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后花园寻秋(二)赛罕乌拉

建安

<h1>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是一个以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04万公顷。这里是集亚高山草甸、奇石险峰、高山湖泊、原始森林、民族风情等自然风光与历史遗存、文化古迹于一身的草原景区,但是很长时间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h1><h1>2000年赛罕乌拉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h1> <h1>10-13世纪北部中国,契丹族建立了疆域庞大的辽朝,女真族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金朝,契丹族、女真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广泛融合,很快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他们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出灿烂夺目的辽金文化。</h1><h1>古老的赛罕乌拉是契丹族的故土和发祥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灿若星汉,保护区内至今尚存的辽金时代历史古迹,又为它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1> <h1>公元12世纪,女真族东北方崛起,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金,1125年春灭辽。与此同时,蒙古族在漠北开始强盛起来,金王朝为了防御蒙古人南下与其争夺天下,于公元1138年至1198年之间,不惜财力和民力,修筑金界壕这种古代罕见的军事防御工程,扺御以蒙古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骚扰。</h1> <h1>现在行走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路旁不时可以看到金界壕遗址的标牌。<br></h1><h1>金明昌长城,俗称金边堡、金界壕。位于今内蒙古及黑龙江境内,是仅次于万里长城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由壕、墙、马面、边堡、关城等5部分组成,建成时1650公里。东北起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西南沿兴安岭经索伦、突泉、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再沿阴山西延至黄河河套。</h1> <h1>曾有诗赞之:“平畴草野起边城,北拒雄藩铁骑兵。壕墙戍堡今犹在,一览无余塞上风”。</h1> <h1>金长城有主城墙和副壕,城墙绝大多数湮没在沙草之中,残址一般高2-3米,墙外15-20米为副壕,宽4米左右,深1-2米,墙内每隔10公里,设一个边堡,为夯土筑城防,180米宽。有的地方金长城保存较好,规模轮㾿依稀可见,曾出土金代陶片、箭簇等物。</h1> <h1>由于界壕筑成后很容易被风沙掩埋,外敌入侵时只需少量柴草和沙土就可填平一段界壕成为进攻的通道,所以竭尽国家财力和人力修筑的防御工程,阻挡不住蒙古铁骑的进攻,最终仅留下成为历史的遗存。</h1> <h1>金界壕最初兴筑在极为平缓的草原地带,后也选择山麓的缓坡和平地或连通较低的山坳。它不同于秦汉和明长城兴筑在横亘的大山脊岭之上,雄据山险扼守。金界壕像一条巨大的长龙,或蜿蜒于崇山峻岭中,或盘旋于连绵起伏的山峦间,或横亘于苍茫的原野上。</h1><h1>2001年6月,金界壕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赛罕乌拉荣升风景名胜区,位于巴林右旗朝阳乡北部,距大板镇90公里,是以奇石、林海、山峰、溪水、湿地、野生动植物为主的自然风景区。这里已命名的奇石山峰有十八个,故称荣升十八景。</h1> <h1>走进景区,只见漫山遍野林木苍翠,秋色迷人,一条叮咚作响的小溪,顺着山势蜿蜒而下,清凉澄碧,柳灌丛沼泽湿地充斥两岸。进入山口,只见山上森林密布,山谷怪石嶙峋,有的似巨大的远古鳄鱼,有的似金龟望月,有的若如黑熊晾掌,又有的好似一对相对而立互诉衷肠的情侣⋯⋯这里的每个山峰,每处巨石,都好像是自然的杰作,给人留下意味深长的遐想。</h1> <h1>鳄鱼石</h1> <h1>情侣峰</h1> <h1>石塔 </h1> <h1>鹰嘴兽</h1> <h1>这些景观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鬼斧神工,各具神韵,山光水色,移步换形,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想。