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西安行游记

弘虫

<h3>第一天,10月22日,星期二,上午启程去西安,谁知出师不利,一出门家里房门昨晚内部插上的钥匙忘拔了,门锁上了也打不开了,这下又要换锁了……不管那么多了,保持好心情,开始行程。</h3> <h3>到机场很顺利,安检时,行李中一瓶洗发水超过100毫升,行李必须托运,否则只有不要洗发水了,算了简单点直接不要了,不再去托运行李怪麻烦的。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这或许不是什么坏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h3> <h3>飞机正点从武汉天河机场起飞了,空中府视地面。</h3> <h3>空中欣赏一下云中天。</h3> <h3>飞机正点抵达西安咸阳机场准备降落,安全着陆。</h3> <h3>西安机场,同学魏兵在机场接我们,并陪同到大雁塔和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走走看看,并把西安的刘方、杨为高、范佐明、余兵几个同学约在一起小聚。</h3> <h3>大雁塔与魏兵合个影。</h3> <h3>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位于西安曲江新区举世闻名的大雁塔脚下,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480米,总占地面积967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h3> <h3>步行街北起玄奘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贯穿玄奘广场、贞观文化广场、开元庆典广场三个主题广场,六个仿唐街区和西安音乐厅、西安大剧院、曲江电影城、陕西艺术家展廊四大文化建筑。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以体验消费为特征,着力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天堂。</h3> <h3>参观完步行街后,晚餐老同学们相聚,酒当然也不能少,小酌一下。西安的同学大部分毕业三十多后,这还是第一次相见。最近见过面的魏兵同学,也是2006年毕业二十周年同学聚会时在重庆见过,一晃又十三年了。说来这次来西安也巧,今晚同学们正好都在西安,才能得以团聚,明天魏兵、刘方两同学都分别要到外地出差,如果不是今天来,或许见面不知道又是什么时候了。真的是俗话说的好:来的早,不如来的巧。</h3> <h3>第二天,10月23日,星期三,上午首先去参观小雁塔。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 <h3>然后去永宁门游览,永宁门是西安城墙正南门,位于南城墙中部偏西。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面偏东之"安上门",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扩建西安府城,此门沿用为南门,易名"永宁门"。但改隋唐时过梁式三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单门洞。后历清代、民国,沿袭至今。民国元年6月(1912年),陕西都督张凤翙曾为永宁门题写门楣。</h3> <h3>西安古城门有四座:东曰长乐门,西曰安定门,南曰永宁门,北曰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h3> <h3>今永宁门完整保留了明代"门三重楼三重"的形制。</h3> <h3>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h3> <h3>西安城墙原只有四座古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1961年西安城墙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感受一下西安的公共交通地铁,目前西安有4条,1、3号线为东西方向,2、4号线为南北方向。西安地铁与武汉地铁比较,个人认为,西安地铁可以直接使用手机扫码进出站,简单方便,速度好像快点。但是地铁站口和站台不如武汉地铁大气;运行也不够平稳,似乎噪音也有点大,而且大部分进出站口,只有上行自动扶梯,下行主要是步道楼梯。</h3> <h3>到西安必须去钟楼看看,白天的钟楼,四周车水马龙。西安钟楼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傍晚的钟楼。</h3> <h3>鼓楼在钟楼附近,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鼓楼夜景。</h3> <h3>晚上,同学范佐民陪我到“回民街”转转看看。西安回民街作为西安风情的代表之一,是回民街区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在钟鼓楼后面。西安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是西安小吃街区。回民街所在北院门,为清代官署区,因陕西巡抚衙门在鼓楼之北,故名北院。1990年代末,部分回民在此街租房经营餐饮,莲湖区遂改向餐饮街方向改造,北院门遂成为回民街。</h3> <h3>这里是来西安旅游的人们必到之处,这里人气真的很旺,游人如织,不过个人感觉卫生和环境一般。</h3> <h3>我们在钟鼓楼之间的一家“老米家羊肉泡馍”吃了泡馍,感觉这里比回民街上安静和干净许多,而且味道不错。据说如果是西安当地人陪朋友到回民街,一般只是去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吃东西一般都在旁边其它街道上吃,因为环境味道都不会比主街的差,而且服务和品质会更好些。</h3> <h3>吃完我们去了位于西安城墙中山门内北侧顺城巷的永兴坊。永兴坊汇集了陕西各地特色美食经营户五十余家,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还有手工民俗技艺表演及各地名小吃。游人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唐城108坊”的风貌,还能够品尝到正宗的陕西民间小吃,购买到陕西原产地及现场用民俗老工艺加工的土特产、美食及旅游纪念品。</h3> <h3>这里仍然是游人很多,人气很旺,或许是这里更适合我们这些吃惯了汉味的人吧,个人感觉环境比回民街要好了许多,陕西各地的名小吃均有,品种还较齐全,还有这里的生活气息和民俗体检感较好。</h3> <h3>突然看到一家韩城手工挂面,佐民同学是陕西韩城人,虽然我们刚才已经吃饱了,不过看到了老家的面条也要带我品尝一下家乡的味道。据说韩城手工挂面(空心)始于清朝雍正时期,咸丰年间列为陕西同州府进贡朝廷贡品。该面完整沿袭祖传手工挂面制作工艺,经过12道工序,纯手工拉吊而成。韩城手工挂面具有面细中空、劲道柔软、耐煮不糟、入口滑腻、易熟好消化这一独特品质。吃了该面确实如上所描述一样,口感很好。不过佐民也说臊子面里的臊子已经不如韩城当地正宗了。</h3> <h3>网红店和网红大叔,必须上张照片。</h3> <h3>第三天,10月24日,星期四,今天去壶口瀑布和黄帝陵参观游览。首先到壶口瀑布上面的北京知青点看看,回味一下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h3> <h3>当地的老乡敲着喜庆的锣鼓,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h3> <h3>当地的老乡专门准备了一场壶口斗鼓表演给大家看看,看完了鼓旁边有个募捐箱,大家五元十元随意捐点款,相当于演出费了。不过看过表演后,觉得真的有点辛苦,出点小钱也是应该的。