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花开时

老兵军影

<h3><ol><li style="color: rgb(1, 1, 1);"><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言&nbsp;&nbsp; </font></li></ol></h3><h3><font color="#010101">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过古稀,一切皆休。我认为,古稀之年,是人生更高境界之年,是人生随遇而安,超凡仙游之年。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除了游山川搞摄影,挥拙毫练书法,又想录回忆作诗文,不求成大雅,只乐夕阳花。从2017年起写了一些拙文,现汇编《夕阳花开时》,一部分是初学的诗(蹒跚学步集),一部分是回忆录(夕阳拾遗集),自娱自乐,“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10. 20</font></h3> <h3>退休后,拿起笔学写诗,编了个《翁忆亭》诗文集。这首小诗就是为此集代为的小序。</h3> <h3>父亲是山,</h3><h3>母亲像河,</h3><h3>我是一株小小的树苗。</h3><h3>在大山的怀抱里,</h3><h3>河水涓涓滋润,</h3><h3>树根越扎越深,</h3><h3>小树越长越挺拔。</h3><h3>任凭狂风暴雨,</h3><h3>任它天寒地冻,</h3><h3>在阳光的沐浴下,</h3><h3>根深叶茂、朝气蓬勃。</h3><h3>根对叶的守望永远,</h3><h3>叶对根的深情颂歌。</h3> <h3>1980年我母亲退休后,忙着为我们姊妹五个家庭人员织毛衣。当时一共九人,每人织一件。我用海鸥相机拍下这张照片。38年过去了,我母亲已去世七年,我一直保存此照片。今年我又为此照写诗一首《慈母吟》。</h3><h3> 2018年清明记</h3> <h3>(思念夭折的儿和在宁的女所作)</h3><h3> 2018.12.9</h3> <h3>退休后来到南京子女家生活。总结走过的路,想到如何走完余下的路,有感而作。</h3> <h3>身在南京,心思故乡,走在江边,望着飞雁,有感而发。</h3><h3> 2018.10记</h3> <h3>2018年11月4日我又要从随州到南京去。临行之前,我依依不舍,故作此诗以表心声。</h3> <h3>记于2015年12月</h3> <h3>记于2018年清明</h3> <h3>在南京的快乐时光有感,2018年8月。</h3> <h3>人老了,腿软了,行动迟钝了。不要惶恐,敢于直面,善待暮年,乐于夕阳。</h3><h3> 诗记 于2018年1月</h3><h3> 照片摄于2019年3月汉中</h3> <h3>为记念我本命年生日,2019年我编了一个影像集《岁月留香.我的人生回忆》。现把其中的几首诗录入此集。</h3><h3><br></h3><h3>五绝. 年少勤奋学(人生的春天.旭日东升)<br></h3><div>端阳下世尘,自幼担艰辛。</div><h3>刻苦勤攻学,宣言早立人。</h3><h3><br></h3><h3>五绝. 青春熔炉炼(人生的夏天.骄阳似火)<br></h3><h3>气盛远飞翔,扛枪固北疆。</h3><h3>挥毫歌战友,熔炼铸辉煌。</h3><h3><br></h3><h3>五绝. 中年埋头干(人生的秋天.艳阳逸韵)<br></h3><h3>解甲归乡土,甘为儒子牛。</h3><h3>耕耘勤政法,奉献建随州。</h3><h3><br></h3><h3>五绝. 老年随遇安(人生的冬天.夕阳温暖)<br></h3><h3>夕阳无限好,老骥奋蹄扬。</h3><h3>忙碌送关爱,清闲撒晚香。</h3><h3><br></h3><h3>七绝. 挎枪的自照像有感</h3><h3>风雪严寒紧握枪,巡戈达旦守边疆。</h3><h3>俊英塑像呈威武,赤胆忠心献国防。</h3><h3><br></h3><h3>七律.本命年有感</h3><h3>本命年时回首望,崎岖路上好风光。</h3><h3>初春苇草城东立,仲夏胡杨塞北昂。</h3><h3>红叶惊秋无逸韵,老松傲雪有清香。</h3><h3>仰天笑看茫茫路,野菊依稀淡淡黄。</h3><h3>(自我画像,人生总结)</h3><h3>七绝. 七十二岁生日留言<br></h3><h3>岁月无痕送暗香,时光静好迎残阳。