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卢浮宫

竹林中人

<h3>巴黎塞纳河畔,拿破仑广场上有座壮丽恢宏的建筑群,它就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h3> <h3>曾经两度巴黎之旅,都首选卢浮宫作为参观重点。在去巴黎之前,我先做了一些功课,阅读了关于卢浮宫的文章。参观之后,又再次阅读一些资料,包括《蒋勋的卢浮宫》,还恶补了欧洲艺术史。</h3> <h3>卢浮宫新的入口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政府对卢浮宫建筑进行了改造与修缮,其中新建了一个入口处建筑一一玻璃金字塔。这是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高21米,底宽34米。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贝聿铭(1917.4---2019.5),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h3> <h3>这座玻璃金字塔在1989年落成之前,其设计方案曾受到巨大非议,法国人认为贝的富有现代感的设计会毁掉卢浮宫这座历史遗产。但得到了时任总统密特朗的大力支持。当工程完工之后,舆论风向从争议转向赞美。贝聿铭曾说,“如果要我说一件我确定自己没有搞砸的事情,那就是卢浮宫”。所以,当人们去参观卢浮宫珍宝时,首先欣赏到的就是玻璃金字塔这座珍贵的结构艺术。现在它已成为巴黎的一个地标景点,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进入卢浮宫的路线。</h3> <h3>卢浮宫镇宫三宝:达芬奇《微笑的蒙娜丽莎》,雕塑《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这三个女神,又被誉为“典雅千古的三个女人”。卢浮宫有40万余件收藏品,一个人终其一生也难全部欣赏,所以只能择其重点之重点,或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件名作来参观,而这镇宫三宝则是所有参观者的必选项。</h3><h3><br></h3> <h3>按参观路线先后,我们最先见到的第一件镇宫之宝:胜利女神。这是一尊石雕,公元前190年的作品,高3米28,1863年在希腊的萨摩色雷斯的小岛出土,所以又称“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石雕头部与双手残缺,但双翅展开,裙摆飘逸,整座造型给人一种飞扬而又意气风发的动态之美。观众在欣赏中,可以想象当年战场的风起云涌,有种神从天降的感觉。</h3> <h3>第二件镇宫之宝:女神维纳斯,又称断臂维纳斯。1820年发现於希腊的米洛岛,所以又称之米洛的维纳斯。美术界认为这是公元前2世纪希腊时代人体美学的精品,被后来的美术界奉为经典与美术素描的典范。她成为世界上最广泛阅读、欣赏,并不断被复制,成为许多国家的庭院装饰与美术院校学生的学画对象。而原件就是卢浮宫中的这一尊。</h3> <h3>笫三件镇宫之宝: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这是我第一次参观时拍摄的,当时参观人不是太多,可以逗留一小段时间进行欣赏,可是十年后的第二次参观,已经加上隔离带,不允许近距离观看,且人多拥挤,只能匆匆而过。多少游客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只为一睹这幅画作,感受到美,告诉自己值得了。</h3><h3>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画家,《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画,他运用被后人称之为“雾状透视法”创作的作品,包涵着奥妙的“达.芬奇秘码”。我的感觉其最大特点是人物的“微笑”,她那温和的眼睛总是对着你。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整幅画作笼罩着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包括人物背景幽静、平和的山水画面。《蒙娜丽莎》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2019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卢浮宫专题举办达-芬奇纪念展,人们通过红外线影像法,更逼真地透视达-芬奇油画的更多神秘玄妙之处。</h3><h3><br></h3> <h3>《蒙娜丽莎》局部画面。</h3> <h3>卢浮宫内还收藏了另外几幅达-芬奇的名画:《岩间圣母》、《圣母子与戴安娜》、《施洗者圣约翰》。