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顾问:毛穗 编辑:孙秋林</h1> <h1>李凤兰,吉林白城人,1931年出生,1948年入伍,1949年2月入党。第四野战军44军132师副师长、开国少将毛和发的夫人。</h1> <h1>下图,1948年李凤兰和战友合影(二排右一是李)。</h1> <h1>下图,李凤兰的革命军人证书。</h1> <h1>开国少将毛和发出生于1919年,12岁就参加了红军,1999年离世。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44军132师副师长,是 132师解放广州的前指总指挥。</h1> <h1>下图,1952年毛和发33岁时任44军132师代师长时在海口市照相馆留影。</h1> <h1>1948年8月,在部队领导的帮助下,李凤兰与毛和发订婚,同年11月结婚。毛和发当时29岁,任132师394团团长;李凤兰17岁,在132师师部做宣传员。</h1> <h1>李凤兰一生戎马生涯中大部分记忆,是四野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而在随132师南下的记忆里,是走在解放广州的路上和直到广州解放。</h1> <h1>1949年,天津解放后,毛和发带领先头部队,接下了解放广州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当时部队里很多女同志选择留在了北方,但李凤兰却选择了结婚后随丈夫一起南下。当年4月,他们所在的第四野战军从东北经天津挥师南下,在江西休整后,9月开始向广东进发。</h1> <h1>下图,解放军南下(图片来自网络)。</h1> <h1>李凤兰没有想到的是,从东北出发的时候她已经怀孕。由于大着肚子不方便骑马,所以一路跟大部队走了下来。当时李凤兰只有18岁,对怎么照顾自己也不很明白,再加上沿途颠簸劳累,患上疟疾,高烧几天不退。怀孕7个月的时候,在江西早产了,孩子生下来没多久便夭折。</h1> <h1>直到广州解放后的1950年8月,李凤兰和毛和发才迎来他们第二个孩子毛穗,这是毛穗刚满月时在广州和父母亲合影。</h1> <h1>李凤兰记得,部队南下途中经过家乡时,领导让毛和发顺路回家看望母亲。乡亲们说:"你参加红军后,她老人家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十几年前躲到山里去了。" 毛和发在乡亲带领下,在山里找到了母亲。母亲搭了个窝棚居住,满头白发,等了儿子17年,双目早已失明。母亲将儿子从头摸到脚,紧抱着儿子难舍难离。毛和发不能久留,忍痛安置好母亲,带领部队继续南下。当时他承诺解放广州后就来接老母亲,结果在1950年毛和发接到母亲病故的消息。</h1> <h1> 当时南下的132师全师没有一辆汽车,追击敌人全靠两条腿,李凤兰也走在南下的队伍里(到了广州从化,才缴获敌人一些卡车)。7月1日,部队从九江小池口渡过长江,马上又参加"上高追击战",追歼白崇禧的主力。6昼夜强行军900华里,胜利完成追击任务。进入赣南后,正逢雨季,时而大雨瓢泼,时而太阳暴晒。许多战士得了痢疾、疟疾,有的连队发病率高达80%,李凤兰也不幸患了疟疾,后来不幸早产,没有保住自己第一个孩子。江西是革命老区,老百姓受国民党反动派残酷迫害,穷困不堪,部队给养有时供应不上,战士们只有几粒蚕豆做菜,身体非常虚弱。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路旁,再也没有起来。即使这样,部队严守纪律。山里到处是老百姓种的柚子,一万多人的队伍,没有一个人擅自采摘。有的连队断粮,经请示上级,摘了一些柚子充饥,离开时放一些银元在树下作为补偿。所到之处,部队严格做到"四不":庭院不净不走,水缸不满不走,东西不还不走,损坏不赔不走。老百姓说:"当年的红军回来了。</h1> <h1>9月9日,132师经吉安、赣州、信丰,直插与广东接壤的九连山。 九连山脉海拔1500米左右,连绵数百里,自东北向西南横跨赣粤九县。山上云雾缭绕,森林密布。战士们除了背着个人装备,还要把骡马上的炮架、重机关枪扛在肩上。有的地方连小路都没有,工兵们一锹一镐地劈山开路。一不小心,人马就跌落万丈深渊。 盘踞广东的余汉谋集团出动大批飞机轰炸,部队便白天休息,夜晚行军。战士们用绷带将腿绑起来,柱着木棍一步步摸索着走。有些战士在背包上放上磷光树叶,让后面的战士看着磷光走。每天都有战士和骡马掉下悬崖。</h1> <h1>下图,九连山(图片来自网络)。</h1> <h1>下图,132师在九连山,图片来自网络。</h1> <h1>1949年10月1日,部队一边行军,一边传达特大喜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往后传!""毛主席登上天安门了!"全师指战员加快了脚步,以十天时间翻过了险恶的九连山,到达广东连平县。 广州的国民党政府成惊弓之鸟,李宗仁仓促决定,将从南京迁来广州不到半年的"中央政府"迁往重庆,守城军队撤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并对广州进行大破坏。</h1> <h1>下图,开国大典。图片来自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州解放了》图片展。</h1> <h1>132师正面之敌为国民党107师和36师,敌军分别据守在新丰以南的良口、米步、温泉、从化一线及从化至增城的公路之间。132师派396团歼灭良口、米步之敌;395团经古田、溪头、大圩口、津头迂回至从化、良口之间的云台山,切断敌人向广州的退路,394团为机动部队。</h1><h1>指战员强行军向南疾进。各个连队的炊事员把饭做好,装上箩筐摆在路旁,指战员走过时用瓷杯一舀,边走边吃。</h1> <h1>1949年10月13日拂晓,396团到达良口时,守敌已于数小时前向从化方向逃跑。396团马上追击,在水底村附近歼敌一个营,随即沿广从公路向广州跑步前进。 395团12日21时,到达云台山东侧,敌107师361团由良口、米步向广州方向撤退,到达云台山北面。敌军企图抢占云台山这个制高点,掩护主力南撤。