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拉萨, 一个圣神之地,一个美丽的秘境,人们心中最向往的地方。</p><p>不管是藏人还是汉人,到了拉萨必去的地方一定就是布达拉宫。</p><p><br></p> <p>公元7世纪,著名的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在迁都拉萨后创建了布达拉宫。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经过多年不断建造堆积,直到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才最终成就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布达拉宫。</p> 从17世纪中叶至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西藏政教合一权力的统治中心。目前,布达拉宫属国家5A级旅游景点。 <h3>2019年9月20日下午一时许,上午刚刚参覌过大昭寺的我们从宗角禄康公园边的布达拉宫的北门进入布宫范围内。</h3> 布达拉宫四方各建一个园形的瞭望碉楼,颇具西藏古建筑特色。这是东侧的瞭望楼。<br> <p>布达拉宫,我们来了.</p> <p>布达拉宫,我来了!离正式参覌布达拉宫内部还有大约两小时,我们先到布达拉宫广场参覌。</p> 布达拉宫依红山垒砌,殿宇嵯峨,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自下而上通过建筑布局的对比、夸张和渲染。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令人在千年之后,仍望之而生对佛境的凛遵之感。<br> <p>可以说,藏人去布达拉宫是朝拜,汉人来布达拉宫是瞻仰。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宫殿整体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p> <p>布达拉宫的对面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布达拉宫广场(3700 M),从布局上看,很有些天安门广场的感觉,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九月的北京和九月的拉萨有着一样美的天空,只是这里的空气含氧量只有北京的65%,但是这里有着离天空最近的宫殿,耸立在神秘的世界屋脊之上。</p> <p>蓝天下的布达拉宫,真的好美!红白黄三色形成了藏传佛教寺庙最独特的建筑颜色。藏族导游说:这里的白色代表观音,慈悲;黄色代表度母,力量;红色代表文殊菩萨,智慧;这个说法我第一次听到,不知对错。</p> <p>我们的团友亇亇精神抖擞,指点江山。</p> <p>我们这几位团友磕着三步等身长头在干什么?原来是把两瓶矿泉水倒在地上,准备拍布达拉宫的倒影照片。</p> <p>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就是他们的丰硕成果,真美!</p> <p>在布达拉宫广场西侧,有亇龙王潭,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园林中心有一面积较大的潭水,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墨竹工卡迎请墨竹赛钦和八龙供奉于北潭水中,所以称龙王潭。</p> <p>从龙王潭拍布达拉宫,很容易拍到布达拉宫倒影的照片,只是角度不同。</p> <p>药王山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有小路可至峰顶。山上有个门巴扎仓(医药院),里面供有蓝宝石的药王佛像,故汉人称为药王庙,又叫药王山。 </p> <p>药王山是观察布达拾宫的极好位置。 拉萨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有小路可至峰顶。</p> <p>这是拍摄布达拉宫照片最佳的地方之一。</p> <p>人民币50元背面的图案就是在这里取的景。</p> 布达拉宫广场南面,矗立着2001年建成的,37米高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br> <p>纪念碑坐造型为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p> <p>凡是参观布达拉宫的人,需由布达拉宫管委会计算机抽签决定什么时候进入参覌。