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再聚东风情(六)

海那边

<p class="ql-block">  天府再聚东风情还在继续 </p><p class="ql-block"> 我们同学一行的川西行旅游活动历时五天圆满结束了,川西地区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4年四川专辑中开明宗义所说,"世界最美的风光在中国、中国最美的风光在四川",这话确实说到位了,因为向九寨沟、黄龙、海螺沟、四姑娘山这样世界顶尖级的旅游区都在四川,本次川西之旅海螺沟、四姑娘山的绝世之美就让我的同学们深有体会。回到成都的第二天,天府再聚东风情活动进入第三阶段,少数同学先期离开成都踏上返程之路,其余多数同学稍微休整了一下,只安排了些市内的景点如熊猫基地、杜甫草堂、武侯祠的参观游览,相对比较轻松。9月22日,我们同学一行又开启了都江堰、青城山之旅,去"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成都的同学出车和充当导游,大家自己组团,完完全全的自由行。那天上午9:20左右我们即抵达了都江堰的二王庙景区,我们决定倒着游。正常的线路是从离堆公园进入至二王庙景区结束,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而不走回头路。</p> <h3>  我们首先去了秦堰楼。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先到这里参观,有利于帮助同学们建立起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总体印象。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翘脚飞檐、气派壮观。据说未建之前,这里是“观景台”,又称“幸福台”,因毛主席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过都江堰,在伏龙观和二王庙里都陈列了这幅珍贵的照片。以后历代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也都曾到过这里。60年代才修建了此楼,因都江堰建于秦朝,因而命名为秦堰楼,201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坍塌,震后再次恢复重建。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我的同学们在这里体会了伟人们的情怀,领略了历时已二千余载水利工程的风采和周边地区的瑰丽景色。</h3> <h3>选自网络图片</h3> <h3>1958年3月,毛主席在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同志陪同下视察都江堰水利工程</h3> <h3>  从秦公堰出来,经过七拐十八弯的台阶路,我们到达了二王庙。二王庙是个古建筑群,坐落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遍植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乃至成都的游览观光胜地。参观二王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冰父子做了功在千秋的事情,人民会永远怀念他们。 </h3> <h3>  参观完了二王庙的后殿、前殿、山门,我们又先后参观了三官殿和庙门入口处,其实别看这里仅是二王庙古建筑群的一小部分,然而古人治水经验的保留在这里可是集大成呢。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埝。”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这些都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依然广为传颂。看完这部分,我的同学无不惊叹古人的智慧。</h3> <h3>  走出二王庙那片古建筑群,就是横跨内江的安澜索桥了。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安澜索桥修建的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笮”意为竹索,是一种古时候修桥用的建筑材料,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此桥最初称为绳桥或竹藤桥,这种称谓与修建用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据说,就在修建未好的过程中,有人不听劝阻上桥不幸落水身亡,何先德为此蒙受不白之冤而被处死,后其妻为丈夫雪冤而继续修桥,所修之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从此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的善举,又称此桥为"夫妻桥" 。解放后,因在鱼嘴处修建外江水闸,就把桥下移了100多米,并将竹索改为钢索,承载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这桥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样式非常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滋润着川西平原的沃野千里。如今没走过这种桥的人,一旦走上去左摇右晃,便会感到害怕,甚至会发出惊恐的叫声。可我们这些同学却全无惧色坦然而过,原因是它们不久前才走过泸定桥啊,这道小桥早已不在话下了。</h3><h3></h3> <h3>  过了安澜桥向右走不远,我们就来到了都江堰三大工程之首的引水工程——鱼嘴。