</h3><h3>不求老骥披光彩,只愿家宗出栋梁。</h3><h3> 2019年端午节</h3> <h3>七十岁生日有感而发,2017年端午节。</h3> <h3>  2018年3月10日是随州籍战友入伍到军委工程兵第106团服役的50周年纪念日。大家组织了一个联谊会,在故乡随州大家欢聚一堂,畅叙友情。我心潮澎湃,欣然写了几首小诗。</h3> <h3>2018年3月10日随州籍战友聚会后,大家依依不舍,此情此景中,我写了几首小诗。</h3> <h3>1973年我到三连一排挂职锻炼,当时王洪明任排长,他调侃道,"我是军事排长,你是政治排长”,我俩携手并肩,亲如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为记录我们的友情,我写了一篇回忆录《战友情怀》和几首诗,此集收录部分。</h3> <h3>  原军委工程兵五十三师一O六团宣传股是一个战斗的集体,是一个团结温心的家,宣传股是锻炼人才的摇篮,寒霜风雨中,百花满院开。我对宣传股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我自入伍到调离106团去长沙工校前的近十年里,宣传股就是我的家。</h3> <h3>2019年3月20日106团政治处战友欢聚汉中,故地重游,有感而发,欣然提笔,写了几首小诗。</h3> <h3>观汉中油菜花节</h3><h3>春色染花黄,田园起波浪。</h3><h3>舞招油菜魂,迎客旱船漾。</h3> <h3>我调离宣传股后,摄影工作就移交给贾祥明战友。这几首诗是我和他一唱一和诗文中的一部分。</h3> <h3>闲庭信步在南京长江风光带上,景色迷人,欣然命笔。 </h3><h3> 2019.01.19</h3> <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7日游随州洛阳千年银杏谷所作</p> <h3>去洛阳见战友</h3><h3>老幼倾家站台望,见吾下马喜相迎。</h3><h3>陈家寨上谈戎事,银杏山中叙旧情。</h3><h3>谷口袍兄勤致富,林边别墅建成营。</h3><h3>真心实意挽留客,促膝谈心到启明。</h3> <p class="ql-block">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往事。2018年我开始把回忆的往事记录下来,称谓《翁忆亭》,现把部分文章篇入《夕阳拾遗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故未参加老三连邯郸聚会 献诗一首</p><p class="ql-block">不求朝暮能相见,只愿心灵久依恋。</p><p class="ql-block">来日方长总是情,有缘仍聚邯郸苑。(中华新韵)2019.6.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邯郸聚会</p><p class="ql-block">满载深情六月天,三连战友会邯郸。</p><p class="ql-block">依依凝视喜相见,壮壮情怀竟有缘。</p><p class="ql-block">雪雨风寒守疆土,枪林烽火战南关。</p><p class="ql-block">兄台惬意交谈爽,不晓何时再聚欢。(中华新韵)2019.6.3</p> <h3>1973年我回到原工兵程53师106团三连一排挂职锻炼。1968年我入伍在三连,这里的干部战士我都比较熟。一排长是我同年入伍的老乡王洪明,我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王洪明是随州市淮河镇李庄人,瘦高个,尖尖的脸,眼睛不大却有神,言语不多但说话实诚。他给人一种忠厚、谦和、踏实、干炼的感觉。他有一种亲和力,在战士中威信高。他爱抽烟,一天两包。在工地上,哪里有困难,他就会在那里。风钻手忙不过来,他抓起风钻就打,有时急了也打干眼,呛得他老干咳。一排每天的进度在全连多数排第一,但是我带队就不行了,老输给四排。四排长谭典基,草店镇人,副排长姜存富,洛阳镇人,两员虎将,都是随州老乡。谭典基身先士卒,到工地打眼、放炮、扒碴、推车同战士一样干。他是一个不认输的人,每天老与一排争第一。姜存富上了工地就闲不住,一到作业面,架起风钻就打,不一会,一米五的钻杆就进去了,有时急了也打干眼。他也老干咳,他的肺、肝都有病,却全然不顾,仍一身水一身泥的战斗在工地。还有一位是一排副排长李万重(随州草店镇人),高个子,是一把风钻好手。