这些画都笼罩在一层雾的朦胧中,从中感受达芬奇密码的奥妙。</h3> <h3>《岩间圣母》(达-芬奇)</h3> <h3>《圣母子与圣安娜》(达-芬奇)</h3> <h3>《施洗者圣约翰》(达-芬奇)</h3> <h3>《美丽的费罗尼埃》,这也是达-芬奇在卢浮宫收藏的又一幅力作。费罗尼埃没有蒙娜丽莎的神秘,但沉静庄重。</h3> <h3>上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一直保留在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中,它是直接画在墙上的一幅湿画(420Ⅹ910Cm),以《圣经》中耶稣跟12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画面中间头上有光环的是耶稣。达.芬奇这幅画几经毁坏修复,保存至今,即使到了米兰,也要提前几个月的预约才可能进入参观,此图为翻拍。我只拍到在米兰广场上耸立着的达-芬奇塑像。</h3> <h3>达.芬奇是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共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30岁那年从佛罗伦萨来到米兰,一呆就是13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间。1495年他开始在修道院的餐厅创作壁画《最后的晚餐》,三年后完成。《岩间圣母》和《美丽的费罗尼埃》也是达芬奇在米兰期间的创作。</h3><h3><br></h3> <h3>《在以马忤的晚餐》--作者: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画家。这幅画收藏在卢浮宫里,描绘了耶稣复活后在前往以马忤的路上遇到两位门徒一起晚餐的情形。</h3> <h3>《戴手套的男人》--卢浮宫中这幅肖像也是提香的著名作品。画中的男青年被刻画得细膩生动,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h3> <h3>《梳妆的妇人》,作者提香。这是一张半身肖像画,塑造了一个发育完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美丽女性的形象。</h3> <h3>路易-大卫的《拿破仑加冕礼》。大卫(1748---1825),晚了达芬奇三百多年,是拿破仑的宫庭画师。是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绘画大师,影响巨大而深远。卢浮宫收藏了不少他的重要作品。《加冕图》是其登峰造极之作——</h3> <h3>拿破仑加冕,按“君权神授”规矩,是由罗马教皇替他加冕,但他让教皇坐着,自己给自己戴上,还由他亲自给皇后约瑟芬加冕。</h3><h3>这是一幅气势恢宏,场面富丽堂皇的巨作。画面中重点人物是拿破仑和皇后约瑟芬。巴黎凡尔赛宫也收藏一幅同样的《加冕》图,也是大卫所作,创作时间不同。</h3> <h3>′</h3> <h3>《拿破仑加冕礼》(局部)</h3> <h3>下图《萨宾妇女》。这也是大卫的作品,取材于古罗马的传说:罗马建国,国王罗穆卢斯担心族中缺乏女性,便发动了抢夺邻邦萨宾女人的战争,以保障种族生育繁衍。细剖画面,会感受到大卫对人物姿势的细节描绘之绝妙处。</h3> <h3>《萨宾妇女》局部</h3> <h3>《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作者:路易.大卫。展现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拿破仑率军登上阿尔卑斯山,抄近路杀入意大利的情景。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直立的烈马,手指高高的山峰,加強了作品中人物的英雄主义气慨,拿破仑红色的斗篷让画面辉煌激昂。</h3> <h3>下图《皮埃尔.摄里奇亚画像》,也是路易.大卫的作品。画面中骑马装的人物皮埃尔是其妹夫,这幅画细节极为清晰。</h3> <h3>《1800年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作者:德拉罗什,他与上图大卫创作的是同一个题材,但画中拿破仑神情憔悴与疲惫,右手捂着肚子,骑的是骡子,穿着灰色的军装,旁边牵骡子的是向导。这是一幅现实主义作品,有人认为可能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而且认为这种真实的描述并没有降低拿破仑的英雄气概。</h3> <h3>下图《缪拉骑马像》(安东尼.让.格罗)。格罗以描写拿破仑军事生涯的历史画而知名,这幅画表现了骑兵元帅缪拉的风采。卢浮宫收藏的油画中,描绘战争题材的作品数量不少。