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走长城之十:正冠岭西沟环穿探路

莲蓬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十一走和十走路线基本重叠,还是上个十走链接吧!</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59uzuy"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十走长城二十战:新春高楼拂天急,斥堠寒关入影迷</a><strong></strong><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夏天去了古桥和娃娃谷堡遗址,链接如下:</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stretch: normal;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Helvetica;"><span style="font-size: 12pt;"></span></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yfsyu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雨霁西沟古桥,梦断娃娃旧堡──聆听历史的私语</a><strong></strong><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上周我们过五连台,加强走到西沟长城161号楼,右拐下撤小河口。这次寒老的路线是从小河口上来,经保存完好的158号楼,下大毛山垭口分界碑处,再进入董家口景区,结束于183号楼。路线大约十公里,强度不小。</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全程走过这段,再走的话,我基本就是锻炼身体了。原计划也想就这么走下来,但心里总有点悻悻然。想起夏天的时候去西沟古桥,因时间和水大原因,没有深入桥沟,但明白那条路肯定是通往长城的,一直想什么时候把其走通。现在就是个机会啊,桥沟、石人沟部分没有轨迹,从谷歌地图上看,地形很简单明朗,于是手绘了下轨迹。和媳妇一说,她没有去过,一拍即合。但我又不甘心丢掉董家口景区,于是在车上才和淡看云卷舒商量,他也想走新线,最终临时小队又加入初夏的雨、拥抱自然和气球,还有一跟错我们的兄弟,好吧,将错就错,大家一起休闲探路去!</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走起来比较轻松,相对从小河口上来的队友,那是真的轻松啊!除了公路长点有四公里,但中间正好游览娃娃谷堡(又疑是小毛山堡),淡看眼尖还发现一清代古墓。不过修路封死了下石人沟的路,这点我没有预判到,顺砂砾滑下略惊险,会滑坡。这是走错了,应该过了山口就贴着石人顺沟下,不难走。<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天国际长城越野大赛进行中,董家口是一个CP点,下来后边喝啤酒边看强驴们通过,自叹弗如。第二天与几位老友相约去祖山赏秋,168公里比赛还没有结束,我更是只有咂舌的份儿。人生本不需要整那么复杂吧,做喜欢的事,过简单生活,不违心,坚持下来,再长再难的路,都会有终点的。</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题外话了,想找有关资料,请尽量去看十走内容。</p> <p>车上商量好反穿正冠岭到西沟长城,我们几个人在垭口界碑处下车。同时下车的队友还不少,都是走休闲路线的。当天正冠岭长城上的游客也很多,热闹的一天啊。</p><p><br></p><p>那个拱门我和媳妇来过两回了,第一回还不会玩,千辛万苦从小河营到达这里,顺公路下山了。第二回穿过此门,又上山进了董家口景区。这是第三回,成了起点。此残台编号为175号。</p><p><br></p><p><font color="#39b54a">175号台敌台,全毁。位于大毛山至骆台子路南。台基为三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米,上部楼体已塌,中层只残存一段长2米,高约2米的残券拱。174号台至175号台间长城为石筑,宽3米,高约1.5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p><p><br></p> 山下过垭口后通往辽宁的公路,大巴载着穿越组的队友已经走远了。 秋意正浓,远方的174号敌台。 <p><font color="#39b54a">174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大毛山村东北。台基为八层红色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5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8.5米,面积为长10.5米,宽10.5米。中层楼体南北向3车棚券室,东西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5米,宽2.1米,高4米;通道进深1.2米,宽1米,高1.7米。楼梯设在西墙中间,由南北相对而上后合二为一上顶层,梯口宽0.7米,砖阶已残毁。外形西墙中间开1券门,两侧各开1券窗,东、南、北3面各开3窗。券门宽0.76米,高1.75米,券窗宽0.6米,高0.78米。顶层楼橹已毁,四周垛口墙亦无存。173号台至174号台间长城为砖筑,墙体保存较好,上部垛口墙已毁,宽4米,高3米~4米不等。174号台南侧筑有一3×3米、高约0.8米的石筑战台1座,173号台外侧紧临楼脚处又筑有一4×2米,残高2.5米砖体建筑物一座,外侧墙上开有圆形射孔。</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p><p><br></p><p>这里说的有圆形射孔的建筑物,其实是战墙。在敌楼外侧下方,我这次忘了拍了,详见十走内容。</p> 保存比较完好的一段城墙。秋色如画,真实的风景更美。 顺台阶下去,前方是173号敌台。 <font color="#39b54a">173号台敌台,完整。位于大毛山村东北。台基为三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7米,面积为长10.米,宽10.5米。中层结构为南北向3车棚券室,东西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5米,宽2.1米,高3.9米;通道进深1.2米,宽1米,高1.7米。中券中间开长1.8米,宽1.米天窗一口。外形西墙和北墙中间各开1券门,两侧各开1券窗,东、南墙上各开3窗券门宽0.75米,高1.75米,券窗宽0.66米,高0.78米。顶层有长6米,宽4米楼橹遗迹,四周垛口墙大部完整。172号台至173号台间长城为砖筑,保存较好,宽4米,高.5米。垛口墙有约长130米一段保存较好,垛口宽0.44米,墙高0.8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 回拍,外侧还有金边。 垛口保存基本完好,漂亮。 深秋的山景。小山包不远,一边站一个敌楼。 <p>172号敌台的立柱凹槽,它为早期平顶式建筑。空间宽大,极可能是指挥楼。</p><p><font color="#39b54a"><br></font></p><p><font color="#39b54a">172号台敌台,大部毁坏。位于大毛山村东北。台基为二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0.7米,上砌城砖楼体,大部毁坏,只存东墙一部分,西墙已塌。顶层也坍塌,内部结构不清。171号台至172号台间长城墙体为砖筑,保存较好,宽4米,高3.5米,垛口墙亦毁。172号敌台外侧,另有南北长4米,宽约2米的砖筑障墙残存。</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p><p><font color="#b06fbb"><br></font></p> 离开172号敌台。敌楼外侧下方也有战墙,同样忘拍了,详见十走内容。 <font color="#39b54a">171号台敌台,完整。位于破城子村北台基为四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3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8米,面积为长105米,宽10.5米。中层楼体为南北向3车棚券,东西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5米,宽2.1米,高3.9米;通道进深1.2米,宽1米,高1.72米。楼梯设在西墙中,由南北分上后合二为一上顶层,梯口宽0.8米,砖阶残毁。外形南、北墙中间各开1券门,门两侧各开1券窗,东、西墙各开3券窗。券门宽0.75米,高1.75米,券窗宽0.66米,高0.78米。顶层有硬山式楼橹建筑,房顶已塌,面积为长6米,宽4米,残墙高2.3米,东墙开1门,门宽0.75米,高1.75米,西墙已毁。