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粽意 @淡然原创

淡然原创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粽情粽义 <br /><br /> 最平常的也是最难忘的<br /><br />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又如期吃到了蔡老师亲手做的粽子,糯糯香香的味道弥漫在嘴里,淡淡浓浓的爱意萦绕在心里。<br /><br /> 蔡老师是我的忘年交。刚上班那会和她一个科室,同事们都这么喊她,已经叫了快三十年了,很亲切。<br /><br /> 记得女儿刚学会喊人时,为怎么称呼她还犯了一阵难,那时蔡老师快四十六七的样子,比我母亲小几岁,按辈份孩子应该称呼她奶奶,但她执意不让叫奶奶,说:"不行,把我都叫老了,我还不想当奶奶呢",又几经商议,最后确定让女儿叫她"老妈妈"。这一叫就是二十几年,如今蔡老师的外孙女也已上高中了,逢年过节,两家人见面时,称呼起来还有些别扭,她小孙子有时就叫乱了,管我女儿叫"姐姐"。每每这时,她总是宽厚地看着她们,抿嘴一笑,漫不经心地说:"你们看吧,就是一称呼,管不了那么多了,各赶各叫吧"。听着她的话大家都会默契地轰然大笑。<br /><br /> 我结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就是跟着蔡老师学着包粽子,从选粽叶、泡糯米、煮牛肉、取枣核、包粽叶、用高压锅煮粽子等等一系列程序都得到了她精心的指导、手把手的传授。惭愧的是我辜负了她的一片热心,只做了二年,就再也没坚持做下去。<br /><br /> 包粽子的本事虽没能学成,但,年年还是能吃到蔡老师亲手包的粽子,鲜香的是牛肉的、甜香的是枣子的、糯香的是豆沙的,有时还会有鸭蛋黄的等等。每年都不重复,会换着花样。她说了:"买的有啥吃头,自己动手才有乐趣,吃起来不仅安全还新鲜,一边玩一边就包好了,有啥难的"。<br /><br /> 她是学理科的,善于思考,且思维缜密,把类似像包粽子这样的家务活也能当成个科研课题对待,一边做一边改进,一边完善,还会认真总结;在吃法上也有创新,除了常规吃法外,她还会切片油炸、烩菜或表面裹一层蛋清加面粉蒸食。<br /><br /> <br /> <br />  </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女儿是吃着她包的粽子长大的,上班的那些年,每年端午她都煮好粽子,提一大袋到单位,分给不会包的年轻同事;自打她退休后,就每年都给我打电话到她家去拿。去年端午的早晨,我还沉浸在梦乡里,突然电话响了,一听是蔡老师的笑声,她说:"是不是搅了你的懒觉了,我已到你们楼下了"。<br /><br /> 就在我打开门的那一霎那,突然有些语塞,感动和内疚混杂在一起,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该说些啥。只见她穿了一身运动服,精神抖擞地站在门口,一手拿着毽球,一手拎着一袋粽子,笑吟吟地望着我。由于刚运动完,脸上还冒着热气,看着她矫健的身姿,敏捷的身手,一点也看不到老年人的影子。<br /><br /> 突然,第一次跟她学包粽子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那时的她正值中年,责任重大,上有老娘要牵挂,下有丈夫孩子要照顾,还要忙工作,有时候看上去很疲惫,但尽管这样,年年端午的粽子还是要包,要给同事们带去。<br /><br /> 一晃,都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她也是过了七十的人,人虽比过去瘦了许多,但整体状态却比年轻那阵精神多了,心态比年轻人还好,还是那们热心,对人对事比以前更宽容了,好奇心也更重了。<br /><br /> 爬山、游泳、踢毽球、学舞蹈,上网、养花,6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驾照,自驾去了北京、天津、东北、浙江、额济纳旗胡杨林、新疆、山东半岛等地方,去年历经2个多月自驾去了四川、云南、广西。<br /><br /> 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活力乐活的人,我心里很欣慰也很自责。欣慰的是她那么健康且富有朝气,真心为她感到高兴和骄傲;自责的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放弃,还是让她年年端午惦记,理应自己包好粽子给她送去。但此时此刻,看着她笑呵呵的表情,我才明白: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是把她视同母亲,已习惯了她对我的照顾和关爱,忘记了客套和生分。<br /><br /> 虽然见面时我还是喊她蔡老师,但,在我心里她早就是母亲了。<br />  </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后记:昨天又接到她老人家打来的电话,问我什么时候有时间,说过来给我送粽子,问我是想吃热的还是凉的。<br /><br />  看着眼前这个茶饼突然觉得就像我和她之间的友谊,看似平淡却醇香浓厚。</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