</h3> <h3>壶口斗鼓是陕西陕北地区传统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h3> <h3>参观完知青点后下山到今天的重头戏黄河壶口瀑布游览。进入壶口瀑布景区,广播里播放着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看着壶口瀑布奔腾的黄河水,觉得确实会让人激情澎湃。难怪当年未光然、洗星海能够写出这么经典诗乐,至今都令人振奋。</h3> <h3><b>黄河大合唱不朽的诗篇:</b></h3><h3>朋友!</h3><h3>你到过黄河吗?</h3><h3>你渡过黄河吗?</h3><h3>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h3><h3>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h3><h3>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h3><h3>那么你听吧!</h3> <h3>啊!朋友!</h3><h3>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h3><h3>出现在亚洲的原野;</h3><h3>它象征着人们民族的精神:</h3><h3>伟大而又坚强!</h3><h3>这里,</h3><h3>人们向着黄河,</h3><h3>唱出人们的赞歌。</h3> <h3>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h3> <h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h3> <h3>在壶口瀑布体检了激情澎湃之后,来到了黄帝陵。</h3> <h3>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号称"天下第一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 ,"中华第一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h3> <h3>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 。"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h3> <h3>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近代时,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孙中山先生委派要员专程祭祀黄帝陵,并亲自撰写祭文,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孙文写的祭祀碑文:</h3><h3></h3><h3><b>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b></h3><h3><b>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b></h3><h3><b>世界文明,惟有我先。</b></h3> <h3>毛泽东写的祭祀碑文。1937年的清明节,对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经历十年内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代表共同来这里祭奠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中国共产党方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致祭,祭文是毛泽东撰写的:</h3><h5><b>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br></b><b>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br></b><b>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br></b><b>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br></b><b>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br></b><b>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br></b><b>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br></b><b>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br></b><b>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br></b><b>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br></b><b>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br></b><b>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br></b><b>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br></b><b>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br></b><b>尚飨。</b></h5><h3>1937年4月5日,也就是清明节这一天,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h3><h3></h3><h3><b>毛泽东的这篇祭文,文采飞扬,激情四射,读之令人顿生民族豪情,热血沸腾,堪称是近现代以来民族危亡时刻炎黄子孙抗击外侮的《出师表》!</b></h3> <h3>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 ,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h3> <h3>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h3> <h3>天圆地方。来到陕西你会听到这种说法: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h3> <h3>第四天,10月25日,星期五。有句顺口溜:北京看墙头,西安看坟头,上海看人头,杭州看粉头,桂林看山头。今天之行真的如顺口溜所说的一样。第一个看茂陵博物馆。</h3> <h3>茂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一座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声海内外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h3> <h3>马踏匈奴石刻表现的是和霍去病生死相依的马。霍在生前就是骑着这匹马征战厮杀,立下战功的。石马实际上是霍去病的象征。石马高1.68米,长1.9米,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工匠把马踏匈奴人这一壮举雕琢在花岗岩上,形象地表现了大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h3> <h3>茂陵博物馆门前有许多当地的老乡叫卖着当地的水果,其中有位姓张的先生,茂陵附近生人,原在西安飞机制造厂工作,退休后回乡养老,现在每天在茂陵博物馆门口卖卖自产的水果,既卖水果又与游客交流,而已还能与外国友人对话交流。