鱼嘴从选址到构建都是颇具匠心的,它选取在岷江一个转弯曲线的凸出部分引水,这样既减少了江水对坝体的冲击,又让分出去的那部分江水带走大部分泥沙。鱼嘴是一条石砌的坝,它不是横江而拦,而是犹如一条巨大的鲸身顺着江流由现而隐地没入江心,把滔滔而下的岷江水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保持自然流域生态,内江引水分洪灌溉。由于水坝是顺江倾斜地插入江底的,因而能够利用江水涨落时产生的江面宽窄变化,自发地实现“四六分水”,洪水期江水内四外六,既能使灌区不致水多成灾,又削减了外江的洪峰;枯水期江水内六外四,保证灌区得到充足的水量。李冰用了六个字归纳了这种引水方法,这就是:“弯截角,正抽心”。祖先们的聪明才智真的让我们折服。</h3> <h3>  离开鱼嘴二王庙景区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乘景区观光车沿内江江堰道路而下一千多米就来到排沙工程——飞沙堰。飞沙堰坝长一百多米,筑得低矮平缓,犹如鱼的脊背,静静都地卧在江边的水线之下。别看它没有磅礴的气势,都江堰千年不毁就归功于它,它能将进入内江的泥沙排出堰外。都江堰飞沙堰的排沙功能是与隔江上方的滩共同形成的。李冰父子深谙治水之理,他们在江对面的一座山崖下掏了一个深滩,使江水在此形成涡流,将江底的砂石冲向低矮平缓的飞沙堰,砂石就因水势的冲击翻过坝顶而排到外江,飞沙堰由此得名。泥沙淤积,历来是古今中外水利工程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与都江堰同历史时代建造的古罗马、古巴比伦的水利工程,早在千年以前就被泥沙填没了,而我们的都江堰在建成2300多年后,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仅仅这一点,就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深掏滩、低作堰”,这是李冰对都江堰能够实现自然排沙总结的要诀,至今仍然为后人所遵循,每年枯水期都要将滩掏到李冰所规定的深度,在此深度,李冰埋有一块卧铁作为标记。飞沙堰除了排砂,还兼有溢洪的功能。 别看这飞沙堰不起眼,但它可是名副其实的"保护神"呐!古人不仅仅只想到兴修这样一座构思精巧的水利工程,而且还想到了千秋大计永续利用的问题,不能不说极具战略思维。</h3> <h3>  飞沙堰往下不远,就看见离堆了,离堆靠山一侧就是宝瓶口。远观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下面的岩壁上刻着"离堆"两个大字,宝瓶口的岩壁上也刻着"宝瓶口"三个字。离堆这个区域在没有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前,和现在对面的玉垒山是连在一起的,是从山体延伸出来的一个山嘴,然而都江堰必须过此才能进入川西平原。此处岩石坚硬,当时简陋的铁器根本就无法凿钻,李冰父子就采用民间的水火攻坚之法,将柴草附于顽石上猛烧,继而以水浇泼,致使顽石开裂。循环往复,经年累月,生生地从山崖上辟了出一条宽约二十米、长约百米的槽口,形成了内江河道,与山体隔离的部分人们称之为"离堆"。由于河道在此收窄,状如瓶口,故名宝瓶口。宝瓶口具有自然控制流量的功能,无论上游来了多大的水,只要流量超过1300立方╱秒,它狭窄的瓶口就会将多余的水挡入它前面的溢洪道,排到外江,川西平原不致有水患之虞。如此精妙的构想简直科学到家了,让后人都感叹不已。<br></h3> <h3>  过了一道吊桥,拐了个弯就走进了伏龙观门阶下面的广场了,伏龙观是我们游览都江堰景区内的最后一个景点。登伏龙观的台阶有如登天安门的台阶又高又多,因而站在广场上看伏龙观,更显高大雄伟壮观。伏龙观修建的年代不详。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龙观,始以道士掌管香火。如今这里的香火依然旺盛,因为人们永远怀念那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做出贡献的人。伏龙观现有殿宇两重,后殿为一楼一底。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后侧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此刻我的同学们站在这滔滔的都江堰旁,放眼这壮丽的山川,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先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所折服、所自豪! 他们所创造出的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不正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最好见证吗!</h3><h3></h3> <h3>  从都江堰景区出来已是中午一点,大家才想起该吃午饭了,由于仝阜事先早已安排好了,同学们赶往青城山脚下的青城山小镇去欣赏当地的特色美食柴火鸡。抵达后店家说稍等片刻柴火鸡即好。说起这土灶柴火鸡,那可是古老蜀国四川的一道美食,据说已有三百年的悠久历史。做这道美食,选材必须是优质土鸡或跑山鸡,因为只有这种鸡肉质红艳鲜嫩、口感好、营养丰富,此外,成都特有的郫县豆瓣酱必不可少,缺少了这种调味品就做不出这道美食,除了这些还要准备葱、姜、蒜及青笋、土豆、竹笋、四季豆、魔芋等各种配菜。做时先将菜籽油烧热,然后将郫县豆瓣酱倒入锅内炒出红油,再放葱、姜、蒜炒香后放入鸡块翻炒片刻,加入足够量的高汤炖煮,此时,将玉米面和白面混合做的饼子贴在锅边上,待鸡块炖的耙软了再将各种配菜倒进锅内和鸡块一起炖煮,收汤了既大功告成。过了一会儿店家说柴火鸡已做好,同学们围坐在锅边,待店家一揭锅,哇!香气四溢。只见锅内鸡块滑嫩、蔬菜鲜香、饼子金黄,真的是色香味俱全。