我们沉醉于迷人的秋色中,饶有兴致地寻找和观赏这荣升十八景,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找全了这十八景。</h1> <h1>黑熊晾掌</h1> <h1><br></h1> <h1>契丹与乌恒、鲜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同属东胡系统,从公元四世纪兴起,至十三世纪西辽灭亡,历经900余年。公元十世纪,契丹迭刺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在广阔草原上建立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契丹辽王朝。辽王朝以今天的巴林草原为中心,展疆扩土,传九帝、建五京、置六府、统五十二部,属六十国、隶156州城、辖209县,雄踞中国北方疆土达200多年之久,与五代、北宋相始终。</h1><h1>曾经辉煌的契丹虽然消失在历史烟海中,但其留下的文物和城址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h1> <h1>庆州白塔,此塔原名为释迦佛舍利塔,俗称辽庆州白塔,当地牧民称“金金察罕索尔布嘎”。</h1><h1>这座兀然矗立在草地上的秀丽高塔,格外醒目。塔身洁白如玉,挺拔秀美,坐置平原,直插蓝天,背靠青山,面对白水(查干木伦河)。塔身通体白色,遍饰各种精美的浮雕,七层出檐上缀挂着的风铃,随风鸣声。铜制鎏金的刹顶及塔身镶嵌的数百面铜镜,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光亮夺目。</h1> <h1>辽庆州与庆陵是辽朝鼎盛时期营建的皇家陵与奉陵邑,庆陵建于景福元年(1031年),庆州建于统和八年(990年),庆州城虽为庆陵之奉陵邑,其地却为辽朝夏、秋“捺钵”之要地,一度为“行国”之政治中心,国库场所,因此在辽国诸州中最为富庶,其规模品级仅次于京城。</h1><h1>庆陵是中华民族陵寝制度中典型代表,释迦佛舍利塔是庆州城唯一幸存的辽代地上建筑。</h1> <h1>释迦佛舍利塔位于庆州城西北部,属辽代皇家佛塔建筑。此塔通高73.27米,为八角七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佛塔,塔内呈空心穹隆状,塔室七层间均密闭不通,无法登临。</h1> <h1>庆州白塔,是辽兴宗耶律宗真之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辽重熙十六年二月(1047年)动工,至重熙十八年七月(1049年)建成,历时两年半。</h1> <h1>刹座为八角形砖砌体,座以上为仰莲台、相轮樘、华盖、七道相轮、火焰、宝珠、华盖、中央穿插铁质刹杆,刹杆由8条铁链连接到八角处檐脊上,高约1.2米的扶刹铜人骑于檐脊上拉着刹链,加固与美观巧妙结合。</h1> <h1>塔体七层八面的门拱和角柱内侧,均浮雕宝花、飞天、驯狮、牵象、乐舞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雕刻精美的砖雕装饰。</h1> <h1>每层塔檐上砖雕斗拱上为木质檐椽,每个椽头各悬挂铁铸凤铎一支,每层八角的角部檐椽格外粗大,而伸出的椽头套饰灰陶龙首套兽,其下悬挂一支较大的铜凤铎,塔上共悬挂2240支凤铎。</h1> <h1>塔体七层共设假门28个,每门两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这些天王个个头戴兜鍪,身披盔甲,手持宝剑或利斧,威风凛凛,雄武生动。</h1> <h1>塔上门窗、楣拱及砖雕斗拱、拱眼等处,分別装有圆形、棱形青铜镜共856面。</h1> <h1>1989年在维修施工中,在塔刹相轮樘处发现珍藏的一批辽代写经,雕板印刷佛经及形制多样、造型优美、彩绘华丽的内藏雕版印刷陀罗尼经卷的108座木质法舍利塔,现大多数存放在巴林右旗博物馆。</h1> <h1>我们在庆州白塔处流连忘返,而后又到白塔旁的展室中看了详尽的介绍,仍感意犹未尽。去年秋天出游时也曾看过几座著名的辽代古塔,如河北蔚县的南安寺塔、山西灵丘觉山寺等,相比之下,庆州白塔更加高大、挺拔、俊美,令人神往,是我们所见辽塔中的皎皎者。</h1> <h1>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无论从严密的建制,玲珑的造型,还是所藏物品的内容、规格、品级、工艺上,无不体现出辽代皇家的风范,从而折射出辽代鼎盛时期雄厚的国力与极高的艺术水准,是辽代塔寺艺术的精华,是契丹民族建筑之瑰宝。</h1> <h1>庆州城由内外城墙组成,平面呈“回”字型,外墙周长约6500米,内墙周长约4000米,门外有方形瓮城,城墙全系夯土板筑,残存高3-5米,宽10-12米,茫茫荒原上现仍可见到城墙遗迹。