张先生平时爱好写写诗,唱唱红歌,跳跳舞,传播正能量,享受快乐的生活。有游人来时,他不仅推销自产的水果,还把自己平时在本子上写的诗给大家念念,如果想看看他写的诗,他也主动给你看,并说:现在生活太好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其实老先生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他这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精气神,让人感同深受。生活其实就那么简单,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张先生就是当下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普普通通大众百姓的真实写照,他们是那样的朴实无华,无时无刻不对祖国母亲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和自豪。为祖国母亲歌唱!为祖国母亲欢呼!这里我要为张先生祝福,祝他健康快乐每一天!</h3> <h3>张先生写了许多诗,其中一首:</h3><h3>十九大开得好,人民心中有反响。</h3><h3>近平思想入党章,党员心中有方向。</h3><h3>行动增添正能量,歪风邪气都下降。</h3><h3>干部作风有扭转,社会风气大变样。</h3><h3>群众热爱共产党,百姓心情也舒畅。</h3><h3>撸起袖子加油干,各行各业都进展。</h3><h3>只要跟着习近平,国家由富更变强。</h3> <h3>今天第二个看的是唐懿德太子墓博物馆。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有关部门对其墓进行发掘。现已在墓区建成博物馆,展出文物,开辟参与性旅游项目,供中外游人参观。</h3> <h3>这里主要是参观地下墓穴。先通过墓道,它是由南向北呈28度的斜坡,宽3.9米,水平长26.3米,墓道用红褐色土夯筑,两侧墙上有壁画。墓道中间两边墙壁下部还有几个小龛,龛内分别放置陶俑和各类生活用器等随葬品。最后的墓室,墓室为圆顶,绘有精美的壁画,内放置一个石椁。</h3> <h3>参观完后,乘车来到今天看的第三个点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武则天的无字碑。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h3> <h3>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h3> <h3>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h3> <h3>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h3> <h3>今天第四个看点也是当日的重头戏“法门寺”。</h3> <h3>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h3> <h3>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在清幽灯光照射下,尤显神秘。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法门寺地宫,是一部追溯历史文化的佛教"史记",也是一幅再现佛教圣地的历史画卷。</h3> <h3>法门寺文化景区巨资建设的合十舍利塔,地宫为保全安奉佛指舍利之所在,放大百倍后的地宫,可容纳2000多人在其中活动。室内大厅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可容纳2万多人举行活动。</h3> <h3>法门寺现在推出一场演出,名为《法门往事》,它是根据史料记载的真实人物的故事,逼真再现了法门寺历史上几位舍身保护佛指舍利的英雄人物,无一不让人动容。更为特别的是,此次的演出场地是在法门寺的真身舍利塔内,寓情于景,感人至深。</h3> <h3>为了真实还原千百年来法门寺地宫的神秘面纱,演出以1:1.5的比例在地下搭建了模拟地宫,真实揭秘地宫秘史。并利用透明玻璃和灯光效果使观众仿佛置身地宫,配合投影仪打造的逼真文物,再现了当时地宫中一件件意义深重的国宝文物,使观众对法门寺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的体会。</h3> <h3>当晚同学杨为高、余兵在西安大兴善寺对面的大海子请吃饭,由于正逢周五,没想到西安回城的车很多,在进城的快速路塞车,等到了酒店已经是二十点多了。当时因为他俩等我们已经很久了,加之玩了一天,手机也快没电了,人也有点着急赶忙晕了头,也忘了拍张照片留作纪念了,只能是留下遗憾了。不过还是要谢谢西安的老同学们盛情款待和周道安排,让我此次西安之行,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深情厚意,更觉得此行有了意义。</h3> <h3>第五天,10月26日,星期六,上午是在西安的最后半天,找朋友联系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这里不知道怎么这么热门,网上预约免费门票,几天前就没有了,只好麻烦找朋友引领去参观一下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只所以不加陕西省,据说是因为他是国家博物馆,如果是陕西省就体现不了这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地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 年落成开放,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h3><h3><br></h3> <h3>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 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h3> <h3>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h3> <h3>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h3> <h3>金银玉器</h3> <h3>金币</h3> <h3>玉器</h3> <h3>金兽首玛瑙杯</h3> <h3>赤金走龙</h3> <h3>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均属举世罕见的精品。</h3> <h3></h3><h3>历代陶俑</h3> <h3>青瓷提梁倒灌壶</h3> <h3>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的,所以该馆陈列了各个时期的文物,集中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文化,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h3> <h3>参观完陕西历史博物馆,也算是为此次西安之行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西安虽然是十年前去过,许多地方其实已经是第二次去了,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陌生感和亲切感,让人兴奋和惊喜,这或许就是游行应该有的感觉吧。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正如孔子《论语·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