大家觉得这柴火鸡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微辣鲜香,非常的美味,不一会儿大半锅柴火鸡全部吃完。魏军按捺不住跑去和大师傅学习做柴火鸡,甚至亲自动手挥动大铲,在大师傅的指导下做起了柴火鸡,那一招一式还行。如今在群里,那天吃柴火鸡的感觉经常是热门话题啊!</h3> <h3>  吃了美味的柴火鸡,带着余香我们又去游览青城山。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方向,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天师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因而在四川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险幽"之说,"幽"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h3> <h3>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青城山门,我看过很多的景区,一般大门的特色都不是很鲜明,但青城山的山门富有道家建筑的特色,竹木结构,自然古朴,因而成为青城山的标志性景观。这道山门形式上采用道家典型的重檐式,重檐代表的是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并雕塑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虫鸟兽则体现了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山门的字也富有特色,两旁楹联:“收八百景于目前,登卅六峰于顶上”一语就道出了青城山的特点。山门上还有已故上将张爱萍手书的“青城山幽子规啼”。门前矗立一对石狮。门内影壁上书“西蜀第一名山”,一语就引出了“山门”内青城山的景色。这么有特色的山门,它本身就是景点,引得同学们纷纷驻足停留观赏拍照。</h3> <h3>  进了山门我们就开始登上,走了大约20分钟即抵达了月城湖。这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因丈人峰下的月城山而得名,相传为远古岷山真人鬼谷子隐居之处,鬼谷子又名容成公,传为轩辕黄帝之师、蜀中八仙之首。又传五代时期,仙人刘海蟾也在此修仙练道过。月城湖周围青山如黛、绿意盎然,碧绿的湖水来自青城山老霄顶的山间溪流,四周状如城郭的群山倒映水中相映成趣。湖堤上有长廊,如弯月环护,名为"映月廊",廊上有联"松声竹韵吟仙境,山色湖光映月城",是欣赏山姿水色的好地方。湖中有游船、湖畔有栈道,供游人逍遥畅游或闲庭信步。那天我们选择了后者,步行在栈道上,林荫曲径,充满了山林野趣,只可惜我们的快乐绵羊不慎摔了一跤扭伤了脚,成为美中不足。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美丽的月城湖让我们得到了山水之悠闲,忘却了尘世之烦恼。</h3> <h3>  离开了美丽的月城湖,我们乘索道上山,站在索道起点处,远远可望见青城山顶峰最高处的老君阁。坐在索道上看青城山,映入眼帘的全是层峦叠嶂、翠峰连绵、山似城墙、秀美幽深的景象。索道的终点站是慈云阁,但下了索道到真正的慈云阁还要走上一段山路。慈云阁在我看来它比较好看,主要是道教特色鲜明,其劵门上精刻着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浮雕,山门上悬挂着三个匾,中间是"慈云阁",两边分别是"普渡众生"和"国泰民安",劵门中间的楹联为"观大面丽如彩凤,望上清秀若云龙"。慈云阁左侧是土地祠,右侧是镇山王,两旁分别为慈云殿、财神殿、长生殿与药王殿。慈云阁主要是供奉观音(道教叫慈航真人),因为他是佛道双修的神仙。我们只在慈云阁门口站了一下,主要是时间已晚,都已是下午五点过了,我们急忙朝上走,下一个目标是上清宫!</h3> <h3>  说句老实话,青城山虽然幽静,但要攀爬起来,还是比较费力的,连续一周的奔波,大家确实有些疲倦了,从慈云阁到上清宫这段路虽然不长,竟然走了约20分钟。不过,这里已经是青城山最后一个重要的道观了,海拔1600米左右,已接近最高峰老君閣了(现代景观)。上清宫坐落在青城第一峰,始建于晋,清代重建,民国初扩建,青城山重点宫观之一。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匾额为蒋介石1940年手书,联文为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育圣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和三丰祖师。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经》全文。文武殿内祀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宫内有五代前蜀所凿之鸳鸯井、麻姑池。宫后有圣灯亭、东华殿,直上第一峰老君阁。宫左侧玉皇坪有前蜀王衍行宫遗址。宫前右侧下有天师池、跑马坪、旗杆石、豹谷等古迹。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此寓居四年多,作画千余幅,留下了麻姑、王母、三丰祖师、张天师、花蕊夫人等画像石刻。这上清宫颇有些看点,但我们已无时间细看,顶峰也只好望峰兴叹了,因为索道停运时间一到,我们就将步行下山,对于连日奔波的同学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纵观这一天的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总体圆满,明天同学们将去游览峨眉山和乐山大佛。</h3> <h3>(全集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