一到工地,他就是一个拼命三郎,拼死拼活地干,不停地干,在我眼里,他就没休息过。我分别问过他们,你们这么干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为了抢进度”。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许多战友身患多种疾病,如王洪明姜存富己有明显的病症,但是他们义无反顾。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军人对国防建设的情怀。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感召下,为了加速国防建设,他们就要战天斗地,克服艰难险阻,拼死拼活的干。<br></h3><h3> 在三连有几件事使我终身难忘。一次我们排在作业面施工,我正帮风钻手接风钻的水管,一个小碎石砸在我的安全帽上,我抬头正在那儿傻看,这时王洪明要大家赶紧撤离作业面,只留了他和安全员进行排险。就在我刚才蹲的地方,垮塌了一立方多的碎石块,真是有惊无险,要不是王洪明指挥撤的快,就要出大问题了。事后我问他,你怎么知道要塌方,他说,进了坑道就要留心观察,有的石头松动了,裂缝增大了,那就危险了。在坑道里要机灵点,不要发呆。</h3><h3>  有一次我病了发高烧,卫生员给了我两片药吃后,我不吃不喝躺了一整天,浑身酸痛,不能动。晚上王洪明从工地回来,看到我这个样子,忙让炊事班做病号饭,一会他把热腾腾的鸡蛋面条汤端到我的床前。我捧着碗,全身暖烘烘的,有一种极大的亲切感。</h3><h3>  王洪明喜欢打篮球,他没有运动服,我把一套崭新的深蓝色的弹力运动服给他穿。这是我去北京出差花28元买的,这在当时是时髦的,也算高大上,我同他谁上场谁就穿。战士们开玩笑说“两个排长穿一条裤子”。不错,我同王洪明的兄弟情谊就如同“穿一条裤子”。一年后,我离开三连时,这套运动服留给他作了纪念。我虽然同王洪明分开了,但情谊更紧了,每次回老家探亲,双方都会到对方家中去看望其父母。</h3><h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68年的兵开始复员的头两年都有安置工作的指标,有安排在油田的、北京建筑公司的,也有到西藏车队的。三连党支部把李万重作为重要骨干一留再留,等到军委通知68年兵必须全部复员的那年,却一个安置工作的指标也设有。李万重毫无怨言,背起被包回到农村老家种田了。后来杳无音信,我一直在打听,十多年前听有人说看到他在山上放牛。谭典基转业到他家乡草店镇政府工作。当他快退休时,政府给他分了一套单元楼的住房,他不要,却回到农村老家农家小院住下了。2003年我去看望了他。农家小院有三间平房坐北朝南,房前有一个稻场,再南面是一个鱼塘,房子不远的地方是他的承包山林、承包田,小日子过的还悠然。王洪明转业到桐柏县计委,我同他仍保持着联系,两家每年都相互走动。到计委的当年县组织部派他进驻落后单位金矿公司开展整顿,他去后,当年该公司扭亏为赢,三年整顿,三年赢利。组织部又派他进驻石油公司,他去后,又是连续两年评为先进单位,经济上扭亏为赢。第三年组织部要他回计委,王洪明一走,石油公司当年又亏损。公司职工联名要求他回公司主持工作,县组织部决定任王洪明为石油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h3><h3> 王洪明转业回地方不久就查出其肺上有三处阴影,我每次去看他总是催他去大医院确诊。他去过南阳、郑州的大医院确诊为肺癌。我要他听医生的去住院,可是他不愿去,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单位财经困难(当时还没有实行医疗保险,医疗费归单位按比例报销。桐柏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每年吃国家救济)。他还说,医院可以采用靶向治疗方案,定期到医院治疗,就这样一拖就是几年,直到病重了才住进县医院。 </h3><h3> 1994年王洪明病危期间,我同战友袁泽智带着家人去桐柏看望他。王洪明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脸上瘦的只剩下一双大大的凹下去的无神的眼睛直膦膦地盯着我,张着嘴想说什么,眼泪顺着眼角流了出来。我紧紧抓住他那干枯而又冰凉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没过几天,他去世了。