每半小时一批,我们12人抽得下午四时进入,另外14人抽得下午四时半过入参观。</p> 布达拉宫门票,旺季200元/人,淡季100元/人。<br>游览当天带上门票和身份证,按照票面上规定的时间准时到达游客大门进入。需要安检,外带液体类物品不能进入。<br> 下午三时许,我们12人在一藏族女导游的带领下在东门第一处检票入内。<br> <p>“雪城”,因其颜色白如雪,故名,指布达拉宫山脚下长、宽各约300多米的近似方形的古城,外有城墙环围,称得上绝对的高墙大院、固若金汤。 <br> “雪城”内的布达拉宫珍宝馆在装修,不得入内参观。其中有很珍宝可以欣赏的,有点可惜。</p> <p>于是我们只得首先参观雪巴列空。</p> <p>这是一个旧时的办事机构所在。</p> <p>雪监獄中展示旧时的罚法很非人道。</p> <p>从下往上看布达拉宫,不禁想起达赖六世倉央嘉措名言:"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p><p><br></p> <p>之后,我們大约在下午三时半进入第二处检票处。</p> <h3>进入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无字碑,这是开始往上爬布达拉宫的地方。无字碑是为了纪念红宫的修建者摄政王第司.桑结嘉措的功德和功绩所立的碑,他在历史当中的功过得失很难用语言表达,所以碑上无字,留于后人去评判,确实有点像武则天的无字碑。</h3> 在无字碑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刻有“卐”符号,这是佛教文化中的雍仲字符,代表永恒、永固、不变等意思。由于岁月的缘故,已经不很清楚,鲜有人注意。<br> <p>进宫坡道迂回曲折,从无字碑开始沿着“之”字型阶梯一直往上,就像连络天上和人间的一条漫长的山道。我们这些有点高反的团员放慢了脚步,一步一步地慢慢向上爬。 这时候真的很感谢负责任的导游,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做着讲解。这个山道又名圆满汇集道,似乎爬完了这大约一千级的阶梯,所有的圆满也都汇集在你身上了。</p> <p>说起来,爬坡道的一路真的很累,加上倒底还有高原反应,腿上宛如梆上了几十斤重的沙袋,迈一步都是困难。好在可以边爬,边看风景,也是心旷神怡的。</p> <p>爬了一段路,我们停下休息一下。立定向下远眺,秀丽的拉萨城,静静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p> 布达拉宫外墙有明显的收分,既能分散墙体的重量,有能坚固建筑整体,为西藏建筑的又一个特点。<br> 布达拉宫上山的台阶和女儿墙。女儿墙是建筑墙体中的一种形式,最早叫做女墙,又叫女垣,实际名称为压檐墙,民间称城垛子,是一种高出屋面和城墙的矮墙。 在山道的上头,或许已远离了下方不住人的地垄,所以这裡的窗户变大,也整齐了,显然是有人住居的楼层了。布达拉宫的外观看起来有十三层楼,但有些做的是假窗,所以实际只有九层。这白墙上整齐的黑窗框,配上红窗门,以及繁丽的窗顶木框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的好看。<br> <p>白宫的墙壁每年都会进行粉刷,据说是信众自发的,在雨季过后,藏历9月22日降神节到来之前。白宫的涂料里会加入适当的牛奶和白糖,以代表像乳汁一样的纯洁和增加涂料的粘性,因此白宫的墙也被称为“牛奶墙”。 </p> 导游介绍说,布达拉宫墙面的白色浆不是刷上去的,而是从上面倒下来的,所以墙面一点也不平整。 数百名信众们大约要化费十多天的工夫才能完成整 个宫殿外墙的粉刷美容工程。 <p>终于看到了白宫东大门。大约四点钟,我们陆续气喘吁吁地爬到白宫东门——平措堆朗大门,这便第三道验票处的所在地,也是把预约券换成正式门票的地方。走到这里,要向上爬的路就不太多了,大多数都是室内的殿堂了。</p> <p>这是换的正式门票。</p> <p>进入白宫东大门,门口的墙上绘有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四大天王及西北青风神等等佛教护法。</p> 接着穿过走廊,透过深邃的墙洞,能窥见厚达数米的宫墙,宫墙是用三合土堆制,石头砌边而成,这种建筑工艺1300余年前非常罕见。<br><br> <p>待我们穿过隧道,眼前一亮,来到了一个广场。导游说,这个广场为各种活动、藏戏表演所用。广场藏语名称为“德央夏”,意思为东欢乐广场。