</h1> <h1>庆州白塔附近有个六味神泉,我们去王沟陵路上,正好经过此地。</h1><h1>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叫达利的喇嘛,慕山水之秀美,翩然而至,乐而忘返。人们向他进香求药,他便在水泉旁挖了六眼井,每眼井里撒下一味药,苦、辣、酸、甜、咸、涩各不相同,让人们喝水沐浴治病,水到病除。从此人们把此泉称为“六味神泉”。</h1> <h1>这座蒙古包的主人热情邀请我们品尝六味神泉之水,顿感甘甜凛冽,透彻肺腑。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口感,真似六味俱全,以前也饮过不少泉水,但像这次的体验,还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h1> <h1>我们把杯中接满了神泉水,但是离开后没多久,再喝时口味就迵然不同,差别太大了,神泉水变成了平常之水,这也是神泉的另一奇特之处。</h1> <h1>辽庆陵由辽圣宗(永庆陵)、兴宗(永兴陵)、道宗(永福陵)及其后妃陵园组成,位于庆州西北约12公里的瓦仁乌拉山南麓,辽代为永安山,后改称庆云山,当地人称之为“王坟沟”。</h1> <h1>王坟沟管护区1.6万余亩,重点保护对象是马鹿、猞猁、黑鹳、黑琴鸡、野大豆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沙地疏林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内三座皇陵(庆陵)系1988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来到赛罕乌拉庆云山风景区,据景区门口工作人员说,为保护森林草场,自2017年起景区就不对外开放了,另外无人带领也找不到陵墓位置,看来这次是与我们无缘了。但是景区标志牌背面的文字却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如不是上面汉字的对照,谁能辨识出这种神秘的文字呢?</h1> <h1>这里看到的是由刘凤翥书写的契丹小字。刘凤翥为中国社科院民族学所研究员,其对契丹文字的释字研究造诣深厚,令世人注目,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契丹文字的首席学术权威。当今世界上懂得契丹文字的只有几人,目前为止,出土的所有契丹文字他都记录在册,能够拼写、辨识的契丹大小字数以千计。</h1> <h1>在辽代,其经济文化曾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保存至今的雕塑、建筑、陶器等,可以清楚看到辽代文化艺术的一斑,契丹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也说明了文化发展的另一方面。</h1> <h1>契丹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辽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太祖阿保机命大臣仿照汉字创制出契丹大字,现初步估计有3000字左右,而后由皇弟迭刺参照回鹘字拼音法又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是辽王朝的官方文字,被用于书写官文书、碑碣、印信及记事、译文等。</h1> <h1>契丹文字发展十分成熟,一直到金朝仍被使用(约66年),直到1191年金朝诏罢契丹字。随后契丹文字逐渐被忘记,随着契丹人融合到汉、女真、蒙族中,契丹语也逐渐被忘记,有关书藉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以至于连历史学家也都无从知晓了。</h1> <h1>1922年,有人掘开辽兴宗的永兴陵,里面发现了镌刻着神秘文字的巨大石碑,它既与汉字相似,又不同于汉字,无人能识,这就是契丹文字。比利时人凱尔温(汉名梅岭蕊)在里面发现契丹小字的《兴宗皇帝哀册》和《仁懿皇后哀册》以及汉字的皇后哀册,契丹文字在失传700多年后,终于再现世间。</h1> <h1>文字诉说着民族文化的传录,这些分别用契丹字和汉字写的哀册碑文,将帮助人们解开契丹文字的秘密,从而走进那个深埋地下近千年的契丹王朝历史。</h1> <h1>在辽庆陵发现的皇帝及皇后哀文及墓室中精美的壁画。</h1> <h1>更令人神奇的是契丹文字的发现,让陝西乾陵武则天无字碑上一种失信千百年的中国“死文字”重见天日。“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学者们发现无字碑上《郎君行记》上的文字原来也是契丹文,而且是早期的契丹小字。</h1> <h1>陀罗尼经幢,原位于辽兴宗耶律完真陵寝永兴陵神道中部两侧。汉白玉质,经幢原有的须弥基座、仰莲台、幢顶及相轮等已无,现仅存幢身部分。