我正在省厅开会,没能赶上他的追悼会,没有去送他人生最后一程,使得我终生不安。 </h3><h3> 王洪明去世一年后,姜存富因患肺、肝癌症去世,我参加了他的追悼会。他穿着一身军装入棺下葬。姜存富回地方安排在老家洛阳镇财政所任副所长。当年为发展经济,财政所在大山里办了一个发展经济基地,种植香菇和白果树苗。他吃住都在基地,有病也不住院,边吃药边工作,硬扛着,直到病重倒下了才住院。 </h3><h3> 王洪明、姜存富去世时都只有四十多岁,还有牺牲在国防建设中的多名战友,当年牺牲时只有二、三十岁,他们英年早逝。悲哉!为了国防建设,为了祖国安宁,为了母亲的微笑,战友们有的临危不惧、气壮山河、冲锋陷阵、流血牺牲;有的任劳任怨、积劳成疾、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的拼死拼活、埋头苦干、无怨无悔、无私奉献。这些战友就象一组组英雄雕像,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们是国家的脊梁,国人的正能量。壮哉!</h3><h3><br></h3><h3>《战友情怀》一文完稿后,心情不得平静,夜不能寐,提笔写小诗一首,以表心怀。 <br></h3><h3>思 念 战 友</h3><h3>热血国防存友谊,艰难困苦共心声。</h3><h3>兄卿聚会齐欢笑,挚友孤栖独苦清。</h3><h3>眺望青天寻倩影,满斟泪酒洒陵茔。</h3><h3>众君乘雾邀亡友,天上人间喜笑迎。</h3><h3>2018年1月3日于南京</h3> <h3>战友军旅照影集&nbsp;&nbsp;&nbsp; </h3><h3>&nbsp;&nbsp;&nbsp;&nbsp; 代序&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一张张军旅发黄的老照片,</h3><h3>是一杯杯陈酿的老酒。</h3><h3>她是那么陈香、那么陶醉。</h3><h3>她是历史的瞬间,</h3><h3>她是青春的绽放,</h3><h3>她是友谊的见证,</h3><h3>她是战友的情怀。</h3><h3>记住朝霞、忘掉夕阳;</h3><h3>青春永驻、黄昏迟到。</h3><h3>把您军旅发黄的老照片晒一晒吧,</h3><h3>晒出您美好的回忆;</h3><h3>把您军旅发黄的老照片秀一秀吧,</h3><h3>秀出您夺目的风采。<br></h3><h3>2018.1.6</h3><h3>(为了收集战友们在军队的工作生活照片,我在战友群发表了此文。编辑《战友军旅照影集》时,此文作为代序。)</h3> <h3>一份《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有感</h3><h3><br></h3><h3>五十年的今天,</h3><h3>一双充满青春活力的手,</h3><h3>接过入伍通知书,感到无比荣光。</h3><h3>这是祖国的号令,母亲的呼唤,</h3><h3>这是神圣的责任,青春的企望。</h3><h3>揣起通知书,穿上绿军装,</h3><h3>告别了亲人,</h3><h3>告别了家乡,</h3><h3>大步走进火红的军营,</h3><h3>军旅歌声在我们生命中唱响。</h3><h3>我们风华正茂,斗志昂扬,</h3><h3>我们心无瑕念,稚气幻想。</h3><h3>军队节奏紧张的生活,</h3><h3>磨砺我们如铁似钢,</h3><h3>一腔热血随时为祖国而流淌。</h3><h3><br></h3><h3>为了母亲的微笑,<br></h3><h3>为了祖国的安宁,</h3><h3>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南征北战,勇当先锋。</h3><h3>我们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临危不惧,流血牺牲。&nbsp; </h3><h3>我们流血流汗,筑牢边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拼死拼活,誓为国强,</h3><h3>我们用汗水和血肉</h3><h3> 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h3><h3>在那冰天雪地的北国,<br></h3><h3>在那战火纷飞的南疆,</h3><h3>在那荒凉的丛山峻岭,</h3><h3>在那祖国的天涯海角,</h3><h3>到处都有我们战斗的身影,</h3><h3>到处是光荣而自豪的工程兵。