170号台至171号台间长城为砖筑,保存较好,除垛口墙已毁外,下部墙体较为完整,宽4米,高3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 墙上的射孔。 171号台内部一景。 回拍171号台,楼橹的东墙保存得还算相当不错。 <p>前方是小毛山口关。那条沟叫小毛沟。但下方小毛山堡的位置则有点疑问,有一种说法认为小毛山堡就是破城子,也就是娃娃谷堡。</p><p><br></p><p>小毛山堡,为洪武年建,东西二墩之间有口可通单匹骑兵,位置重要,周边地形仅通步行;明弘治十四年(1501 年)小毛山<br></p>堡失守后,与大毛山堡合并。 过小毛沟后回望171号台。 小毛沟东侧山上,驴友戏称“凯旋门”的170号台。 <font color="#39b54a">170号台敌台,全毁。位于破城子村北。台基为四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2米,上部楼体已毁,只残存西南一小角,面积不清。169号敌台至170号敌台间长城为石筑砖包,内层石结构保存完好,外包砖大都毁坏,外口垛口墙亦无存,宽4米,高2米~3.5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 保存完好的一段内侧石墙,平整无变形。但外侧砖包部分和垛口已毁坏。 <p>绕过了一段山险。十走的时候我们是直接穿过去的,所以知道上面有169台未过。</p><p><br></p><p><font color="#39b54a">169号台敌台,全毁。位于破城子村东北。台基为八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5米,面积为长10.5米,宽10.5米。中层楼体已毁,残高2米左右,结构不清。168号台至169号台间长城为石筑,保存较好,宽4米高3米,外口垛口墙已毁。</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秦皇岛长城》</span></p><p><br></p> <font color="#39b54a">168号台敌台,全毁。位于破城子村东北。台基为四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2米,楼体已毁,面积不清。167号台至168号台间长城为石筑,墙体残破,宽4米,高1米~3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 外侧石墙还保存完好,砖墁铺地,但垛口墙已完毁。前方有一石砌烽火台。 <p>来到上有松树的167号台,其下方深谷就是驴友俗称“大V谷”的娃娃谷。《四镇三关志》载:娄子山墩有口,邻近大川卫,周边地形仅通步行。</p><p><br></p><p><font color="#39b54a">167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破城子村东北。台基为六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9米,上砌城砖楼体,通高7米,面积为长9米,宽9米。中层楼体南北向2车棚券,东西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7米,宽2.9米,高3.8米;通道进深1.1米,宽1米,高1.72米。西北角开宽1.2、高1.8米天窗一口。外形西墙中间开1券门,门两侧各开1券窗,南、北墙各开2窗,东墙开3窗。券门宽0.75米,高1.8米,券窗宽0.65米,高0.78米。顶层楼橹已毁,上栽松树一棵,四周垛口墙无存。166号台至167号台间长城为上砖下毛石,保存较好,宽3.7米,高4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p><p><br></p> 167号台是著名的打卡点,大家上去各种拍拍拍。 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倒挂长城,惊险万分。 一看这种大陡坡,我的膝盖就疼。小心下吧。 <p>同样小心下行的气球。媳妇已经下到山谷了。第一次来时,她在对面山上抱着一棵树死活不肯走了,被大家一阵笑。</p><p>现在她下陡坡远比我强,但下崖还得回头找我帮忙。</p> <p>对面一全毁的敌台。</p><p><br></p><p><font color="#39b54a">166号台敌台,全毁。位于破城子村东北。台基为十三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4米,上部楼体已毁,面积不清。