</h3> <h3>《加纳的婚礼》--这是委罗内塞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基督在加纳城参加一次婚礼宴会的情况。画面非常大,大约有70平方米,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画中有132个人物。</h3> <h3>《皇后约瑟芬在丛林中》(皮埃尔.保罗.普吕东)。林中美丽端庄的拿破仑妻子约瑟芬皇后,斜靠在石椅上,左手托着头陷入沉思之中,似乎在向世人表白她无法诉说的心境。</h3> <h3>《克里斯汀.博耶》(格罗)。格罗以描绘拿破仑军事生涯的历史画知名,这是他的一张女肖像画。与《约瑟芬皇后在丛林》放在一起。她的面容、身材、举止都象约瑟芬。</h3> <h3>《普赛克的诱惑》法国-皮埃尔.保罗.普吕东。这幅画描绘风神捷弗尔与一群天使正把睡梦中的普赛克接送到厄洛斯特为她建造的宫殿。普赛克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女,被颂为“人类灵魂的化身”。</h3> <h3>《弗朗切斯卡和保罗》(谢菲尔),描绘了但丁《神曲》“地獄”第五篇中讲述的一个悲剧故事。两个裸体的幽灵翱翔之势,透视出剧烈的悲悯……</h3> <h3>《卡斯蒂利昂伯爵像》作者:拉斐尔.桑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画家,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齐名,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画单纯、明快、甜美,与其他两位比,显得亲切、平和,更能接近一般欣赏者的审美,美术史上称其为“画圣”。</h3> <h3>《拉斐尔及其友人》拉斐尔.桑西。画中后者是画家本人,画中前面是他的朋友——卡斯蒂利昂伯爵。</h3> <h3>《路易十四肖像》,法国里戈。这个看起来有点怪怪的画像:左手叉腰,腰间佩剑;右手撑杖,穿着紧身裤,双脚成丁字形站立;头披假发,身着大礼服,一件大披风铺满画面……极致华丽与夸张,我的感觉就是矫情做作。这个人物就是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登基,在位五十年,建立了绝对的专制政权,是法国历史上的全盛时代。路易十四修建了凡尔赛宫,把旧皇宫卢浮宫改为收藏艺术珍宝与展示场所。</h3> <h3>《读书少女》弗拉戈纳尔</h3> <h3>《两姐妹》,法国--夏塞里奥的布面油画。这幅画通过衣着饰物和手拉手形象,表现两姐妹情深依依。作者继承其老师安格尔的艺术风格,这幅肖像在衣着服饰上,都着力精雕细琢。</h3> <h3>《女黑人像》,作者玛丽-吉尔曼娜.贝诺瓦,是19世纪法国女画家,即贝诺瓦夫人。是受启发于废除奴隶制法令而创作的一幅画。这是19世纪油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题材。</h3> <h3>《莎乐美接受施洗者约翰的头颅》。这是描绘圣经题材的油画,圣经中说希律王生日欢晏,乘兴许诺女儿莎乐美要什么给什么,女儿转问母亲要什么?其母亲怀恨约翰曾经反对希律王与其婚姻,所以提出要约翰的头,画中描绘了这一情节。图上并没有渲染残忍的悲剧场面,重点描绘莎乐美的肖像。人头交接通过一交一接两个手势稳定了画面构图,而莎乐美则转身向外,似乎跟人物神情并无联系。宗教故事内容不是作品的主题,而是着意描绘莎乐美的年轻、貌美肖像造型,表现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坚实的造型功力和艺术方法。</h3> <h3>《雷那多与亚美达》,法国弗朗索瓦.布歇。</h3> <h3>《和平带来丰饶》勒布伦(女)</h3> <h3>《大宫女》,这是画家安格尔为拿破仑姐姐卡洛琳画的。画家多画了三块脊椎骨,腰部特别长,是为了加強形象的表达,对模特某些特点加以夸张。色彩应用极富特色,给人的是一种近乎冷艳的美感。</h3> <h3>《圣母报喜》庞培奥.巴托尼</h3> <h3>油灯前的抹大拉。在卢浮宫里,肖像画数量很多,都是名家之作,几乎每个人物都是有名有姓,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h3> <h3>下面几幅是卢浮宫内难得的关于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的名作。下图《农民之家》,作者路易.勒南兄弟。画家描绘了一个八口之家朴素简陋的生活,画中人神态各异,但他们的眼神笃定、安祥却不卑微,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尊严。</h3> <h3>《拾穗》--作者米勒,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画都以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拾穗者》中三个贫苦农妇正在捡拾收割后散落田间的麦穗。