</h3><h3><br></h3><h3>五十年后的今天,岁月将双鬓染霜,</h3><h3>我们都老了,早已脱下军装。</h3><h3>那份入伍通知书已泛黄,</h3><h3>却仍然紧紧攥在</h3><h3>一双皱巴巴的手上。</h3><h3>我们梦萦手握钢枪,</h3><h3>在坑道旁站岗。</h3><h3>忆起那战斗的口号,</h3><h3>还在耳边激荡,</h3><h3>当年的军歌,</h3><h3>仍在脑际回响。</h3><h3>忆起牺牲的战友,长眠于他乡……</h3><h3><br></h3><h3>这不仅是一份入伍通知书,</h3><h3>现在是丰硕的成绩单一张。</h3><h3>她饱含着亲人思念的眼泪,</h3><h3>她浸透着艰辛的汗水和热血一腔,</h3><h3>她经历着生死考验、战斗洗礼,</h3><h3>她满载着一枚枚沉甸甸的军功章。</h3><h3>这成绩单上闪耀着</h3><h3>军旅生涯丰硕的光芒。</h3><h3>我们收获了</h3><h3> 亲人浓浓的爱,</h3><h3>我们收获了</h3><h3> 战友深深的情,</h3><h3>我们收获了</h3><h3> 艰难磨砺后的茁壮,</h3><h3>我们收获了</h3><h3> 党和人民的最高奖赏。</h3><h3>人生中有了军旅生涯,</h3><h3>是一辈子无限的荣耀,不灭的闪亮。</h3><h3><br></h3><h3>这不仅是一份入伍通知书,</h3><h3>还是一本人生教科书。</h3><h3>她让后来人明白坚定自信,</h3><h3>听党指挥,&nbsp;牢记使命,&nbsp;&nbsp; </h3><h3> 是我们坚定的信念;</h3><h3>精忠报国,保卫国防,&nbsp;&nbsp;&nbsp;&nbsp;</h3><h3> 是我们神圣的责任;</h3><h3>不屈不挠,坚韧不拔,&nbsp;&nbsp;&nbsp;&nbsp; </h3><h3> 是我们顽强的意志;</h3><h3>吃苦耐劳,艰苦奋斗,&nbsp;&nbsp;&nbsp;&nbsp; </h3><h3> 是我们传统的作风;</h3><h3>无私奉献,无悔青春,&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是我们永恒的精神。</h3><h3><br></h3><h3>这不仅是入伍通知书,</h3><h3>更是一把革命接力棒。</h3><h3>当今世界,尚不太平,</h3><h3>豺狼偷窥我疆壤,</h3><h3>老骥伏枥,志在国防,</h3><h3>老兵情怀,初心不忘。</h3><h3>当听到冲锋号响起,</h3><h3>唤起后来人,</h3><h3>迎着新时代再起航,</h3><h3>打起背包,跨进绿色军旅的队列,</h3><h3>为人民放哨,为祖国守疆。2018.3.10</h3> <h3>  1954年夏天,随县(现在的随州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当年我家住随县城关镇三街东关,就是现在解放路商场的位置。两间口面房座南朝北,院子里有几间横屋,分别由祖父和几个叔父居住,院子后门外有一个小堰塘叫王子坑。连续下了几天的暴雨,打雷扯闪(电掣雷呜),倾盆大雨带着水雾,对面二、三米就见不到人。小娃子不懂事,想到院子里玩水,大人吼道,你们朝(往)哪里参(跑),正在过桩尾巴龙老爷,不怕就让桩尾巴龙把你们带走,吓的我们躲在家里不敢动。雨下了七、八天,王子坑的水已满了,大人说,要涨大水了。只见大人们正把日常用品朝门面房的小阁楼里放,在大人们慌乱的背影里,我却没见我父亲。母亲告诉我,父亲坐船去汉口进货(当时随县有水码头,船可直接到汉口),被洪水档住了,还不知怎么样呢?我一听就吓哭了,饭不吃觉不睡,一直哭喊着要爸爸,不知何时哭着睡着了,醒了我又哭着要爸爸。几天后,父亲回来了,他告诉我,汉口也发洪水了,他们的货船被洪水冲翻了,他抓了一块船板才漂到岸边的,险些回不来了。我看着父亲直笑,当时还小,还不知道后怕。 </h3><h3> 雨虽然小了,停停下下,但山洪下来了,河水还在上涨。当时城关镇周围有内外城墙,外城墙有东、西、南、北四个门,门的两侧在城墙上砌有竖着的槽子,大人们正把门板一块块卡在槽中,形成档板,尔后在档板内外堆起沙袋,防止洪水入侵。在当时的物力技术条件下,何以档得住洪水的肆虐。洪水向猛虎一样,顺着涢水河、厥水河裹着泥沙咆哮着滾滚汇合在两河口。很快整个草店子街被淹,接着顺德门(外城墙的城门)告急,洪水已到头道桥。