165号台至16号台间墙体为上砖下石,基本完整,宽3.7米,高2.5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p><p><br></p> 淡看云卷舒今天状态不佳,路上还晕车了。还好我设计的路线不强。 前方是全程最高点,也是娃娃谷的东顶,海拔508米的高楼山。 <font color="#39b54a">165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508米高顶峰南端。台基为七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1米,上砌城砖楼体,通高7.5米,面积为长10.5米,宽8米。中层楼体为东西向2车棚券室,南北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5米,宽2.1米,高3.8米;通道进深1.1米,宽1米,高1.72米。楼梯设在南墙中间窗户上,由东西两侧相对而上后合二为一上顶层,砖阶已残,梯口宽0.8米。外形东、西墙上靠南处开1券门,靠北各开1窗南、北墙上各开3窗。门拱顶券脸石及立柱石上刻有缠枝花,拱顶中心刻一方孔环钱图形。券门宽0.75米,高1.75米,券窗宽0.65米,高0.78米。顶层楼橹已毁,四周垛口亦大都被毁。由此敌台开始,长城逐渐向西北走向,与164号台间石筑墙体断续中断,残破,宽约3米,高1米~3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 <p>初夏的雨正由楼内出来。这张图可以清晰的看到楼门雕花:缠枝花正中还有一枚铜钱。</p><p><br></p><p>缠枝花是传统吉祥纹样,以莲花组成的称“缠枝莲”。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p><p><br></p><p>那枚铜钱,可不是要“恭喜发财”,它是厌胜钱,我小时候还玩过的。<br>“厌胜”,亦称“压胜”,意为用咒诅制服人物鬼怪。钱以“厌胜”命名,是因古人笃信钱币可以通神役鬼。内容很多,有赞颂吉祥的“祝寿钱”、“洗儿钱”、“撒帐钱”,到厌魅解厄的“辟兵钱”、“神咒钱”、“八宝钱”;从祈嗣求子的“男钱”、“女钱”、“秘戏钱”,到嬉戏娱乐的“棋钱”、“马钱”、“灯谜钱”……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埋藏在护珠塔砖下的,则属于“镇宅钱”一类。</p><p><br></p><p>把它刻在长城门上,寓意不用我多说,自己理解。</p> 在高楼山处开始与对面小河口穿过来的队友会合。第一个冲过来的是强驴野山兄,再往前走,陆陆续续又与山水等人相会。 <p>站在山崖上得瑟的淡看同学。他下方的拥抱自然和气球在下沟,那儿不太好下。</p><p>下去后就是辽宁省的西沟,西沟长城因而得名。但秦皇岛境内也有一个西沟村,全名叫娃娃峪西沟,因为在娃娃峪以西。</p><p>正冠岭长城、西沟长城、小河口长城,都是冀辽两省的分界线。</p><p><br></p> 行过西沟垭口后回望。 继续向上。<font color="#39b54a">164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苗城子村西北、炮沟村北。台基为七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2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9.5米,面积为长10.5米,宽10.5米。中层楼体为东西向3车棚券室,南北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5米,宽2.1米,高3.8米;通道进深1.1米,宽1米,高1.7米。楼梯设在南墙中间,由南北两侧相对而上后合二为一再上顶层,梯口宽0.8米,砖阶已毁。外形西墙已塌,东墙中开1券门,两侧各开1券窗,南、北墙各开3窗。券门宽0.75米,高1.75米,券窗宽0.65米,高0.78米。顶层楼橹已毁,面积为长6米,宽4米,残高1.米。163号台至164号台间地势险要,山峰陡峭无墙。</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 初夏的雨等人直接从墙角过去了,我开始也想从那儿过,但路不及半尺,还得摘相机包。算了,下方绕过。 东墙上开一门,八件套。但仅有三段门拱上雕花,左右占厢石和横垫石上都没有雕花。 向东,下崖。下习惯了,小意思,走吧。 前方快进入修复过的长城了,遇上从小河口穿越过来的大批人马。再往前,就没有我们队友了。 与精神焕发的空谷幽兰姐等人迎面遇上。 回望他们离开,走向西沟。 被修复过的烽火台。 连垛口都修好了,却不太像那么回事。 <p>这个好点,有限修复。