我军亦要控制这个制高点,阻止敌军撤回广州,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由于是夜间山地遭遇战,战斗非常残酷。我军此仗粉碎了敌人夺路南逃的企图,为大部队解放广州铺平了道路。</h1> <h1>下图,云台山(图片来自网络)。</h1> <h1>下图,云台山遗址(摄影:孙秋林)。</h1> <h1>下图,通往云台山战斗遗址的石阶(摄影:孙秋林)。</h1> <h1>下图,云台山战斗遗址,图片由央视《国家记忆》摄制组提供。</h1> <h1>396团作为师前卫团,14日下午攻入广州北郊太和仔(现太和镇),忽然听到一声巨响,国民党军溃逃前炸毁了海珠桥,石井、石牌、沙河的物资仓库也相继爆炸!全团无比愤慨,不待后续部队到达,边报告边由沙河至黄花岗向市中心发起多路猛攻,与友邻部队43军的128师382团等一起,于14日晚迅速攻占了伪总统府、行政院、国防部、省政府和警备总署,夺取控制了发电厂、珠江大桥等重要目标,将一座基本完整的的南国古都交回到人民手中。</h1> <h1>下图,被炸的海珠桥(图片来自网络)。</h1> <h1>下图,解放军进入广州市区(图片来自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州解放了》图片展)。</h1> <h1>下图,解放军通过黄花岗。(图片来自广州城市规划中心展览中心《广州解放了》图片展)。</h1> <h1>下图,解放军占领观音山(越秀山)(图片来自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州解放了》图片展)。</h1> <h1>下图,占领伪行政院(图片来自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州解放了》图片展)。</h1> <h1>部队进入广州后,为了不打扰城中民众的休息,经过多天奔波的战士们在夜里疲惫地当街休整。第二天老百姓一打开门,好家伙,骑楼廊道里整整齐齐排着一路在睡觉的兵哥哥!由于战争,城里的老百姓们一开始对所有部队都感到很害怕。但解放军战士们的举动感动了许多民众。街坊们热心地给战士们送上香蕉、冬瓜等吃的喝的。</h1> <h1>下图,解放军睡在街道旁(图片来自网络)。</h1> <h1>下图为广州市民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h1> <h1>解放广州后,132师留下来守备广州,第一年清剿在城中的特务,第二年在郊区和周边城市剿匪。在城市警备的过程中,毛和发也经历了很多次惊险时刻。李凤兰记得有一次在看戏的过程中,一名特务混迹在队伍里,突然掏出匕首刺向“目标显眼”的毛和发。这个动作被旁边两个警卫员看到,迅速阻止了。看完戏后,毛和发一行人上车,结果车上的8个人里有3个是特务,对方的子弹都上了膛。警卫员又与特务进行了一番激烈对峙。</h1> <h1>在和毛和发共同经历的军旅生涯中,李凤兰知道,这个身高185厘米的“毛大个”身上留下了9处枪伤,其中7处重伤,身上残留的弹片数都数不过来。她说,毛和发脸上的“酒窝”,其实是子弹打出来的!那是在1944年,在攻打阜宁县城外围据点时,时任营长的他被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他左腮帮子打进,从脖子右边出,掉了7颗牙,生命垂危。师长黄克诚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救活“毛大个”。1999年,他去世后,家人还在他的骨灰里发现了两块残留的弹片。</h1> <h1>备注:以上资料来自毛和发和李凤兰回忆。</h1> <h1>李凤兰和丈夫育有5个子女,他们后来都从军了。算起来,一家总共出了13个军人。</h1> <h1>下图,1965年毛和发46岁李凤兰34岁在广州合影留念。</h1> <h1>下图,1966年毛和发和李凤兰在广州合影。</h1> <h1>李凤兰89岁近照。</h1> <h1>下图,现在母亲李凤兰的名字己镌刻在东北民主联军英雄牌上,这是镌刻证书。</h1> <h1>下图,收藏证书。</h1><h3></h3> <h1>母亲李凤兰收到证书很高兴。</h1><h3></h3> <h1>下图,这是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官兵牌。</h1> <h1>下图,母亲李凤兰的名字已刻上作为永久的纪念。</h1> <h1>下图,这是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为李凤兰种的云杉。</h1> <h1>下图,广州日报采访李凤兰和其他解放战士们的报道,发表于2019年10月14日。</h1> <h1>今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七十周年。解放战士的雕像屹立在海珠广场上,是广州人民永远的怀念。(摄影:孙秋林)</h1> <h1><b> 后 记</b></h1> <h1>李凤兰一家,是光荣的一家,国家没有忘记为共和国出生入死的革命军人们,给每个军人家庭颁发了《光荣之家》名牌,这是她的大儿子毛穗拿着颁发给她的《光荣之家》名牌。</h1> <h1>美篇根据李凤兰儿子毛穗的要求编辑。作为长子,他特别能感受到妈妈的爱。他对妈妈也有很深的感情。在纪念广州解放七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母亲,纪念母亲经历过的戎马生涯。他不会忘记,父母首先教会他的,就是作为军人的担当,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告别即将分娩的妻子,毅然上战场。他也没有给父母丢脸,所在的连队荣立一等功,自己也荣立三等功。革命父母教育的孩子,时刻准备着,一旦祖国需要,义无反顾,不怕牺牲,履行军人的职责。当那一天来临,为了祖国,奋勇向前。下图,毛穗。</h1> <h1>2019年10月20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