水西门告急,北门告急,洪水从现在的东关小学门口冲到城内来了。王子坑的水已漫灌到我们家的后院,就这样凶猛的洪水把城关镇团团围困了。人们携儿带女朝城里头(内城)跑,有的投亲靠友,有的是政府安排在学校、天主教堂等地。我的外祖父家住南关二道桥,房屋被洪水冲垮了,他们都来到我家住。这是我儿时记忆深刻的一次大洪水。 </h3><h3>1954年的冬天,随县下着鹅毛团的大雪,整个城关镇被寒风大雪裹胁着,到处是白茫茫一片,分不见道路和田地,看不见河流和山坡。河面全部上凌结冰,凌冰厚厚的,我们小伙伴都在王子坑里溜冰,就是把小椅子翻过来,一个娃子坐在上边,另一个在后面推,在冰上滑动。母亲洗衣服,就要拿劈柴用的斧头在冰面上猛砸,砸出一个冰窟窿,才能洗成。屋面上履盖着足足有一柞多厚的雪,屋簷沟儿的冰凌勾有一两尺长。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上学积极,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下雪也照常早到。一天早上,我妈帮我穿上棉袍,外面套上长布衫,手上提着妈妈给我准备好的烘炉,出后院门到学校去。刚出后门,一阵寒风卷着雪狂吹过来,我忙用棉袍子档着烘炉,可烘炉里的枯炭火被寒风卷出来,把我的棉袍烧着了。我吓哭了,赶快往回跑。母亲很快把火弄灭了,但我的新棉袍烧了一个大洞。几十年过去了,随州市还一直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雪。2018.1.28</h3> <h3>  1956年秋冬季,城关镇第三街办事处根据上级要求,每户要出一个义务工参加望城岗的水利工程建没。当时我母亲正坐月子,照顾我三弟,父亲在外打工,孩子们都小,向街道领导提出,要求能不能不出工。街道领导答复说,不行,每家必须出一个工,最终商议同意我去。我当时排行老大,只九岁多,过头还没挑子高,但没办法,只好去吧。三街出义务工的人分了若干组,我们这个组是姓鲍的老太太带队,她头发全白了,小脚,有六、七十岁,我叫他老家家(戛音 .老外婆的意思),她非常照顾我。秋冬季已经较冷了,出门的那天我妈帮我把挑子的绳子再缩短了点,因我过头矮,挑的篮子老在地上擦。我挑上挑子,里面放有被子、大米、咸菜,就随队伍出发了,步行十五、六里地到了工地,离浙河镇只一河之隔。这个水利工程就是在府河岸边建一个挡水坝。</h3><h3> 出门打工第一件事是吃住。吃的是各自带的米,交给集体做,菜是自家带的炒咸菜臭豆腐等。住在当地农民家里,睡的是地铺,就是在地上铺稻草,把被子一折两半,一半垫着,一半盖着。每月可回家一次换洗衣服和带粮食来。</h3><h3> 第一次出门在外吃住,还要同大人一样干活,我胆子小,不敢多说话,只是埋头干活。工地上就我是个小孩子,老家家总让我少挑点土,让我走慢点。但我想,我既然是代表我母亲来的,我就要同大人一样干,虽然我每次挑的少点,但我跑快点,大人挑两趟,我挑三趟。工地上的人都说,这是哪家的娃子,这么能干。三天后,我的肩、背、腿都疼起来了,尤其是晚上睡下来疼得更厉害,浑身难受,早上起不来,象是被捆着似的。我默默的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不要给妈妈丢脸。就这么一干就是三个月,中途就回家过两次。</h3><h3> 到了三九天,天下着鹅毛大雪,工程指挥部通知工程停工,人们纷纷收拾工具,慌慌张张挑着挑子回家。我一个小孩子没有大人利索,等我收拾完挑着挑子上路一看,大地白茫茫一片,雪还在下,大人都走了,脚印被刚下的雪盖住了。我往哪里走?我怎么回家?心里毛急火燎的,慌了!这时我看见远处有一个大人挑着挑子正赶路。于是,我就急忙朝他走的方向赶去,深一脚浅一脚,沿着田埂在雪地里艰难地前行,紧赶慢赶,生怕离那个大人太远,不然我就无法找到回家的公路了。这个大人看到我在追他,他也放慢了脚步,让我跟上他。走到跟前我认出来了,他是和我六妈在一个自行车行工作的师傅,他也认识我,他要我走慢点,小心摔倒。到了公路,他给我打了个招呼就匆匆往前赶了。我倒松了一口气,步子明显慢下来了, 心想,只要坚持沿着公路朝前走,就能到家。</h3><h3> 这时雪越下越大,风雪交加,寒风裹着雪打在脸上就象刀刺一样疼痛。双手抓在扁担上已冻僵硬,戴的口罩掉下兜住了下巴,下的雪都兜在里面,下巴已冻麻木,也不觉得疼了。公路上、田野里满天大雪风舞,在这茫茫雪海中只有我一人正在匆匆往家赶。十五、六里的路程走到快中午了,我终于回到家了。