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大院的“黄楼”和“灰楼”

光说

<h3><font style="color:rgb(0,0,0);">北京,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京西公主坟南侧有几座庙宇飞檐结构的大楼拔地而起,这就是海军大院新建的一座办公楼和一座住宅楼,即黄色办公大楼和灰色宿舍楼,俗称“黄楼”和“灰楼”。</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当时在京西平原则显得格外雄伟,一度被京城百姓戏称“海军大庙”,后来也被泛指“海军大院”,“黄楼”和“灰楼”也就成为海军大院的标志。</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黄楼”是栋办公大楼,外观气派,五层高,由一座主楼和两栋配楼(也叫正楼、东楼和西楼)相连组成,实为建筑群,整个楼群外墙用黄色砂浆涂裹,墙据说有一米厚,最上面是中式建筑特色的大屋顶,墨绿色的飞檐斗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灰楼”是一组机关干部家属楼群,因为它外观是那种标准的砖瓦灰色,由此得名,实则是一组建筑群,像个超大的四合院,由编号1号、2号、3号、4号四座楼拱卫在一起,四座楼组成一个方形,围着一个宽大的庭院。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海军大院的"黄楼"和"灰楼"其楼顶都有飞檐斗拱,据说这是当年梁思成建筑思想的体现。1950年代,梁先生曾经提出建筑的民族风格问题,"大屋顶"是他用以体现民族风格的建筑语汇之一。其反对者认为"大屋顶"是形式主义,浪费建材而毫无实用,不适合解放初的国情。为此,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办公楼都曾就盖什么样的屋顶几易图纸。</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几乎生活在建筑之中。建筑,对于你我来说,是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大型空间与物体。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建筑恐也会品出不同的味道;更不用说不同的人,那看法可就"海了去了",可以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标准,不同……。作为一个外行人,仅仅只是蜻蜓点水的观摩建筑,又该看点什么?我认为不妨从以下角度看看:<br />1、 看宏观体态,从远处着眼,既看单体,又看整体。<br />2、 看类型样式,放眼古与今,既看中式,又看洋楼。<br />3、 看上下出彩,从细节端品,既看-房顶,又看大门。<br />4、 看绩优潜力,展时间坐标,既看过去,又看当下。<br />海军大院的"黄楼"和"灰楼",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风吹雨打,符合了国外一些对古建年限的标准,再对照北京当下屹立在长安街及延长线的各式建筑,有网友综合评价海军大院的"黄楼"和"灰楼"堪称北京优秀建筑,"黄楼"是北京1950年代的优秀建筑,也不失为当下北京优秀近代建筑;同样"灰楼"也一举夺得北京优秀住宅近代建筑好评。</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