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林探秘,疑似发现可载入史册的中国道教建筑遗址

小金子

<h3>  </h3><h3>  湖南,山青水秀,地灵人杰,物华天宝,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人们向往的好地方。属于湖南省的张家界风景一片绮丽,闻名世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考察观光。神堂湾的世纪之谜,七星山的观星台之谜,令人惊奇的土家巫蛊术……极其神秘的种种传说,更让世界上的探险者趋之若鹜。</h3> <h3>随着乡村旅游业地推进,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也出现了一支自发组成的民间探险队伍。这支队伍刚刚起步,目前有四名队员,分别是导游李青龙,作家李松涛,网络大侠李汉平,以及青年俊才李侠。</h3> <h3>时光轮像藏区的转经筒一样流转,又到了九九重阳节。这一天,这一支特别的队伍活跃在崇山峻岭之上,行走在深山密林之中。他们不辞辛苦,长途跋涉,一路翻山过岭,抓藤攀岩,努力艰行。他们怀着好奇的眼神,带着满满的激情和喜悦,一路欢声笑语,疲惫似乎和他们无缘。他们这次的主要目标是镇山莲花庵、青古宅、高岩墙,三台山的母猪寨和寺庙。镇山的景点,在湖南省沅陵县洞溪境里。三台山的景点,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小溪和张二坪的交界处。</h3> <h3>一路云山雾罩,山河叠翠。探秘途中来了一段小插曲,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景点,是一处半山腰的球头柱形巨石桩,高数丈,像葫芦串叠积而成,非常夺目。它沉浸在乳白色的烟雾里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联翩。不远处,一尊数千吨重的悬空飞来巨石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不断有人走到悬空石底下做出一个“霸王托天”的壮举,同伴们的笑声朗朗,纷纷帮忙拍照留念。</h3> <h3>之后,大家几经辗转奔波,终于走近了镇山莲花庵,只见牌楼两旁低矮的围墙上藤繁叶茂,进门的甬道上杂草如茵。这座牌楼是由两个底座装饰,一根拦门石槛,两根石柱,两个莲花托,两根条石装饰,一个石质牌匾,和一个飞檐翘角的莲花顶子组成。</h3> <h3>  布满青苔,颜色发暗的底座装饰左右各一个,像长凳一样布置在门边的甬道两旁,呈正长方形,高约尺许,正面均镌刻着寓意深刻的精美浮雕图案,右边底座装饰图案是铁链锁葫芦,左边的是铁链锁宝剑,十分奇特的创意设计方案似乎是来自佛典,充满着神秘色彩,令人难以揣测。</h3> <h3>  石门柱子,两边各一根,正面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字迹受岁月和风雨的侵蚀,显得比较糊糊,但是,仍然能够看出字迹的苍劲有力,系行书。门柱子的选料,面子的打磨,长宽厚的考虑,都十分讲究,显得非常气派。右边的门柱子还有副柱,左边的可能损坏丢失了。中国建筑传统理念最讲究平衡,如此一来,左右两边就不对称,显示出了岁月的苍桑和现实残酷的无奈。</h3> <h3>  硕大厚重的两个石质莲花托,正面都镌刻着温顺的瑞兽图案,侧面美妙的曲线一波三折,似乎寓藏着人生哲理思想。</h3> <h3>  在莲花托上叠起来的是正牌下边沿条石装饰,长六尺,高一尺,浮雕图案是二龙戏珠,张牙舞爪的飞龙腾云驾雾,和宝珠浮雕栩栩如生,相映生辉,足显当年工匠的功力。</h3> <h3>  在二龙戏珠图案条石上面,便是整个建筑的灵魂,即正牌匾,目测长度为六尺,高三尺,上面镌刻着“镇山莲花庵”几个大字,赫然醒目。