</p><p><font color="#39b54a">163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苗城子村西北。台基为六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9米,上砌城砖楼体,通高9.5米,面积为长10.5米,宽10.5米。中层结构为南北3车棚券室,东西3拱券通道。券室长8.5米宽2.1米,高3.9米;通道进深1.2米,宽1米,高1.72米。楼梯设在南墙中间,由东西向相对而上后合二为一上顶层,梯口宽0.8米,砖阶已残毁。外形为东、西墙中间各开1券门,门二侧各开1券窗,南北墙上各开3窗,门宽0.75米,高1.72米,窗宽0.65米,高0.75米。顶层楼橹已毁,遗址面积不清。162号台至163号台间长城为毛石砌筑,保存较好部分约占1/2,长约200米,墙宽4米,高2.5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p><p><br></p> 阶梯有点高度,上下都有些吃力啊。 这么一拍,还有点倒挂长城的意思。下方是162号敌台,但那个垭口我不知怎么称呼,因为是从炮沟上来的地方,叫炮沟垭口? 大马路修得太滑了,媳妇和气球只好坐着出溜下去。当然,我也不怎么样的下去了。 <p>走到舒服的墁砖地上了。前方是162号台。</p><p><br></p><p><font color="#39b54a">162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苗城子村西北。台基为七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2米,上筑城墙楼体,通高7.5米,面积为长10.5米,宽10.5米。中层楼体为东西向3车棚券室,南北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5米宽3.1米,高3.9米;通道进深1.1米,宽1米,高1.75米。楼梯设在南墙中间,由东西向相对而上后合二为一上顶层。梯口宽0.8米,砖阶已残。外形东、西墙靠北各开1券门,靠南开2券窗,南北墙各开3窗。券门宽0.75米,高1.76米;券窗宽0.65米,0.8米。顶层楼橹已毁,四周垛口墙大部残破。161号台至162号台间长城为石筑,宽4米,高3米~4米。</font><font color="#b06fbb">《秦皇岛长城》</font><br></p> 对面姐姐带着国旗,我们借下拍个照。(见题图) <p>从垭口处寻路下行,后来路面开阔好走起来,似乎是景区。怕你上长城后晒着,提醒你注意遮阳,多贴心。</p><p><br></p><p>但路虽然是老路好走,两步路上却没有轨迹,估计是最近少有人走了。</p> <p>看看这路,真的不错啊。如果顺大道直走,将通往炮沟村。《抚宁县地名志》载:【炮沟】据查,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刘姓由北京刘家胡同迁此沟落户,因在此河中挖出一铁炮,故庄取名炮沟,沿用至今。</p><p><br></p><p>但另一说法是:历史上是开山取石料的地方,所以叫炮沟村。还有一说法。城墙上大炮冲着沟云云。我觉得还是在河谷中挖出一铁炮比较可信些。</p> <p>石人沟上的“石人”。</p><p>历史上石人沟是加工石料的作坊,长城上的条石、花石等都出自石人沟的石匠之手。<br></p> 于石人沟大道上北望长城。 <p>因为修路,用砂砾堆成了巨大的陡坡,一时我们不知道怎么下到石人沟里。不能顺大道走,顺大道走就出炮沟进董家口了,到不了我们想去的古桥。</p><p>没办法硬出溜下去吧!有点险,随时可能滑坡。</p><p>其实路没走对,如果从山口就开始下沟,贴着石人那边走就对了,虽然也不怎么好走。</p> 进入石人沟,有路,但好久没有人走过了。 深秋的叶子真明亮啊,怎能不赏秋? 沟里前行,前方是两沟会合点,那边的沟叫桥沟。——估计一听这个名字好多人纳闷,哪有桥呢?是的,桥已经不见了,仅存遗迹,弘治十八年,1505年建桥后,已经五百多年过去了。 会合点处的护林员小屋。 来到夏天我曾到过的水库后面,那时候水满满的从坝上溢出,一直到这里包括路都给淹掉了。 现在水少太多了。 <p>水库边的摩崖石刻,记载了建桥之事。 照录如下:</p><p><br></p><p><font color="#167efb">大明弘治拾捌年岁次乙丑叁月吉旦立完<br><br>燕河营委官百户 &nbsp;营*<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余瑾<br><br>钦差分守燕河营等处参将高处置修造**桥<br><br>总督工程把总指挥佥事郭祯</font><br></p><p><br></p><p>桥名已不清,这点是最遗憾的,最高负责人为燕河营姓高的一位参将,派出两名百户执行,而具体建桥的是一位把总,叫郭祯。