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回香

读徘徊

读林清玄《心外无物,随遇而安》 <p>  林清玄: 台湾高雄人,散文大师,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p><p><br></p><p> 他在文学上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推新,自成一家之言。</p><p><br></p><p> 其著书百余部,皆为畅销书。</p><p><br></p><p> 其作品曾多次被我国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是国际华文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p><p><br></p><p> 今天我们重点欣赏的是林清玄的一篇哲理小散文一一《生活的回香》。</p><p><br></p> <p>《生活的回香》片段欣赏:</p><p><br></p><p> ……</p><p> 佛光山派下寺院的素菜好吃是远近驰名的,因为星云大师对素菜很内行,典座师父也是个个巧手慧心。但是今天有一道菜还是令我大感意外,就是师父炒了一盘茴香。</p><p><br></p><p> 茴香是我在南部家乡常吃的菜,在我们乡下称之为" 客家人的芫荽",因为客家人喜以茴香做菜。自从到台北,我就再也没吃过茴香了,如今见到茴香的样子,闻到茴香的气味,竟有说不出的感动。</p><p><br></p><p> 一般人都知道茴香的籽可以做香料、做卤味,却很少人知道茴香的叶子做菜,是人间至极的美味。茴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长到与人等高。它的叶片巨大,散开呈丝状,就仿佛是空中爆开的烟光。</p><p><br></p><p> 茴香从根、茎、叶、花到籽都有浓烈的香气,食用的时候采其嫩,或炒,或做汤,或沾面粉油炸成饼,吃过都会令人永不能忘。</p><p><br></p><p> 在寺院吃饭,不事交谈,因此我独自细细品味茴香的滋味,好像回到了童年。每当母亲炒茴香的时候,茴香的香气就会从灶间飘过厅堂、飞过庭院、飞进我们写字的北边厢房。</p><p><br></p><p> 童年的时光不再,茴香的气息也逐渐淡了,万万想不到在极乐寺偶然的午斋,还能吃到淡忘的童年之味。我曾经走入盛开着小黄花的茴香田里,对着那漫天飞舞的黄花绿叶,深深地呼吸,妄图把茴香的香气储存在胸臆。此刻,那储藏的香气整片被唤醒了。</p><p><br></p><p> 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所经验过的美好事物,其实都是永不失去的,只是被卷存典藏着,一旦打开了,就会在记忆中回香,从遥远不可知的角落飘回来。</p><p><br></p><p> 在我们生命里,早就种了许多"回香树",等待因缘的摘取吧。</p><p><br></p><p> ……</p><p><br></p> <p>  </p><p> 《生活的回香》一文中,作者林清玄讲述的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寺院用斋饭的经历,由典座师父精心烹制的简简单单的一盘炒茴香,而让作者竟有说不出的感动。由此而让作者想到茴香作为一种植物带给人们的美好,茴香叶子"叶子片巨大,散开呈丝状,就仿佛是空中爆开的烟光"。从而陶醉于茴香田里漫天飞舞的黄花绿叶,妄图把茴香的香气全储于胸中。</p><p><br></p><p> 而最令人感动的是由此而引起的浓浓的乡愁,作者回忆起童年时光的温謦情景,每当母亲炒茴香的时侯,茴香的香气就会从灶间飘过厅堂,飞过庭院,飞进孩子们写字的北边厢房。这回忆是温馨的、幸福的、带有希望的,更带着对母亲、对故乡深深的怀念……</p><p><br></p><p>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好的事物要用心去感受,并储存于心中,以创造更多的美好。</p><p><br></p> <p>  除《生活的回香》之外,本书中还包括其它20余篇文章,如: 《严肃,是一种病》、《为别人着想》、《屋顶上的田园》等, 这一篇篇优美的哲理美文,引人深思,启人心智,很值得我们欣赏。</p><p><br></p> <p>  林清玄文笔优美,文思畅达,纯净如清泉,明媚似春光。</p><p><br></p><p> 本书中,作者用悲天悯人之情怀,抒发了对生命的理解及感悟,构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人文社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哲学思考及对生活的感悟。</p><p><br></p> <p>  </p><p> </p><p> 《心外无物,随遇而安: 多情多风波》一书,林清玄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16年12月出版,32开。</p><p><br></p> <p>  文中图书系石家庄市图书馆藏书</p><p><br></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谢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