无论是门柱上的行书字,还是匾额上的大字,均显典雅遗风,手笔显然出于名家。匾额边饰的花纹也大有来头,历史渊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周朝。匾额下边沿的边饰花纹“锈迹”斑斑,略有裂开之样,昭示着年代的久远,不禁令人有些感慨。</h3> <h3>牌匾上面又是上条石装饰,规格和下条石装饰等同,由于被岁月和风雨剥蚀严重,图案残缺不全了。</h3> <h3>  正牌上边条石装饰之上,就是莲花托顶子,正面有六个小莲花托,寓意万事顺心,吉祥之意,虽然败损不堪,但是根据残物,仍然可以想象得出当初的规模和模样,飞檐翘角,不偏不倚,完全是遵照儒家思想中规中矩的理念建造。顶子左边的比右边的败损要严重得多,整个顶子上面已是杂草林立。</h3><h3>  整座门内宽六尺,可同时进出两个人,高两丈,巍然耸立、风格古雅的模样给人一种穿越之感,好像是来到了尊贵的皇亲国戚大宅院门前。</h3> <h3>  还不用进庵堂院落里面,在墙外就可以看见庵堂屋外的大致情况。前屋背的黛瓦凌乱,中央有一个狰狞的大窟窿,露出了几根灰白的檩子,中屋前背似乎还略有塌陷的现象。屋墙是用粗糙的水泥砖砌成,没有抹面。陈旧暗褐色的双扇门紧闭着。屋后被山丘环抱,茂密、高耸的翠竹枝繁叶茂。</h3> <h3>  从牌楼甬道踏着枯枝败叶走到庵堂院落里,小心翼翼地推开房门,灰尘抖落,蛛网满堂。更见屋子地面碎瓦遍地,绿色的小植物像小孩子嬉戏一般点缀在整个房屋里。正面后墙壁前,一张残损的小桌子像绝望的战士一样倒在上供的简易桌子下,简易桌上放置着两瓶签。简易桌子后却有一张端庄的长桌子,比简易桌子更长。它看起来虽然身上布满污垢,但是罕见、古色古香的要素使人很容易相信它的来历不平凡,材质大多可能是香檀之类的。这张桌子上很庄重地供着神龛,龛盒呈长方形,长四尺五,高三尺有余,系木质材料,龛盒上</h3> <h3>边沿横垂了一块烟火色小布幔。神龛里供着一尊瓷质观音,旁边落了一小块大红丝绸,右边还有一块牌位,字迹见不全,也不知道是谁。之后,有好事者把雷公和观音摆在了一起,显得不伦不类。神龛上方空间挂着一整套大帐幔,下摆分两边裹扎着,颜色发暗失真。大帐幔之上横着一根干竹竿,竹竿上挂了一只小瓦灯泡,电线凌乱。后屋顶多处开着天窗,屋里屋外一样敞亮,瓦片把椽皮压弯了腰,椽皮压着陈旧腐败的竹质檩子,显得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的样子,让人避之不及。</h3> <h3>  再说香檀桌面上右边放着一个类似壶的东西,大概是香油灯。不知为什么,檀桌左边顶头竟然用叠起的水泥砖作桌子的支撑,一些朽木在各个桌子上肆意地散落着。如此糟糕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就是烧香礼佛的圣地。</h3> <h3>  屋子右边后方紧靠檀桌的地方有一个小台子,由火砖和小石板组成,上方是石板,下方是火砖。石板上有供人烧香的香筒,旁边另插着几根香,疑是后来有人祭拜过。石板上还有一个大青花碗,似是用来祈福避祸作法洒水之物。</h3> <h3>  小台右旁有两根小木柱子,和悬空房梁相连,起支撑作用。右边房中放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面有一个腰鼓形状的青皮土坛子,不大不小,不知道有何用途。</h3> <h3> 像这样一个尴尬的地方,让人很难把它和宏伟、壮观,极其讲究的牌楼联系起来。于是,一个美丽动人而又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便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h3> <h3>很久以前,有一位信佛的女善人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她看见了自己款款走向一个五彩缤纷的莲花塘。