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引领孩子成为争做第一的人一一商城一中七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玉笛飞声

<h3>各位家长好! </h3><h3> 首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的孩子开启了初中的学习生涯!今天家长会我和家长朋友们共同交流的主题是:父母要引领孩子成为争做第一的人。</h3><h3> 转瞬之间,孩子们踏入了初中校门,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月的相处中,我感觉孩子们长大了,成熟了。</h3> <h3>  军训中他们挺拔的军姿,昂扬的步伐,嘹亮的呐喊,炯炯有神的目光,就是他们成长的见证。</h3> <h3>  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我对每个孩子都不太了解,没有分数的介入,在老师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活泼可爱的,都是很优秀的,没有好歹之分。每个学生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实学生接受教育,就像是进行一场马拉松比赛,跑着跑着,就拉开了距离,有的学生跑在了前列,引人注目;有的落在了后面,心生懊恼;有的在努力赶超,砥砺前行。只有到了终点,才能决定输赢,可受人瞩目的第一,只有一个,但我们不能放弃,我认为只要跑到终点,都是优秀的。</h3> <h3>  我们家长和老师就是陪孩子们助跑的人,帮他们呐喊助威的人,也许跑着跑着,我们也累了,身心俱疲,也想歇歇了,但我们不能停下奔跑的脚步,为了孩子的明天,咬紧牙关,我们也要陪孩子们跑到终点。</h3> <h3>  在和孩子们相处一个多月的美好时光里,我感受颇深,上第一堂语文课,我认识的第一个学生是陈炜,我之所以认识陈炜,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上初中后的首堂语文课,我照例讲了学好语文的魅力,什么用诗来形容自己看到的景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就不必说了。我说文学的魅力不光是用来表情达意,它还有着潜在的力量,它可以击退千军万马,也可以富甲一方,造福黎民百姓。据此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哪些景点,是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一篇文章而名闻天下?问题提出后没想到冷了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帮我圆了场,他就是陈炜。我让陈炜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并进行了解说,他说庐山因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而出名。</h3> <h3>  陈炜发言后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让全班学生将《望庐山瀑布》齐背一遍,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继续回答问题,僵局打开了,同学们争相回答,畅所欲言,有说杜甫的《望岳》;有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有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个学生说他有一次随父母游瘦西湖,听导游介绍“二十四桥”景点是因为一句诗而出名的,这句诗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位学生说后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精彩继续进行……最后我进行了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他们的诗文造就了某些景点,成了旅游文化的源泉,至今还在造福当地百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博大而精深,源远而流长!</h3> <h3> 上初中后,学生们学过背诵的第一首诗是《观沧海》。在朗读指导中,我点了几个我知道名字的学生上台朗读,有陈炜,陶正宇,曾祥茹,陈好,王钰,李宇涵,陈静。这些学生各自因不同方式让我记住了他们的姓名:有第一个发言的,有因父母第一个加我微信的,第一个回复我在家长群发学生情况,给以肯定的等等。我给他们进行了朗读指导并拍了视频发到了家长群。</h3> <h3> 看到他们还算不错的朗读,大家也许认为他们很优秀,其实不然,因是随机抽出的学生,读这首诗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产生了波折,不是他卡壳了,就是她读错了,前后录了几次,才最终完整的展现出来。虽然不算完美,但与最初的朗读相比,己算不错了。</h3><h3> 我感觉他们很幸运,给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的表现也很出彩。因“第一”先入为主,让我记住了他们,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陈炜因第一个发言,表现积极,就像是长跑中跑在第一的人,最先进入了老师的视线,因此委以重任,成为了语文课代表,跟老师接触交流的机会更多,各方面的能力也不断地得到提高。 由此我感受到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引领孩子成为争做第一的人。</h3><h3> “第一”效应不言而喻,让人们刻骨铭心的人,记忆犹新的事,往往都是第一次做的,第一次取得的。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些惊天动地的“第一”,对我们来说也许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我说“第一“并不是让学生做不切实际的事,而是在你举手投足之间,顾盼流连之时,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比如今天课文我是第一个背的,作业我是第一个交的,看见有人摔倒,我是第一个跑上去扶起他的人……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家长朋友们自己也应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比如今天开家长会,你告诉孩子,你是第一个到班的家长;你带孩子登山,做第一个登顶的人,让该子体会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观看演出时,需要观众互动,你可以鼓励孩子第一个登上舞台,培养孩子参与的意识。一个个小小的“第一”增强了孩子的自信,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进而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当争做第一成了一种习惯,深入到孩子骨子里时,正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量变到质变, 小“第一”日积月累,有可能就变成了大“第一”,说不定将来也会做出惊天动地大事。</h3> 犹记得我带上一届的七年级时,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本班诵读《长江之歌》,需要两个领读,有两个学生吴君豪和刘佳慧首先请缨,在朗诵时表现非常优秀。小小的身躯,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声音极具穿透力,犹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因他俩人的突出的表现,该班获得了经典诵读一等奖。毛遂自荐让他们脱颖而出,有争做第一的意识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h3><br></h3> <h3>  每每看到一群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我都在做着一个梦——教育梦:让每个学生都精彩!让他们在争做第一的过程中,激发潜能,寻找各自的闪光点,尽情绽放。我坚信《有梦就有希望》,这是我青少年时背过的一首诗:梦开始的地方/心儿也跟着飞翔/雨再大/风再狂/即使折断了翅膀/坚强的心也不会彷徨/无需留恋/无需惆怅/勇敢的奋斗起来吧/有梦就有希望。</h3><h3><br></h3> <h3>  作为父母我们要时时处处引领孩子,要做一个事事都争着做第一的人。请记住能登上金字塔顶的只有两种生物,一个是雄鹰,另一个是蜗牛,做不了雄鹰,那就做一只蜗牛吧!让孩子们此处闪耀,彼处闪光,东方不亮,西方亮。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让每个孩子都精彩。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期待孩子们都能成为一流的人才吧!谢谢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