</h1> <h1>兴宗一生笃信佛教“尤重佛图法”,在位期间崇佛之风日盛,大辽境域佛塔林立,佛寺遍布,僧侣日隆,一派海天佛国的盛极气象,这座汉白玉经幢正是兴宗崇佛尊释的历史映照。</h1> <h1>雄伟的庆云山还残留了冰川时期的地质遗迹:冰长城、冰石河和巨大的冰臼,部分岩石在常年风化过程中“生长”出了蘑茹石。</h1> <h1>赛罕乌拉又被称作圣山,蒙语意为“美丽而神圣的山”,也有“帝王之山”,“北方岱宗”之称。圣山在辽代中原人称之为“黑山”,是当年山体主要为暗针叶林覆盖,远望通体黢黑。历史上这里是契丹民族祭天之山,契丹人死后魂归升天所在,庄严肃穆,辽代皇帝每年在这里主持大型仪式祭山,登山观金莲、赏天池。山南现还存有祭祠遗址及辽怀陵遗迹,辽代“太宗”、“穆宗”均常寝于此。</h1> <h1>蒙古民族至今仍尊崇此山,每年阴历五月十三,这里都举行大规模祭敖包活动,届时巴林草原及周边盟的牧民纷纷云集塞罕乌拉,登山祭祀,并在山下举行那达慕大会,庆祝牛羊丰收,祈祷风调雨顺。</h1> <h1>我们到达赛罕乌拉景区时,又值景区封闭,绕道后山可以上到圣山山顶,大约要走50-60公里,我们时间来不及了,只得作罢。遥望圣山,眼前浮现出开阔的高原湿地草旬,碧澈澄蓝的两泓池水,高山之巅生长的金莲花以及巨大的祭祠敖包,披襟临风,心胸豁然。</h1> <h1>査干木伦河,其上游出于大兴安岭支脉罕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巴林右旗汇入西拉木伦河。两岸山地尚存原生或次生林带,沿岸所汇支流沟壑纵横,与河川谷地交错分布。</h1> <h1>2002年,考古人员在查干木伦河下游发现形制多样的细石器,其加工技法同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艺一脉相承,同时又具备区域性特色。从石器形制及地表采集的陶片来看,这些石器遗存相当或略晩于红山文化时期,生存方式以农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h1> <h1>查干木伦河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中,静静地向前流淌注入西拉木伦河,而后再汇入辽河,最终注入大海。光阴荏苒,物转星移,灿烂的辽金文化也正是这样汇入到浩瀚的中华文明之中。</h1> <h1>巴林右旗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首府大板有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奇石馆、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等。我们来时正值周一博物馆休息,只得留下些遗憾,虽然没有看成展览,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念想。</h1> <h1>首屈一指的是巴林右旗博物馆,有近千件红山文化玉器珍藏于博物馆中。精品多出自于查干木伦河西岸的那日斯台遗址、西拉木伦河北岸的苏达勒遗址,如石人、玉浮雕人面、猪首玉龙、玉蚕、玉鸮、勾云形玉佩、黄玉管状物等。要知道这些都是真品啊,精美绝伦,弥足珍贵。<br></h1><h1>辽庆州白塔的文物,如建塔碑、工匠碑、彩绘汉白玉释迦佛涅槃像、镇馆之宝—凤銜珠银鎏金法舍利塔、辽代丝织品等,也都陈列馆中。千年白塔让人感叹不己,这些塔藏文物就更让人难以忘怀了。还有辽庆陵中重见天日的契丹文字和帝后哀册、石碑等,真的是很想亲眼目睹一下啊。</h1><h1>馆中还展出蒙古巴林部的历史,尤其是康熙女儿荣宪公主在巴林的足迹。</h1><h3></h3><h1>2018年,巴林右旗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这是内蒙旗县级博物馆中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h1>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巴林奇石馆中闻名遐迩的巴林石,让人大开眼界。鸡血石—巴林石之翘楚,素有“世界鸡血石看中国,中国鸡血石属巴林”之誉。巴林石是我国四大印石之一,其色彩斑斓、纹理奇特、质地细糯,软硬适中,深受金石爱好者的青睐。 <br>还有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展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物种资源、地质奇观、植物等,标本门类齐全,珍品荟萃,洋洋大观,观赏和科普、科研的价值都很高。</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1>如果不是旅途匆匆,在看了遗址或实地后能放慢脚步,静静的参观一下巴林右旗的博物馆,那就是享受一次文化饕餮大餐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