莲花塘里盛开着一大片白莲花,碧波潾潾,涟漪浮光,绚丽的景色让女善人喜极而涕,一觉醒来便产下了一个女娃。女善人带着女娃去庵堂还愿,主持就把女善人的女儿取名为“白莲花”。</h3> <h3>美丽的白莲花</h3> <h3>从此,白莲花和庵堂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几代人都在为庵堂的香火努力。在白莲花手中,就广请文人名士和能工巧匠,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相当雅致的庵堂,一时香火鼎盛。</h3> <h3>  然而,过了数年之后,莲花庵毁于一场大火,只剩下残垣断壁。当初,白莲花为修莲花庵早已倾其所有,如今再也无力回天。莲花庵主持只好带领众弟子四处化缘,希望能重塑金身,可是百姓们困苦不堪,哪里有钱粮上供,莲花庵重新规建难于上青天。</h3> <h3>  时光荏苒,一位与佛有缘的殷实人家得知此事后,便主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便有了现在的“草根”庵堂。香客们对这副模样的庵堂十分失望,香火日渐衰落。庵堂最后难以维系,众弟子只好各奔佛道,剩下草根庵堂在岁月和风雨中飘摇,渐渐尘封被世人遗忘。我不知道那些佛家弟子云游到了何方?也不知道她们后来的命运如何,她们的香火是否旺盛?这一切都没有答案,只有残存的庵堂在旷野中似乎还在等待自己命运的逆转。我好像看见了一群肩负褡裢、长相清秀的人行走在名川秀山之中,或在有缘人门前化缘,或身栖庵堂。我仿佛听到了悠悠的钟声,和一片诵经声……</h3> <h3>离开莲花庵,大家来到了青古宅。它隐匿在群山翠林之中,左右两边各有一栋规模壮观、飞檐翘角的吊脚楼。沿条石板曲径而上,一座气派非凡、古色古香、孔雀开屏状的青古宅便呈现在大家的眼前。</h3> <h3>靠门甬道山墙左右各一座,高七尺;正房横墙,在正门旁边左右各一座,高丈余。所有的墙均以仿古“佛手”为角作墙头装饰,背面以仿古紫红色琉璃曲瓦装饰,呈古装武士披肩之势。正门宽六尺,高(加上顶子)一丈八,左右两边的石门柱上以传统的方式镌刻着鎏金对联。石门楣是五曲线小拱桥,寓意为“五谷丰登”,正表面有四块扇形作饰的字迹,似是“龙凤呈祥”。门楣上方是一块长六尺、高三尺的条石牌匾,表面镌刻着美轮美奂的浮雕。正门顶子呈“大鹏展翅”之态,长丈余,以青琉璃瓦覆盖,顶子背中央以仿古琉璃“水仙花”作装饰。顶子檐下左右各挂了一个大灯笼,因饱经风吹雨打,色泽暗淡。</h3> <h3>所有的宅子里都很安静。甬道右边的空地上有一块菜地,种着苦瓜之类的蔬菜,几排高高的竹枝上爬满了瓜菜的繁藤茂叶,甬道两旁各有一棵挺拔苍翠的果树,岩墙根边堆着几捆干木柴,种种迹象都表明这里还有寥寥人烟。</h3> <h3>  倘若能够清心寡欲,耐得住寂寞,不问世间繁华,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奢侈香车美女,在这样世外桃源的空地上置一张躺椅,放一张桌子,桌子上弄一壶香茶,摆上几本书,一边品茗,一边顶礼拜读,是何等地悠哉悠哉。再养一条大白灵犬,一只小白猫,小憩时看看它们,赏赏瓜菜累累的果实,望望旷野云雾山;聆听溪水淙淙,竹叶瑟瑟,虫豸呢喃,以及鸟儿婉转悠扬之声,心情是何等地美妙,说不定一时文思泉涌,也能洋洋洒洒留下千古文章。</h3> <h3>下一站是大名鼎鼎的“高岩墙”。</h3><h3>  它那如雷贯耳的名声虽然远扬,可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它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模样,隐藏着多少秘密。