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之真实的迷惘

空空

<h3>  2019年国庆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处在一种很焦虑很混乱的情绪中。读书的思考参证现世运行,没有梦想照进现实,所听到看到想到的,都显出一种悖于逻辑的混乱和矛盾。这是龙应台笔下的大江大河,是我个人的真实的迷惘。 </h3><h3> 国庆时终于看完《思痛录》。然后内心里,一部分在豁然开朗,一部分在轰然倒塌;一部分怂恿沉默自省,一部分痛苦得要发出声音。 </h3><h3> 国人的天性,喜欢为尊者讳。是非功过,总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前提基调。一个盖棺定论统一思想后,几乎就难再有广泛深刻的议论讨论反思警醒。但是,历史是不能被忘却的,历史也从未走远。总有为国为家计深远的有识之士,凭责任凭良心,秉史家之笔力,要记录下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美好的或残酷的。总要有言语,作为历史教科书的补充和完善,作为子孙后代或许不会主动触及但若想了解,一定有真实资料可查询的一种血证般的存在。</h3><h3> 在《思痛录》前,出于好奇或探究,我了解或看过部分同类质著作,巴金随想、杨绛六记、季羡林杂忆。他们是纯粹的文人大家,从个人角度的回忆记录述说,有文人独特的风骨风气,都是“说真话的知识分子的良心”。而与上述相较,《思痛录》在“都说真话”外,还多了一份自阶层剖析的深刻和史料翔实。毕竟有些朝堂密事,非朝堂中人是难以知其细致的。 </h3><h3> 《思痛录》,作者韦君宜,18岁投身“一二.九”运动,19岁入党,22岁到延安工作。作者丈夫是“二十岁就毁家纾难,动员一家老小变卖家资,七八口人全体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的杨述。他们从青年时便追随党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夫妻二人均为坚定地共产主义革命战士,解放后也都在新中国的不同岗位担任不低的职务,是党的高级干部。这样的身份、经历,使他们毫无遗漏主动被动的参与了党在延安时期和建国前后的每一次运动,有时惊险过关,更多深陷其中,身心都饱受考验磨难。 </h3> <h3>  判断很简单,理解比较难,陈述最不容易。作为长期从事青年、宣传和出版工作的党的高级知识份子,韦君宜才气洋溢文笔不凡。但整本《思痛录》,少见技巧多为陈述,语言平实少有澎湃。事情始末如何,哪些人有哪些言行选择,个人对于事件的思考、反应,作者妙笔不生花,不穿华丽外衣也不过分解读,就这样如实记录,对于自己存疑的,也存疑挂起,不做结论。真的只是陈述: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痛苦的回忆、反思……我只是说事实,只把事情一件件摆出来。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党永远记住历史的教训,不再重复走过去的弯路。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在正确的轨道上,兴旺发达。字里行间读来,作者为保理智中允而极力压抑控制的感情,像地火,已从她的心里奔腾到我的胸膛燎原。</h3><h3> 抢救失足、胡风、丁陈、三家村、四家店、四条汉子……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却都是曾经真实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大部分还被证实是彻底错误最后予以纠正平反。一直晓得我等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片面,却不知孤陋到这般地步!竟是什么都不知道!长久读书来存下的种种未解疑惑,最终会在读书中得出答案。 </h3> <h3>  陈忠实当年在白鹿原中写白灵被安全转送到根据地后的两笑,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白灵一进入红军在南梁的根据地,就有一种受虐待的小媳妇回到娘家的舒展和放松的畅快感觉。她一看到那些在坪场上操练的战士,就忍不住笑得弯了腰……第一次端着打上了洋芋丝小米干饭的碗蹲下去时,忍不住又笑得差点跌倒……”可是,书中仅一年多后,这个回到娘家舒展放松满心喜悦的女子就在肃反审查中没了,且是直接活埋,只为了省下一颗子弹打敌人。而至建国多年后,父亲白嘉轩在收到烈士牌匾时,才知一直疼爱的灵灵娃早已牺牲。当年读至此处,以为是惯常的文学手法。如今两两印证,却原来艺术果真都来自生活。让人如何不嗟叹。</h3><h3> 每一项伟大事业进程中,必然都免不了流血牺牲。能有所贡献建树能激励后人,便九死而尤未悔。今天的幸福美好,便是多少志士仁人以这样无所畏惧洒尽鲜血慷慨就义奠下坚定基石所铺就而来?但我们不可否认且必须正视的是,还有一种牺牲,是令死者不得其所,令后者抚昔痛惜的。多少英才多少正直敢言之士,受辱蒙冤,乃至不堪屈死。如半截墓碑下的高岗、投湖的老舍、被收子弹费的张志新。高位的普通的,有名的无名的,这里面每一位的个人经历都是不尽血泪,让人痛到窒息。</h3><h3> 杨团在《思痛录》成书始末中说:母亲后来曾告诉我,她参加革命就准备好了牺牲一切,但是没想到要牺牲的还有自己的良心。钱钟书说:我觉得她(杨绛)漏写了一篇……不妨暂名《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冤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惭愧自己(就像我本人)是怯懦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h3><h3> 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韦君宜钱钟书杨绛们对自己的求全责备,是没有泯灭的知识分子的良心。若运动是大江大河,他们左不过也只是一片漂萍,尚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暗施理解关怀帮助的目光和援手。他们不是根源。相反,他们于此的文字著述,是灯塔微光,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延续奋进的宝贵的精神内核。去除腐枝,更迭新芽,历尽苦难,永葆不屈之精神。只是这牺牲,何其之大!</h3><h3> 季羡林写道: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大师珠玉在前。我的迷惘这样真实又这样幼稚。尽管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维度来看,国家的发展历程大多都是缓步前行时有后退。但我是这样幼稚的希望,别退太多,别再折腾,如果真有牺牲,愿每一个牺牲者都死得其所死得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凄凄惶惶藉没如草芥。</h3><h3> 蒲松龄自称他的《聊斋》是一本孤愤之书。而《思痛录》的孤愤还千百倍于《聊斋》。在《思痛录.增订纪念版》中,杨团违背母亲遗命,将韦君宜一首诗和杨述对韦君宜的续诗一并作为“未收入《思痛录》的痛思”列在成书始末一节出版。君宜先生原诗太长,只摘录杨述续诗在此:不管家里把我们当做外人/我们也是家里的人/就是死了也愿意——葬在家里的地/就是变成杜鹃/也住在家里的屋檐/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唯一的家/无论遭到怎样的摧残/怎样的迫害/不论被践踏的有如粪土/有如草芥/我还依恋这家/尽管被当做狗似的乱棍打出/我还是要进家门来/因为打不掉也抹煞不了的——一颗共产主义的心。这样剔透赤诚的心,这腔被践踏扔九死而尤未悔的情意,真是见者惊心闻者泣泪。</h3><h3> 国家的内涵是土地和人民。中国这片深情的土地,孕育着如此可爱的人民。护佑中华的,从来不是高难问的天,而是人民,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良好的祈愿、勤劳的奋斗、浴血的守护,这才是中华的血肉长城。而这样的人民,最值得被尊重被善待被智慧引导开创无数未知的辉煌和奇迹,值得充足的就业稳定的物价优渥的医疗教育福利,值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那只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啊,请你克制再克制。</h3><h3>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内心藩篱犹在,想得很多,言不能尽,我们要走的路,实在还很长很长。若走在大道中间,不需扬鞭自奋蹄,风雨兼程披星戴月!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