广场的地面全是用西藏特有的阿嘎土打成。面积达一千六百平方米。</p> <p>“阿嘎土”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似土似石,亦土亦石,主要用来做地坪。西藏的“阿嘎”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打制特别费工费时,在旧西藏只有寺庙和一些贵族家庭才用得起,布达拉宫由于其至尊的地位,里面几乎全是“阿嘎”地面。广场的左右两侧全為两层楼的僧房所包围。</p> <p>晴空万里,又有些高原反应,我们在此作少许休息,喘一口气。</p> <p>广场后面是僧官学校门楼。这个僧官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官场礼仪、藏文文法、诗镜论、书法等。这些科目是通过佛经来教读的。时间为十至十五年,而且几年招一次,每次只招十几人。毕业后一部分成为“僧官”系统的官员。</p> <p>这里有一处小卖部,里面有卖布达拉宫的画册、230元一本的由索南航旦主编的,藏汉两文,2017年出版,印刷10000册,印刷质量很好,正好可以弥补布达拉宫内不能照像的规定。我们买了一本带回去准备仔细阅读。</p> <p>日后确实仔细阅读,本文中所用室内图片皆出于此书,不再逐一说明。</p> <h3>在僧官学校楼门,在入口悬吊在屋梁上,会看到悬挂的两面马皮鼓(据说旧时是用人皮做的鼓),这是旧时布达拉宫内的“报时钟”,当时每天晚上九点鼓声响起后,布达拉宫大门关闭而且宫内就禁止走动和大声喧哗了。</h3> <p>前方,则是白宫的主要楼房。宫高七层,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达赖喇嘛的冬宫。</p> <p>白宫第四层中央的东大殿,是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的第七层是达赖拉喇嘛冬季的起居宫,即东、西日光殿。说是“殿”,平均不超过三十平米,比起布达拉宫大多数光线昏暗迷宫式的房间,在七层的达赖居所的采光很好。</p> 从广场进入白宫后,正式的游览才开始。从这里起摘下帽子和墨镜,途中不能拍照,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用手指指向任何东西,需用尊敬的手势。(进入藏区必学手势) <p>另外从这里开始,参观时间是被限制的,必须在一小时内游览完。</p><p>游走于金碧辉煌的佛殿,寝宫,回廊之间,灯光渺渺,窗帏低垂,酥油的味道四处弥 漫,整个好象落入了一个晦暗古老的梦境,又不由自主地迷失在那些经书,佛像,壁画和遥远的 传说中。</p> <p>白宫门廊是通往白宫的大门,松格廊廊道,廊道内雕梁画栋,满布壁画。四壁均绘有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五世达赖喇嘛晚年封桑杰嘉措为第斯(执政)的文告;轮回图、坛城图、民俗图等。</p><p>门庭入口两侧墙壁绘有吉祥回文诗,分别为宗喀巴赞颂词和六字真言图。</p> 穿过松格廊门厅,经过曲折的廊道,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有寂圆满大殿,藏语称“措钦夏司西平措”,殿内耸立44根大柱子,面积达717平方米, 殿长27.8米,宽25.8米。殿内梁柱、斗拱上雕刻图案极其精美。<br>上面还有同治皇帝赐的牌匾。<br> 長寿具乐殿,达赖喇嘛的寝宫. 但他偶尔会在这里学习经文。<br> <p>最后,我们登上了白宫屋顶平台。</p> 从这里可以俯视整个拉萨城,视野非常开阔,凭栏远眺,拉萨河谷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br> 白宫的顶层,有个通道可以通往红宫。<br> <p>白玛草是一种墙体建筑材料,它本身是一种柽柳枝,秋来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梱,整整齐齐堆在檐下。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颜色。</p> <p>毛渣渣的样子看起来很有貭感和民族风情,它既可以减轻墙体上层的重量,又能通风。天然赤红色,本身有毒,可以防虫防腐。白玛草制造的工序复杂,利用率又低,老百姓是绝对用不起的,所以,它也不例外地成了旧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p> 不要小看这些门帘,都是牦牛毛编织的,冬暖夏凉,非常保温。