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从这里开始

蓝天&白云

<p class="ql-block">作者/编辑:蓝天&amp;白云</p><p class="ql-block">摄影录像:参团队员</p><p class="ql-block">审核校对:刘凯军、谢伟年、朱建民、梁宏、王兵等 </p> <h1><b>红色之旅~闽赣边区行寻访纪实</b></h1> <h3>&nbsp;&nbsp;&nbsp;&nbsp; 当全中国人民还沉浸在欢度共和国70华诞的喜悦中时,我们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一师一分会的部分军人后代,一行12人(其中五人为红军后代,他们分别是:袁振威,谢伟年,刘凯军,贺志强,朱建民),在会长刘凯军的带领下来到革命老区福建长汀,寻父辈足迹,走革命征程。缅怀浴血奋战的先烈,重温红色历史……</h3> <h3>&nbsp; &nbsp;10月11日我们从古田乘车前往长汀~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地,哀悼在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的导游林成妹是个有心人,在旅途中,她为我们准备了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的录像,一路播放,提前把我们带到闽西反围剿的激战中……</h3> <h3>  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1934年9月23日上午7时,松毛岭战役开始。担任主攻的敌东路军第三十六师在第十师、第八十三师协同下,配备飞机、大炮向松毛岭猛烈进攻。数小时内敌人发射了一二三公厘榴弹炮、一三○公厘山炮及八二公厘迫击炮几千发炮弹。"黑寡妇"飞机轮番轰炸,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数以万计的长汀地方武装部队与敌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战斗、枪声、手榴弹和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喊杀声响彻云霄,鏖战整日,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据守的阵地巍然屹立。</h3><h3> 七天七夜。红军凭着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等轻武器,冒着敌人的炮火,大量杀伤靠近阵地的敌人。成千上万的敌军象蝗虫一样蜂拥冲上山峰,英勇的红军指战员在阵地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h3><h3> 这一战,万余名无名红军战士身死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据《长汀县志》记载:“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寥寥数语,足见闽西红军子弟兵誓死鏖战之惨烈、之悲壮、之空前。</h3><h3> 为纪念此场战役和铭记朱毛红军与当地百姓军民深情,红九军团将“松毛岭”改名为“朱毛岭”,指挥所驻地“郭公寨”改名为“郭姆寨”。</h3> <h3>&nbsp; 1956年,松毛岭火烧山,火灭后满山都是人骨,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单单在当年的七岭高地就收敛了遗骨2000多具,建成了松毛岭保卫战纪念墓。用以缅怀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命烈士。如今的松毛岭郁郁葱葱,平静安详……</h3> <h3>  松毛岭战役纪念碑、红军纪念广场始建于2015年1月,竣工于2016年10月。</h3> <h3>  纪念碑碑体高19.34米,碑体正反面题刻有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侧面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的“军魂”两个大字,阳光下鎏金大字,耀眼生辉,雄健遒劲,力透碑体;碑座正面,红五星下是李景上将书写的“松毛岭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一行红色行书。南西北面依次是“夜袭温坊”、“十送红军”、“血战松毛岭”的大型石刻浮雕。每一幅浮雕都是一个悲壮感人的美丽传奇,都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它瞬间拨动了人们心底沉寂久已的思绪,让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硝烟峰起战火纷飞的年代。<br></h3> <h3>全体人员向烈士纪念碑三鞠躬</h3> <h3>  谢伟年大哥看着纪念碑底座浮雕,泪湿双眸。举起相机,拍下了那浮雕中一个个勇武的红军将士,怒目圆睁,血脉偾张,呼号呐喊着冲刺,搏杀血洒于疆场;战役之惨烈,山河亦同歌悲号……还有一群群农民兄弟,手抬担架,肩扛军粮,一切为了支援前线打仗;一帮帮妇女姐妹,缝衣纳鞋,煮饭烧水,泪送儿郎,观之令人激动感奋……其它三面分别为“夜袭温坊”“血战松毛岭”“十送红军”的大型石雕,壮阔、激烈、感人。