</h3> <h3>土生土长的李导领着大家来到一座大山上,密林罩岩壳下横亘着一条宽不过两尺的小道,小道上黄叶满地。这个罩岩壳很有意思,比较规则,如果能够放下来,很像一张沙发。李导领着大家向那里走去,头顶距罩岩壳很近。</h3> <h3>  走过一段路之后,众人又来到了一个很不规则的罩岩壳下,头顶上有两处悬岩,都显得异常厚重,人若是蚂蚁,它们就是大象腿,随时都有踩下来的可能。岩根边散落得有一些石块的小道似乎有灵性,很配合地变成了向外突出的弧形,路外高耸的杂木被藤萝缠绵,一片枝繁叶茂的景象。</h3> <h3>  李导一行人走过罩岩壳,来到了一个数丈高的陡岩壁下,想上高岩墙就得从这个岩壁上爬上去。从岩壁上方垂下来一条刀把粗的藤萝,有人抓着这根野藤拼命向上登,岩壁上的枯枝败叶和泥沙使他的脚不停地打滑,人就像扭秧歌一样,很狼狈,同伴们的笑声在山林里飘荡。</h3> <h3>  大家费了很大劲,终于爬上了高山脊岭,来到了传说中的高岩墙。(图:乡土作家李松涛)</h3> <h3> 只见高岩墙果然名不虚传,高耸挺拔,一副傲视天下万物的模样。它分几处,有的有九层,有的有十二层,高度在一丈五至两丈之间,长数十丈,宽三尺不等,可见当年的建筑规模是何等地雄伟壮观!令人非常惊讶的是,有的高岩墙上长着一些藤萝、苔藓和杂草苗木;有的高岩墙却很干净,墙面上仅仅附着一点点苔藓。更让人惊奇的是,每一块条石的角度都是直角,每一面都十分平整,条石与条石之间的缝隙连薄刀片都很难插进去,垫石片也很讲究。暗色的石面上赫然显现着无数道醒目的錾子印,间距、深浅几乎一致的凿痕像饱经风霜的战士,显得十分刚毅。有的条石竟然找不到凿痕,只留下几个破石头时的小小缺口,一不留</h3> <h3>神,就会被忽略。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很多膀圆腰阔、袒胸露乳的古铜色石匠,他们肩搭汗巾,头戴斗笠,正在毒日头下握鏨挥锤凿石,金属和岩石交锋,那一声声铿锵有力,声音震天,像怒吼,似呐喊,气势惊心动魄,令人无比震撼!</h3> <h3>  在崇山峻岭的险要地带搞建筑,本不奇怪,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选材和做工技术十分讲究,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竟然又都纯用条石,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谁都知道湘西一带百姓的住房建材首选是木材,这里的建筑却很反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可能没有人说得清楚。根据当地以前的社会民情,我只能这样推测,这是一个有相当势力的人搞的住家与军事综合建筑。</h3> <h3>  随着探寻地不断深入,大家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意外见到了一些建筑配件,和一块小石碑。每一块配件就是一件艺术品,虽然不知道先辈们用它们来做什么,但是一见到它们,你就一定会为它们的工艺精湛发出由衷地赞叹。小碑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依稀可辨是“大清()道光十二年湖南辰州府沅陵县道会司二堂张”。看到这些字样,带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疑问,二堂张是什么?道会司是什么?辰州府是什么,在哪里,现在叫什么?道光十二年,具体是多少年?经查资料方知,湖南辰州府在湖南省西部,建于一三六四年,辖治沅陵县。</h3> <h3>道会司是大清县级道教机构,至于二堂张始终是个谜。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年号。