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荆州乡的先民由狩猎,采集而进入畜牧稻作,形成定居。5000年前就有人在此定居,我现在身临其中怎不感慨万千。</h3><h3>&nbsp;&nbsp;&nbsp;&nbsp;今天,我就早早起了床,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早起来到屋外走一走,吸收一下屋外新鲜的空气,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何况这里的她与远古神奇密不可分,更增添了我迫不急待一游的浓厚兴趣。今天一大早,天空虽然挂着一层乌云,我抓紧时间出外一游。今天的荆州村不是以前的荆州村了,我慢步在河边的小道上,清新的空气滋润着我身体的各个部位,把我本来略有疲倦的身体一下子清爽了许多。河的两边,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舒展着我的眼神,河边一栋栋的新房展示着荆州乡村欣欣向荣的面貌。现在的农村不同以前我所看到的农村,他们已从贫穷走上了富裕。路上,我看到一个个学生上学的穿着,他们跟城里没有什么区別,不象我印象中那种土气的样子了。这次我们从深圳家里带来的旧衣服,看来是派不上用场了。我走在河堤上了望河中,河中每隔一段围着网养鱼,后来,我问了乡下的亲戚,亲戚說:"这是每家每户养的鱼,有的家庭养鱼多达上万斤。"他们利用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开发的人工河养鱼,每年又不用交税,这可是一项不错的益民工程。听亲戚说,这条河是毛泽东健在时的七十年代开发建设的,全长几十公里,如果毛泽东晚一、两年逝世,河的两边公路肯定铺成水泥路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过了不久,雨不给我观赏大自然美景的情面哗哗地下起来了,我赶紧躲进了路边的一间小卖店。看到雨小一点,我买了一把雨伞离开了小卖店。走出店不到一百米,我听到后面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我的一个表哥给我送来了雨伞和外衣。表哥听我妻子说,我一早就出去散步了。现在下雨,表哥一路朝我散步的方向走来。我想如果是早几分钟把这雨伞送来,这可是"雪中送炭",不过送来的外衣正好是"雪中送炭",一下雨,天有些凉,我穿得是短袖衣,身上的确有些顶不住了,添一件外衣正是我此时需要的。我和乡下的表哥一路走一路交谈,不知不觉走回了舅舅家。结束了乡下荆州村不同寻常的"早练"。</h3><h3><br></h3><h3>图为母女俩与亲戚河边观赏河景并学钓鱼<br></h3> <h3>  母女俩回故乡一晃快二十天了,2O19年11月9日,受亲人们的邀请离开了故乡前往湘谭湘钢等地。</h3><h3><br></h3><h3>在亲人们带领下在湘潭九华湖公园游玩</h3> <h3> 漂亮别致的九华湖文化公园</h3> <h3> 九华德文化公园于九华滨江新城的中心区,北起沪昆高速公路,南至学府路,东临湘江,西接滨湖路,总投资达4亿元。公园项目总用地约1000亩,其中九华湖水面约600亩。</h3><h3> 公园以展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规范为主题。总体布局为忠、孝、礼、义、廉五个分区,以中华传统建筑及雕塑、石刻、碑亭等形式,来表现五个主题所选之典型人物及事件,600亩水面兼有防洪调蓄功能。</h3><h3> 公园以德楼为统领,以德泉为中心,通过德门、德岛、二十四忠轩、二十四孝台、彩绘长廊、正衣阁等一系列景观节点的打造来展示德文化教育的主题。</h3> <h3> 来湘潭有一处非去不可,因为它是湘潭市的标志建筑,湘潭人的骄傲:东方红广场。</h3> <h3> 东方红广场坐落于湘潭城市中心区南北景观轴上,东抱现代圆润的湘潭大剧院,西拥高雅清秀的广电中心,南接宽敞平直的芙蓉路,北依山清水秀的湖湘公园,地下有近5万平米的综合商城。广场建设投资逾5亿,历时近3年。其状内圆外方,面积15公顷,东西长598米,南北宽248米。东方红广场是一个融纪念、集会与休闲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h3><h3> 整个广场由三部分组成:中部主广场面积近8万平方米,其中地面硬质铺装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万多平方米。其直径为218米的圆形广场可满足大型集会之需,主场北部有一名为《乡情》的主题雕塑和大型露天舞台,更为我市彰显伟人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供了极好条件。东部以湘潭大剧院为中心,占地3.78万平方米,其中地面硬质铺装面积1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多平方米。西部广场以广电大楼为中心,占地近4.48万平方米,其中地面硬质铺装面积1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近5000平方米。东西部广场设计均以休闲功能为要,体现人文关怀和绿色情韵。</h3><h3> 广场历史文化浓厚,当你漫步广场,由南往北依次可见: 东方红广场(集齐白石字)五个金色字雕,在黑金砂底衬下熠熠生辉;毛泽东之路(韶峰日出、井冈风火、遵义城楼、延安宝塔、天安门楼)五幅地画浮雕,呈现中国革命峥嵘岁月的关键历程;湘潭人文旅游地图沉雕,尽显湘潭人杰地灵山川秀美;主题雕塑《乡情》群雕,深深镌刻主席与家乡人民的浓浓亲情;大型露天舞台,在莲花巨瓣烘托下格外夺目;世界伟人毛泽东剪纸玻璃磨砂艺术长廊,展现毛主席一生风采;再北眺湖湘公园,青山溢翠,湖光潋滟,彩泉如虹;梦泽湖畔梦泽山庄秀,锦程道上锦桥文化浓。广场借山水风光而增色,山水得广场气势而添姿。<br></h3> <h3> 晚上在亲人们陪同下游夜市</h3> <h3> 美食游玩欣赏景色,亲人们聚在一起其乐融融!</h3> <h3>  湘潭,湖南省辖地级市,简称潭,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又称“潭城”。下辖湘潭县、韶山市、湘乡市、雨湖区、岳塘区五个县(市)区,2016年总人口283.8万。湘潭市总面积500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68.2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79.2平方千米。</h3><h3> 湘潭从南朝开始建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伟人、巨匠灿若星辰——蜀汉名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文化名人齐白石,一代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著名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都诞生于此。</h3><h3> 湘潭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国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曾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2016年12月7日,湘潭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h3> <h3> 前往湘潭市放利姐家时留影照片一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