米勒被称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基罗”。</h3> <h3>《夏》--法国普桑。作者以春夏秋冬为题材画了四幅作品,充满田园风味。这一幅《夏》描绘的是在炎热夏天的田野中,收割麦子时繁忙又安静的景象。但这仅是画面上看到的,查了资料,原来作者创作典故来自《圣经.旧约.路得记》中的一段故事,信仰古典主义的普桑、依据经典来创作这个作品的。</h3> <h3>《梅杜萨之伐》(席里柯)。这是一幅“纪实性”巨画(491x716cm),19世纪初,法国</h3><h3>海军部任用一位根本不懂航海的人任远洋船“梅杜萨号”船长,在行驶途中触礁沉没,船上有权势的人都乘小船逃命,剩下150多名乘客和船员,生还15人,上岸后又死去3人。这宗海难激起法国人強烈不满,富有正义感的席里柯从这一真实事件出发,创作了这幅《梅杜萨之伐》。画中描绘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居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如何欣赏这幅画?蒋勋有一句精辟点评:“席柯里以最粗犷的笔触在画布上撞击出人的身体在大灾难中求生存的伟大力量。”</h3> <h3>《卢浮宫大画廊成为废墟的想象》(罗伯特)。作者身为建造卢浮宫博物馆委员会的“五个成员之一”,一边建设,一边竟然想象出将来这座博物馆化为废墟的情景。这在我们想象中有种不吉利的感觉。但作者是因为对意大利的古代遗迹产生了极大兴趣,曾创作《废墟吕贝尔》,从这些废墟中发现了美的存在,并为之陶醉。</h3> <h3>绘画学习者正在临摹名画。卢浮宫有项特别规定,允许临摹。参观中会见到不少背着画板进来临摹的,据说还可以申请免费。拍照一般情况下是允许的,但不得使用闪光灯。在国内参观博物馆或展览馆经常不准拍照,更不用说临摹什么的。正是这项规定,使得卢浮宫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不平凡的艺术教育殿堂,培养了很多艺术名家。除了我们这样的芸芸观众,凡是从事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人,都心心向往之。</h3> <h3>巴黎学校的老师把卢浮宫作为美术教育的基地,这是教师带领儿童参观卢浮宫雕塑馆,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艺术熏陶。</h3> <h3>在卢浮宫的雕塑馆有27个展厅,除了《维纳斯》和《胜利女神》之外,还有1000多件雕塑展品。</h3> <h3>我选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创作的一对奴隶的雕塑:《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h3> <h3>关于这两个奴隶作品的介绍,我以为蒋勋的点评最深刻:1513年米开朗基罗创作《垂死的奴隶》,表现一个男体濒临死亡的状态。作者信仰新柏拉图哲学,相信人的心灵与肉体在分离与融合为一的挣扎中。这件作品也不完全是表达死亡,而是触探人的灵魂要告别肉体时的微妙状态。《垂死的奴隶》一只手抚在胸前,面容上不是一般死亡的痛苦挣扎,却似乎是一种解脱肉体的陶醉。</h3> <h3>另一件是《被绑的奴隶》。一个男子,左手被绑在后面,身体扭曲,上身与下身反方向扭转,似乎要挣脱绳索,让人感到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h3> <h3>我在佛罗伦萨还看到了米开朗基罗另外几件“囚犯”的作品,蒋勋认为这些作品是米氏藉以传达人的精神是自己肉体的“囚犯”,也是自己肉体的“奴隶”,精神心灵渴求解放与自由,但肉体沉重,形成了负担与捆绑,使人无法真正自由。</h3> <h3>《睡不着的厄马弗蒂》,又叫《两性人》。这是一个希腊神话,这个孩子是女神维纳斯之子,是一个女性化的男孩。</h3> <h3>《爱神之吻》--作者卡诺瓦,作于1793年。爱神丘比特的母亲妒忌普赛克的美貌,用魔法置其于昏死之际,被赶来的爱神丘比特深深地一吻而醒来。雕像中的肢体轻柔,皮肤光洁,洋溢着青春和浪漫气息,让人感觉爱情如此美妙。</h3> <h3>《阿芙洛狄雕像》为公元前希腊艺术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创作,卢浮宫馆藏的是仿制品。取材于诗人荷马笔下的女神阿芙洛狄。女神右手拿一个苹果,左手持镜子手柄,表现嬴得选美大赛后的得意神情。</h3> <h3>展馆藏品丰富,只能随导游“走马观花”,边走边听边拍。就算你根本不懂艺术,只要你走进了卢浮宫,你一定被艺术气息所感染,这就是卢浮宫的魅力!</h3> <h3>竹林中人摄影编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