大清道光十二年,即公元一八三二年。那块小石碑的文字记录竟然比鸦片战争那年还早八年,换句话说,高岩墙这些建筑建造年限在十九世纪初,这样的记录不能不让人吃惊!我可以想象得出,当年这些地方必定是人迹罕至,毒虫猛兽出没的烟瘴荒山野岭。就是在解放后,还有老猎户在这一带打到过老虎。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大费周章冒巨大风险来到这样的地方大兴建筑?又是何方强敌将它们摧毁?</h3> <h3>鸦片战争</h3> <h3>平西王吴三桂</h3> <h3>一六七三年,吴三贵在云南反清,沅陵是他的辖区。道会司虽然说是大清承认的道教机构,但是,这里的道会司就在吴三贵的辖区里。另外,高岩墙遗址留下的时间和吴三贵反清的时间,虽然说二者之间已经相距一百五十九年,但是,像这样的地方,难保没有残存的反清势力,清政府能放心?我仿佛看到了一行人正被一批人马星夜追杀,好像听到了紧锣密鼓般的刀剑交锋之声,人喊马嘶之声,一片毛骨悚然的惨叫声……惊魂未定的逃难者逃到了高岩墙这一带,为了对抗灭顶之灾,就在此处大建庇护之所,乔装武装力量,养精蓄锐,以待时机东山再起。</h3> <h3>这件事情一拖就是几代人,大清朝似乎都忘记了,谁也没有想到灾难会再次袭来,看似固若金汤的堡垒抵挡不住敌人凌厉地进攻,终于堡破人亡,尚有性命的不知所踪。一场血雨腥风过后,一切烟消云散,唯有几处破壁长年累月在荒无人烟的高山野林里,控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天无语,地无言,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人的性命如同蝼蚁。密林中的茂叶藤萝掩盖得住建筑本身,却掩盖不住建筑的苍桑,和汗水、泪水、血水混合凝结成的历史厚重。</h3> <h3>虽然它们的模样被岁月和幽林屏蔽在当下世人的视线之外,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对此念念不忘。随着探险者地到来,高岩墙的平静被打破了,从此,它们不再孤独。</h3> <h3>被人传得神乎其神的高岩墙,是先辈们高度智慧的见证,是历史发展的里程牌。它们没有因社会的动荡而崛起,也没有随社会的太平而重见天日,而是一直深藏在高山老林中被繁枝密叶掩盖,等待有缘人前来解密。如今,大家终于见到了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这样的场面深刻地表明了一切事物都在遵循着社会发展规律、市场经济法则,和自然法则。</h3> <h3>李导他们怀着好奇心一次次走在塌陷的石堆上探寻遗址的奥秘,却没有答案,只有更多的疑问,只有枯枝败叶“吱吱”作响。向山下眺望,只见地幽幽,天茫茫。年年重阳,今又重阳,却是一个不寻常的重阳,一行人共同见证了一个峥嵘的大时代。</h3> <h3>从高岩墙旁边的林路转出,来到一个岭头再次驻足俯瞰,原来的巨形球头岩柱桩仍然在氤氲迷雾里缥缈,山下的盘山路,四散零落飞檐翘角的农庄则完全浸没在烟雾之中。待白雾渐渐淡去时,如练一般的灰白盘山路在丘陵田野间盘桓,由于翠林的掩映,从而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h3> <h3>时间在大家的惊叹和喜悦声中溜得很快,于是,一行人赶紧去拜访另一个同样是名声在外的好地方,三台山的母猪寨和寺庙。</h3> <h3>大家爬了一段山路之后,便见一处苍翠挺拔的竹林,竹林缝隙间有一条以枯叶败枝当地毯的小道通向远方。</h3> <h3>一行人匆匆到了小道尽头刚转过拐角,又来到了一处高数丈的绝壁下。绝壁外也是竹林,与绝壁配合形成了一条十分狭窄的巷道,大家从这里挤了过去,一抬头,只见左边悬崖高耸,在阴凉的岩根边一条蜿蜒的鸡场小道向上成七十度通向天。