把两只手放在帘子的内外,明显能感受到不同的温度,所以牦牛在海拔4500米以上连树都长不出来的地方,依旧可以活得很壮实。<br> <p>红宫是五世达赖圆寂后由第司桑结嘉措主持修建的。从1690年2月开始兴建红宫和五世达赖灵塔殿起,之后又附建了历辈达赖的灵塔殿和众多的各类佛殿、经堂。到1693年4月外部工程竣工,共花费白银213多万两。</p> <p>历届达赖喇嘛灵塔中独缺一位六世达赖喇嘛仑央嘉措,他在年华二十四时在青海湖畔消失。在各种传说中,我最愿意相信他是诗人自由灵魂的自我放逐。</p> <p>无论如何都要提的是莲花生大士,他是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 </p> <p>也很了不起的宗喀巴(1357年~1419年),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1419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宗喀巴及其弟子还修建了著名的拉萨三大寺即甘丹、哲蚌和色拉寺。 顺便说一下,班禅大师和达頼喇嘛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领袖。</p> <h3>红宫里面还有八大祭堂供奉着各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达赖喇嘛灵塔中都安放着达赖喇嘛的真身。<br></h3> <p>在红宫最西和最后是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1933年深秋,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人们认为他的政绩可与五世达赖相比,因而灵塔的规格应与五世达赖的不相上下。1934年,十三世达赖灵塔殿开始动工,3年后落成。它是布达拉宫迄今为止的最后一座建筑。殿堂3层,灵塔高14米,仅比五世达赖灵塔低0.86米。但金箔所用黄金竟达590公斤。珠玉宝石遍缀塔身。各种宝石的价格相当于黄金的10倍以上,为8座灵塔中价值最高的一座。</p> 灵塔上方有一座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挫的塑像。灵塔前的供公上摆满了瓷器、珐琅器及金灯银碗等精巧玲珑的文物和工艺品。<br> 最大的灵塔殿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br> 整座殿高25米,塔身由黄金打造,里面放着五世达赖的真身。<br> <p>在圣覌音殿中,可以看到松赞干布像,他的面容英俊,留一细长的八字胡,身着长袍俗装,用黄绸巾裹紧的头顶上露出无量光佛的小头像,这是松赞干布独一无二的标志。</p> <p>殿堂内还有三位后妃,左为赤尊公主,中间为门萨赤江怀抱王子贡日贡赞,右为文成公主。</p> <p>我们走出了五世达赖的灵塔殿,也走完了白宫、红宫这段漫长的参覌行程。</p><p>回想起来,布达拉宫里面最不值钱的当属黄金了,宫内供奉着近万尊佛像,大都是用黄金等铸造。宫内 所珍藏的卷贴和浩繁的经书,有的都是金水写成,999个房间都金碧辉煌不说,每尊铸金佛像上 都有不计其数的各类珠宝,且大部分价值连城。 </p> <p>这里是布达拉宫的最西边,不能参观的称为札厦的僧人宿舍区。但见一些白石墙、黑窗框、红檉柳随意排列著,将已经带灰白的天,切割得边角纵横且势态均衡。</p> <p>逐步慢慢的走下山路,看到宫后的龙王潭。这裡原来是一片芳草茵茵的绿草地,但达赖五世修筑布达拉宫时取用了这裡的土,随著宫室越盖越高,这裡的土坑也就越挖越大。最后地下水涌出,成了现在的龙王潭。 </p> <p>拉萨河对岸的一座大山。这种拉萨城和大山正对的形势,虽然不懂风水,但也觉得应是极好的风水,更佩服最早选址於此的松赞干布。</p> <p>下山途中,看到背着重物上山的民夫,我们是气喘吁吁,走一步都困难,他们却身负重物,行走如飞,真是感叹不已。</p> <p>又看到一个背着大 物件的勇士,了不起,了不起。</p> <p>我们走到这里,看来要真正要离开布达拉宫的主建筑,红白两宫了。心中不禁有些念念不舍。游走在这里,心灵历经一次洗礼,身处这里,心太清净了!</p> <p>看云卷云舒,看布达拉宫,在这3000多米海拔拉萨,对着布达拉宫和这干净的蓝天,真想找个地方坐下来,发呆。</p> <h3>最后,终于又回到布达拉宫北门外,因为布达拉宫北门也是布达拉宫的出口。</h3> <p>我们的牌号为藏A-L3xxx的车在等待我们的归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