</p><p><br></p><p>大明弘治十八年,为1505年,如碑中所云,是乙丑年。叁月吉旦,三月初一。是好皇帝弘治帝在位最后一年,此后就是大明正德年间了。桥立两个月后,弘治帝驾崩于乾清宫,得年仅三十六岁。他并非死于荒淫无度,而是从小身体就不好,他统治期间,史称“弘治中兴”。</p><p><br></p><p>《卢龙塞略》载:(弘治)十八年十二月,虏犯苇子谷及板厂谷关。</p><p><br></p><p>此后,附近大小毛山也不断被蒙古侵犯。</p> <h3>古桥遗迹。目前仅剩下桥板卡槽与插梁孔。自从夏天来过后,我想了好久也没能把古桥原状勾画出来,这个只能就教于方家了。</h3><h3>大明边军这么郑重其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仅供走人的桥,而是至少能走马,否则架几根松木梁就行,何需刻石纪事?</h3><h3><br></h3><h3>过此桥后,骑兵单匹行进,经桥沟可直达小河口关。炮沟和石人沟是采石和加工场,此桥也不排除为修建长城所利用。</h3> 我坐桥这儿休息,媳妇观察起现场来了。小分队其它人则兴致勃勃的在坝上研究石刻。 12点半过了,大家先吃饭。 夏天水大看不清,现在看,一时眼花,以为瀑布崖面上也有遗迹孔,下去一看不是。 离开水库顺公路往董家口方向走。 路上的野花。随便拍拍。 <p>进入破城子(娃娃谷堡),一路还说起此地闹鬼的故事。</p><p><br></p><p>《四镇三关志》载:娃娃谷堡,为洪武年建,娄子山墩有口,邻近大川卫,周边地形仅通步行;万历《永平府志》载:弘治十四年以小河口堡移入,嘉靖十四年复置兼管。隆庆 5 年并小河口关。《卢龙塞略》载:城石,高丈五尺(1.5),周五十二丈三尺(52.3),南门有楼,居 28家。<br><br></p><p>小河口堡,为洪武年建,堡旁边有一条小河,周边地形仅通步行。(华夏子《明长城考实》认为小河口堡为今水门寺堡,存疑)<br></p><p><br></p> 《抚宁县地名志》载:<font color="#39b54a">【娃娃峪】据查,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王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因此地四周环山,形成一个山洼,故庄称洼洼峪,后逐渐写成了娃娃峪。近些年因在城堡内发掘出二十余种短小兵器,推断此处应为长城守军后代上学之处,故称娃娃峪。</font><br> <p>古宅后发现的石碑残块,上面仅存的四个字,似乎为:山盘帐势。</p><p>应该怎么理解?干什么用的?再研究了。</p> <p>《四镇三关志》载娃娃谷堡是明洪武年建,《抚宁县地名志》则调查为:</p><p><font color="#39b54a">【破城子】据查,此地原为高丽城,唐太宗征高丽时,高丽人逃走,后年久城墙倒塌。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守长城楼台军携眷居于此地,庄取名破城子,沿用至今。</font><br></p><p><br></p><p>古城遗迹确实有高丽城风格,若如是,则有一千多年历史了。</p><p><br></p> 深宅大院,很像是衙门。但风格似乎是清代建筑。 门廊。 <p>古井,夏天我来的时候还敞开,现在被盖上了。旁边有一马槽。</p><p>这口井明显与古堡是同时代的,恐怕也有一千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了。</p> 泉眼,其实就是那口井的井水溢出来。 碾子。两端方孔的,这个倒是容易复原,在碾架上开设圆孔转动。古堡那儿还有个小的,当时淡看认为是石炮,我居然也附议了。看了这个,恍然大悟,不是的。 马槽,这儿的马槽很多。不排除过去有不少骑兵驻扎,当然你说是生产队的马匹使用也有可能。 <p>继续顺公路往董家口方向去,淡看同学眼尖,发现路边的山坡上好像有古墓。一不做二不休,我、淡看、还有初夏的雨干脆过去瞧瞧是啥?</p><p><br></p><p>还真是个古墓,清代的。嘉庆十六年立。(1811年)距今已二百多年。</p><p><br></p><p>顶头大字云:皇清恩赐登仕郎从九品。小字是名和字吧?看不清了。</p><p>藏龙卧虎啊,还和皇上有关?但我大清官职九品十八级,从九品是最末一级,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怎么会入皇上的法眼呢?</p><p><br></p><p>录下百度资料吧!</p><p><br></p><p><font color="#39b54a">登仕郎并不是个实职,在清朝,只要官位达到九品,都会被授为登仕郎。