</h3> <h3>红军纪念广场</h3> <h3>《悼念松毛岭上先烈》</h3><h3> 参团全体人员</h3><h3>重走红军路,登上松毛岭。</h3><h3>赴死当年处,好儿气尚存。</h3><h3>再忆硝烟时,浩气满苍穹。</h3><h3>青山埋忠骨,名留史册中。</h3><h3> </h3><h3><br></h3><h3>红军钢铁汉,精神万万岁。</h3><h3>仰首瞻圣迹,把酒祭英雄。</h3><h3>当今幸福路,先辈血铺成。</h3><h3>初心永不忘,中华尽春风。</h3> <h3>在松毛岭战役烈士纪念碑前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洪格明大哥在红军墓前舞旗,向先烈致敬!</h3></font></h3> <h3>  与之配套的5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和埋葬3000多具遗骸的红军无名烈士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军纪念广场。 </h3><h3>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无论是在册烈士(极其少数)还是无名烈士,他们永远留在了松毛岭上,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怀念。</h3> <h3>松毛岭战役前沿指挥部</h3> <h3>登上松毛岭,仿佛置身硝烟弥漫中……</h3> <h3>  红军后代,袁国平烈士之子袁振威大哥(其母亲邱一涵也是走完长征路的女红军之一),登上了松毛岭,和在松毛岭红色教育基地参加学习的年轻人合影留念……</h3> <h3>英雄们,后人们看望你们来了……</h3> <h3>纪念广场</h3> <h3>  红军后代,谢作林烈士之子谢伟年大哥,在松毛岭脚下,挑起稻米,登上松毛岭,感受战争年代老百姓百里送粮忙……</h3> <h3>挑起稻米送红军</h3> <h3>  红军后代,开国大校贺国华之子贺志强大哥(右)在松毛岭战役遗址与身穿红军服的讲解员(红军后代)了解战役情况并进行交流……</h3><h3> 讲解员自我介绍:其爷爷亲历松毛岭战斗,并将战斗的情景传了下来,当年,他家的所有存粮陆续支援给了红军(当时他的家境尚好),此处房之所以未被炸毁,是因屋后一根大松树被炸断,大树复盖在老屋上而保护下来了。</h3> <h3>站岗放哨猫耳洞</h3> <h3>  红军后代,开国大校朱传保之子朱建民(左)与身穿红军服的讲解员(红军后代)合影留念。</h3><h3> 朱建民感慨地说:“父亲在世时,很少提及惨烈的战争。松毛岭战役中,我父亲朱传保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杨成武任政委)的连长,我的岳父刘昂是红九军团第九团的连长,都参加了松毛岭战役。整个松毛岭战役历时较长,红一军团在温坊战斗后就撤离了松毛岭,最后,是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的将士们浴血奋战七天七夜死守阵地.,鲜血染红了山岭……</h3><h3> 父亲因为负伤没有参加长征,岳父刘昂参加了长征……今天来到这里,重温红色历史,百感交集。告慰先烈在天之灵,我们不会忘记历史,将永远踏着先辈足迹前进……”</h3><h3><br></h3> <h3>  在松毛岭战役指挥部旧址的墙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留下的弹孔,指挥部的墙上有介绍东方军(红三军团)二次入闽作战及朱德、彭德怀、腾代远、邓萍、袁国平等革命前辈的介绍……</h3> <h3>登上松毛岭的同志们和讲解员(红军后代)在前沿指挥部前合影</h3> <h3>  从松毛岭上下来,我们步行来到红军长征第⼀村~中复村,中复村有座古廊桥,当地人称其为“接龙桥”,原因是该桥所在的地方正是该村的龙脉所在。据当地老人说,这桥距今已有400多年了,这里寄托了村民淳朴美好的愿景。长征期间,当地更有不成文的规纪,凡是有身孕的女子、牛等牲畜、以及挑大粪以及其他肮脏的东西都不能从前桥经过,因为前桥中间供奉真武大帝神像。</h3><h3> 特别之处在于,一般福建廊桥只供奉妈祖神像,此处供奉真武大帝神像是因为该村历来较多子弟兵从军,为保佑他们平安,特在此塑该神像,以便让家中亲人为外出从军的子弟祈祷平安。在廊桥的左上方,如今还能看到木板上留存的毛笔字迹“救国不分男女老幼”。桥木板上清晰可见八个大字“救国不分男女老幼”</h3> <h3>  如果说,漫漫长征路该从福建龙岩长汀说起。那么,关于闽西子弟兵的坚守与牺牲,我想从一座古老的廊桥说起。</h3><h3> 在古廊桥上,我们巧遇了正在为学员讲革命历史的大学毕业后回村做红色讲解员的满门忠烈的钟氏家族第四代传人小钟同志。他告诉我们: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在这里设立的红军征兵处,&nbsp;当年,分别画有一条征兵时用于丈量身高的红军标线,这条线和带刺刀的枪一样高,青年人达到这么高,就可以参加红军了。