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下关,紧靠长江,是南京北面的城区,江对面是原老浦口区。下关自1899年开埠,随着津浦铁路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筑成通车和长江水运的兴起,下关渐渐成为市场和贸易的集散地,海关、码头、银行、邮局、旅社、贸易货栈等陆续在下关江边建成,多条繁华的街道也日渐形成,各种洋货店、商行、酒肆、茶楼鳞次栉比,火车轮船及运输车辆终日喧闹不止,成为南京城北的商业贸易中心。民国初年,南京民间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下关的繁盛,南京解放以后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关还一直延续着商贸的繁荣。</h3><h3>近年来,南京市政府积极开发沿江休闲文化区,其中之下关地段以民国市政设施主题见长。</h3> <h3>中山码头又称下关码头,曾名首都码头,是一座渡轮码头,常年开行驶往对岸浦口码头的“宁浦线”轮渡。</h3><h3>下关江面建设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晋在老虎山一带建立的军用码头白石步。时至南宋有长江六渡之一的龙湾渡为交通漕运往来之所。而现代的轮渡运输则是迟至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随津浦铁路贯通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称“关浦线”。</h3><h3>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灵柩,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h3> <h3>南京下关发电厂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西北隅,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电厂。电厂始建于1910年,是中国第一家官办发电厂,民国时期的首都电厂,享有“全国模范电厂”的美誉。</h3><h3>1910年下关发电厂的前身――金陵电灯官厂在南京西华门外建成发电,南京解放后,定名为下关发电厂,当时该厂总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h3><h3>下关发电厂老厂分三期扩建,1961年全部竣工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1.5万千瓦,成为当时江苏省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承担全省1/3的发电任务。</h3> <h3>江水滤清系统,将混浊的江水过滤为洁净水以保障蒸汽机正常工作。</h3> <h3>煤炭卸装机械。</h3> <h3>民国海军医院旧址</h3> <h3>漫步在下关江边时,看到了沿江路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民国建筑,即民国海军医院旧址。看似低调的平房建筑,其实有着辉煌的身世,救治过一批批伤兵病人。据说始建成于1930年,原来有住院部、办公房、门房、瞭望塔等建筑。后来这里变成了职工宿舍,这些历史渐渐被人淡忘了。</h3> <h3>南京铁路轮渡是中国最早的火车轮渡,中国长江南北通道的咽喉,跨越长江,将大江南北的津浦线和京沪线(民国时期的京沪铁路是当时的首都南京至上海)连接起来。</h3><h3>南京铁路轮渡是亚洲第一条铁路轮渡,曾被评选为1927至1937十年间的中国“十大工程”之一。日本记者在《读卖新闻》上称赞其“美轮美奂,东亚无双”。</h3> <h3>渡江火车从这里驶上渡轮。</h3> <h3>当年的轨道已严重损毁。</h3> <h3>火车轮渡的尴尬与无奈已经被远处隐约可见的长江大桥彻底终结。</h3> <h3>下关火车主题园。</h3> <h3>这座火车主题园南衔铁路轮渡栈桥遗址,北仰南京长江大桥。公园内布置了一节蒸汽火车头,三节绿皮火车车厢。此外,还集合了轨道、信号灯等具有民国特色的站台等辅助建筑设施。公园里还配有铁路文化艺术墙,南京铁路的历史沿革展示,让市民游人休闲的同时还能学习了解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h3> <h3>这种“绿皮火车”我们并不陌生,如今不少线路上仍然有它在运行,只是蒸汽机车已经退休,由内燃机牵引的绿皮车也逐渐被电力驱动的动车组所取代。</h3> <h3>车厢是开放的,游人可以在座席上歇息。这篇《美篇》就是在这节车厢内编辑的。</h3> <h3>渡江胜利广场上矗立着大型“千帆竞渡”群雕。群雕共分为六组,呈红色直线柱体形式,截面为红色五角星。其中最高的一根红色立柱长49.423米,象征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到了夜晚,49颗红色五角星连同49根大型红色立柱在江边闪耀,犹如灯塔一般指引着革命者奋勇向前,又似连天烽火,让人们追忆起6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追忆起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风与豪情。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民国时代的终结。</h3> <h3>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在这里注入长江。</h3> <h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历史,开创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