众人低着头猫着腰往上登,好不容易登上山岭,一条数丈长与前相似的路又呈现在大家的眼前。</h3> <h3>沿着这条小路谨慎前行,在一处坎根下,大家意外见到了两块布满苔藓的小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依稀有字迹,写着“三台山”的字样。再向前走,路前面左边有一处高耸的罩岩壳,岩壳下有一个巨大的深坑,众人围了过去观看,不停地惊叹。直至坑尽头,向上是一处陡坡,大家翻过陡坡才发现前面是下坡。而下坡不远的地方居然还有一个巨大的罩岩壳,偌大的空间里能纳数千人,有人赶紧跑过去瞧稀奇,累了就坐在大石头上乘凉。罩岩壳里面凉嗖嗖的,大家本来正浑身燥热,置身于这样的大好环境里,顿时神清气爽。</h3> <h3>离开那里之后,一行人便见到几处人为的简易岩墙,过了这里的岩墙,闻名遐迩的“母猪寨”就在众人的眼前了。</h3> <h3>  只见这里的环境果然与众不同,地势极其险要,崔嵬的大岩壁高数十丈,长数百丈,罩岩壳呈欲倾之状,似一长排狂浪覆顶席卷而来,令人心惊不已。岩根边是一处宽丈余的斜面平台,平台外是深不见底的高坎,倘若滚下去,必死无疑。从这个斜平台向前走两里地的样子,就到了母猪寨正庭。像这样的正庭有几处,都是由罩岩壳和人垒的高墙组成。高墙像长城,每一处都有几里长。每一个寨子的空间都相当大,同时容纳数百人生活不成问题。虽然年代已经久远,岩墙大多数依然挺立着,一些地方倒掉了不少,室内的石块散落在地,显得有些狼藉。</h3> <h3>射击槽</h3> <h3>一提起母猪寨这个地方,战火纷飞的场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h3> <h3>  相传在民国时期,前线战事吃紧,补充兵员成国民政府当务之急,于是,抓壮丁的现象在全国相当普遍。母猪寨附近的青壮年为了躲避兵役,纷纷逃到了悬崖绝壁母猪寨的洞穴里抵抗。由于寨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追兵就在山下围困了很长时间。难民们见日子日趋艰难,便想出一个计策,用大米喂猪,之后,将猪推下山崖。追兵剖开猪肚一看,见难民们准备充分,加上任务紧急,不宜久留,只好撤军。从此,为了感谢母猪的救命之恩,那个山寨就被当地人称为“母猪寨”,以示纪念。这个令人感慨的故事被人代代口耳相传至今。</h3> <h3>站在当年推母猪下山的地方向下眺望,只见阔湾幽深,远处山丘绵延成片,茂林苍翠,白雾缭绕。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将整个空间一分为二,一亮一翠,视线所及皆茫茫。</h3> <h3>回身而望,长达数里色泽驳斑的罩岩壁有一股相扑之气迎面而来,令人胆寒。岩壁上数处弹孔虽经岁月风雨侵蚀,但痕迹仍然能依稀可辨。我仿佛听到了人喊马叫,好像看见了子弹横飞,硝烟四处弥漫……</h3> <h3>除了母猪寨,三台山还有一座气势不凡的庙宇,传说它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俨然是一副祥云飞天,恩泽众生的模样。只是岁月匆匆,如今是人物皆非,昔日辉煌的庙宇所剩无几,身披袈裟的得道高僧早已驾鹤西游,赖以续命的盛月老井也早已干涸。我似乎看到了日头西沉,残阳如血,一座被霞光浸染的庙宇在一派秋韵里肃穆;好像听到了“咚咚咚”的擂鼓声,惊鸟的扑腾声……</h3> <h3>时至黄昏,一场视觉与灵魂震撼的探秘盛宴在人间繁华中雍容落幕。追古,我用文字回顾着一处处沉重的历史,多少带给先辈们一点点慰籍,而留给我的却是太多的困惑、感慨、敬佩和庆幸。我庆幸自己生活在好时代。抚今,我们祝愿有朝一日能有人将它们打造成一张张烫金的名片,让中国的老百姓家喻户晓,让全世界的游客们都来一睹湘西这块热土上神奇的风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