这是一条生命的等高线,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红屋区好儿郎踊跃参加红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中复村就有300多人,红屋区的热血男儿们,他们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依然慷慨赴死,绝不回头!最后活着回来的屈指可数。在当地,现在还流传这么一首山歌:’郎拿枪来妹拿锄,你打白匪我作田;屋下事事妹来担,保卫苏区万万年。“ 他们都知道,在跨出廊桥的那一刻,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为革命赴汤蹈火、九死一生的不归路。</h3> <h3>  松毛岭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候,红军伤亡很大,急需兵员补充。红屋区裁判部部长钟大兴模范带头,他振臂高呼,共产党员和不怕死的跟我走!在他的带领下,两百多红屋区热血男儿参加了红军,义无反顾的奔赴炮火轰鸣,弥漫着血腥味的松毛岭战场。其中一位年仅14周岁,雅气未脱的少年,在危难时刻参加红军,连名字没来得及留下,就和部队匆匆走上松毛岭,在战斗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br></h3> <h3>  当时,红军和苏维块政府一边在这征兵,一边在离桥不远的戏台进行扩红宣传。这座历经沧桑的风雨廊桥,见证了当年一幕幕“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当红军”的感人场景,许多故事到如今仍然感天动地,催人泪下。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保卫瑞京(注:苏维埃时期瑞金改为瑞京)!</h3> <h3>  小钟同志给我们讲了:六子当兵的故事……</h3><h3> 塘背乡苏贫农团有位叫罗云然的老人,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是老人亲自送他们到这里参军的,可是他们都先后牺牲在反“围剿”战场上。当得知松毛岭战事空前惨烈,红军急需充兵源,老人又义无反顾地,将剩下的三个儿子送到征兵处报名参军。区苏维埃主席蔡信书动情的对他说:“老罗,留下你的小儿子在身边吧”。罗云然老人坚定地回答说:“蔡主席,我家没有红军来分田地的话,孩子们早饿死了,没有红军、没有苏维埃就没有他们啊。我和孩子们商量好了,就是断了香火,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最终,罗云然老人六个儿子都为苏维埃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个故事就是当年苏区扩红中的一个典型代表。</h3> <h3>  小钟同志还给我们讲了老红军钟根基(乳名林木生)的故事:</h3><h3> 钟根基是一位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过小日本、蒋匪和美帝,荣获过二等战功的老红军。就是在这座廊桥上,钟根基等17位同村的热血青年同在这里报名参加红军,他们在出发前跪地起誓:谁活着回来,谁就要为他们的父母尽孝!战争是无情的,17位热血青年在残酷的革命战争中不断有人牺牲,最后仅剩下钟根基一个人活着。</h3> <h3>  1952年,钟根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不幸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已是正团级军官的他,再也在部队待不住了,为了20年前那一诺,他想尽办法,甚至不惜触犯军纪,也要离开部队转业回家,后经组织批准 ,终于如愿。钟根基的回来,轰动了全村,他是共和国成立后,村里参加红军唯一活着回来的,人们争相请他吃饭,表达敬意,全村的人都以他为骄做,大家认为林木生至少能当个县长什么的,以后钟屋村也有个靠山了,有个能帮他们说话谋好处的人了。</h3><h3>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拒绝了组织上对他的工作安排,坚决要求留在村里务农。这让大家大失所望,认为他脑子进水了。而谁又知道,钟根基舍去职位,抛去自己视如生命的军旅生涯,目的就是要替当年一起参加革命的那些生死与共的兄弟尽孝。</h3><h3> 此后,钟根基除了在物质上帮助当年16兄弟家里外,只要哪个兄弟的父母去世,他就去做孝子,帮忙入殓扛丧。或谁的父母去世二次安葬的时候,他帮忙捡金。(注:捡金~就是人死下葬若干年后重新开棺,收敛遗骨,用个陶罐装了带回家乡,这是客家人的习俗,客家人的老祖宗是中原来的)</h3> <h3>  后来,全村,包括周边村有老人过世都叫他帮忙扛丧,而他从不拒绝。他成了不折不扣的扛丧子,默默地承担起这份人们视为天下最下九流、最低贱的差事。钟根基的光辉形象,在村民心目中轰然倒下,成为村民眼里最没乌用的人。然而,钟根基却毫不在意村民对他的评价,他说,我能活着尽孝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愿意做这“最没鸟用的人”。<br></h3><h3> “扛丧子”的职业,他一干就是30多年,无怨无悔,直到他年老体迈,耳聋背驼,干不动为止!因为从事这个职业,钟根基老人终身未娶。1960年,他收养了两个失去父母的女婴,含辛茹苦把她们抚养成人。