也可以通过封赠获得。<br><br>清朝的封赠官阶:<br><br>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勋级撤并入世爵世职,散官则变成了封赠。<br><br>从顺治初年起,清朝政府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br><br>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登仕佐郎是我国古代的文职官衔,登仕郎为正九品,登仕佐郎为从九品。</font><br></p><p><br></p><p>皇清恩赐,这话说得很明白了,我大清皇上赏的啊!<br></p><p><br></p><p>按照清代民间墓碑的格式,只要有芝麻一点大的头衔都要放到墓碑上的,哪怕是个虚衔。那这墓主人是不是官呢?恐怕还是个官。<br></p><p><br></p><p>闲官、散官、芝麻官,总之很郁郁不得志的那种。</p> 盗坑之寒酸,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毛山堡快到了,寒老说这叫砬子山。 进入大毛山堡,这是残存的城墙。 <font color="#39b54a">大毛山堡属海港区驻操营镇董家口村管辖, 位于大毛山西峰南侧山脚下。古城坐落于村北山坡上,北距长城 0.6 千米。东距长城 1.25 千米,西北离董家口约 1 千米,东南距破城子 1.5 千米。<br>大毛山堡洪武年建,《卢龙塞略》记载居有52 家。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永平府志》记载:“大毛山关有城,弘治十三年(1500)洪钟(当时的巡抚都御史)重修,明年小毛山失守,其堡移入于此。”光绪二年砖包城墙。<br>清朝以后,该堡逐渐由营转化为村舍。直到20 世纪 70 年代,当年戍守将士的后裔仍在堡内居住<br>大毛山堡呈北高南低的阶梯状,平面近似方形,除西南角为直角外,其余面均不规则。古城现存残墙南北长约 150 米,东西宽约 100 米,南有城门一座,东有便门一道。根据现存情况判断,城内主街因为南北向,顺山势而上,宽约为 2 米。<br>大毛山堡四周城墙基本无存,只剩下墙内土石,东南一角基石尚好,并有残砖。北墙有敌台的台基,约 1.5米高。城内已经废弃,只有些迁走民房的残垣断壁及房前屋后的小园子。</font> 南城门内侧。 <p>大毛山曾是个指挥中心,“大毛山”提调下的关堡有 9 座:<br><br></p><p>平顶谷堡,为洪武年建,地形狭窄仅通步兵;<br>水门寺堡,为洪武年建,此关往东至东沙岭可通单匹骑兵,周边山势仅通步兵;<br>城子峪堡,为弘治十三年建,往东至东山墩,东崖都是平缓的地形,可通过众多骑兵,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周边地形仅通步行;<br>柳河卫堡,为洪武年建,断虏墩处可通过众多骑兵,因此十分重要,周边地形仅通步行;<br>董家口堡,为洪武年建,从此关往西到柳河卫的地段山势平漫,可通众多骑兵,为极冲之地,周边地形仅通步行;<br>大毛山堡,为洪武年建,此关西山墩东面有口可通过单匹骑兵,位置重要,周边地形仅通步行;<br>小毛山堡,为洪武年建,东西二墩之间有口可通单匹骑兵,位置重要,周边地形仅通步行;<br>娃娃谷堡,为洪武年建,娄子山墩有口,邻近大川卫,周边地形仅通步行;<br>小河口堡,为洪武年建,堡旁边有一条小河,周边地形仅通步行。</p><p><br></p> <p><br>南门外的寺庙。</p><p><br></p><p>《抚宁县地方志》载:<font color="#39b54a">【大毛山】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陈姓楼台军到此守关,在山坡上落户建庄。因此地东一里处有一以形状取名的大猫山,庄随山取名,后习惯写成大毛山。</font><br></p><p><br></p> 这天正举行国际长城越野大赛,这是董家口CP点。 <p>来了一位美女选手,志愿者上前打卡中。</p><p><br></p><p><font color="#39b54a">【董家口】此地为长城关口之一。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守楼台军吴、骆、虞、朱四姓眷属由浙江金华府武义县迁来,在城关口下落户建村。因此楼台只有守兵无将,故庄命名为等将口,后演变为董家口。<br></font></p><p><br></p> 看了会热闹,吃饱喝足,上大巴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