</h3><h3> 上世纪末,钟根基老人这个“最没鸟用的人”,走完了他绝对光荣、却很坎坷、极不平凡的一生。老人在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向话是:我死后,请把军功章让我全部带走,因为它们是我的17兄弟用命换来的,我要把这些军功章还给他们!”</h3> <h3>  听到这里,我们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喉咙哽咽,这就是英勇无私的老红军!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由千千万万的无私无畏的高尚的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h3> <h3>  这桥既然曾经叫“接龙桥”,龙头有了,那么龙身和龙尾呢?与接龙桥连接的这条河卵石街道,就是龙身,一直蜿蜒至该村水角哩自然村前的龙潭前。</h3> <h3>  当年这条街道极为繁华,红军在此得到非常多的给养,因此,这条古街后被称为红军街,这座奇特的“接龙桥”后被称作“红军风雨桥”。</h3> <h3>  钟氏家族第三代,小钟的父亲在观寿公祠接待了我们~这位以宣传红军精神为主业的退役老兵,给我们讲了松毛岭战役和长征的前因后果。他描述了 1934 年秋,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岭阻击战,刚从松毛岭撤下的红九军团在观寿公祠堂门前召开群众大会的过程:大雨中,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高声说:"乡亲们,红军又要执行新的任务,要转移到别处去了。我们走后,乡亲们要做好坚壁清野。"</h3> <h3>  &nbsp;郭天民最后坚定的告诉村民:"不要担心,红军还会打回来的!" 当天下午2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钟屋村出发,经河田前往汀州城。七、八两团因松毛岭左侧唐古脑高地陷落,被迫重新参战,推迟一天出发。&nbsp;</h3> <h3>  红军后代,开国中将刘飞之女刘凯军大姐(右)详细询问了松毛岭战役的情况和红军长征的时间和起始……</h3> <h3>  1934年底从长汀、宁化等地,有21000名左右闽西籍红军战士踏上长征之路。当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闽西籍红军战士总人数只剩下3000余人,18000余名闽西籍子弟兵牺牲在长征途中。仅血战湘江一役,主要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34师最后只剩下140余人,近5000名闽西儿女在那里用生命护卫了主力红军继续长征……</h3> <h3>  在8.6万人的长征队伍中,就有2.6万闽西儿女,他们几乎遍及红军各部。长征路上,每一里路就牺牲一位闽西子弟兵,一里一忠魂。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数万红军将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抒写了气壮山河的不朽史诗。</h3> <h3>&nbsp;&nbsp;&nbsp; 作为红34师后代的谢伟年大哥,详细询问了红34师长征出发的情况,知道了父亲谢作林是在长征途中的战斗中负重伤,后被组织留在了南雄养伤,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两个伯伯却牺牲在长征路上……</h3><h3> 1934年9月30日上午,在长汀松毛岭震天响的枪炮声中,红九军团在该村观寿公祠举行誓师大会,在长汀钟屋村率先起步实施战略大转移,拉开了伟大长征的序幕,“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钟屋村”由此而来,从此名扬四海!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此开始……</h3> <h3>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共和国的摇篮,是古田会议的召开地,红军长征的出发地。</h3><h3> 1951年版的《毛泽东选集》注释清楚说明,中央红军长征是“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大转移”。</h3><h3>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 。</h3><h3> 85年前的闽西大地上悲怆山歌,今天仿佛还在久久回荡……</h3> <h3>  如今,村里的观寿公祠前伫立这一块石碑——“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伟大的长征篇章从这里开启,无数闽西儿女的顽强战斗,也从此镌刻在历史长卷中。</h3><h3>&nbsp;</h3><h3>&nbsp;</h3> <h3>  这是杨成武将军赠送给朱建民的父亲朱传保的书《忆长征》,书中杨成武将军详细叙述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长征过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