我妈妈拉开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她接过我肩上的挑子,这时,我"哇"的一声嚎啕大哭起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独立在外吃住做工,多么艰难,他挺过来了,他怎么不哭。&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见到自己的母亲,他怎么不哭。&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从冰天雪地里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他怎么不哭</h3><h3>&nbsp;&nbsp;&nbsp;&nbsp;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替妈妈完成了任务,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十岁的男儿替母出义工,他骄傲,他怎么不哭。</h3><h3> 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那是我的童年,他哭,我怎么不哭。&nbsp;2018.1.18</h3> <h3> 自我记事时,我就知道我的家境比较贫困。父亲在镇公所当会计,每月有二十多元的工资,后来增加了也只有三十多元,母亲在缝纫联社做工(随州服装厂前身),做一件上衣三角钱,做一件褲子二角钱,晚上时常加班到深夜,有时我们半夜醒来,母亲还没回家,就这样每天的工钱还不到一元钱。我姊妹五个,父母每月都愁一家七口人的吃穿。到我上学时,就更愁学费了。每学期报名时,母亲总是东借西凑把学费按时交了。到我十一岁时,家里已有三个孩子上学了,虽然每人学费只有三元钱,但要一次性交清学费确实有困难。暑假时父亲让我到镇办的印刷厂打工,每天糊信封,钉作业本等活,糊十个信封一厘钱,钉十个作业本二厘钱,多劳多得。由于我十岁就独立外出过义工,这次打工也不胆怯了,没几天就同师傅们都熟了,他们都願意教我,开始每天只能赚一、二角钱,后来每天可赚三、四角钱。二十天后,印刷厂解雇临工,给我结算了五元二角钱,我把钱交给父亲时的那种喜形于色的喜悦感、自豪感难于言表,因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打工能为家里赚钱解困了,白已可以赚学费了。</h3><h3>&nbsp;&nbsp;&nbsp;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寒暑假我几乎没有闲过,大部分时间是勤工俭学挣学费。我在火車站当过搬运工,从火车皮里卸货下来;我做土砖卖,捡碎砖头卖;在砖瓦厂挖过土方;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只要下力气能赚钱的活,我都想干。做土砖要先找一块平一点的地,挖一个坑,灌水把挖的泥土湿透,闷一晚上。第二天赤着双腿在坑里和泥,尔后就把和好的泥放到一个木板做的模子中,然后把模子拿起,一块土砖就成型了。等土砖半干时,要把它立起来,四边用刀子削整齐,晒干就能卖了。做土砖是个力气活,我都是给我幺爹打下手(他比我大六岁,也搞勤工俭学)。一般穷人家建房时墙体接地的部分用青砖(烧的砖)砌,一米以上的墙就用土砖,这样成本低。当时,人们建房子打房基的材料不是钢筋水泥,是用十到五厘米直径不规则的碎石块加上白石灰、细沙混合均匀,倒入基坑,用夯夯实,就算房基打好了。单位建房要收购碎砖石,我挑着篮子到处捡碎砖头、旧砖块,然后用斧头一块一块敲成小碎石,堆成梯型,让买家来估堆,当时一立方石可以卖一至二元不等。 </h3><h3> 我在砖瓦厂打工的两件事印象深刻。 随县轮窑砖瓦厂烧砖瓦用的细粉煤要靠人工粉碎。1960年冬天,13岁的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在轮窑边找了块空地,一手拿着铁锤一手拿个橡皮圈,把煤块放在圈内用锤子砸,砸成粉煤。圈子下面是块大石头,一锤子砸下去,震得手一阵阵疼。这个活也是有技术的,砸重了,把煤块砸飞了,砸轻了,煤块砸不碎,要巧用力。冬天北风呼呼,手冻裂了口子,有时血从口子里流出来,生疼生疼的。我穿个旧棉袄,背着北风,坐在小凳上砸啊砸啊,一天也能赚几角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另一件事是在高中一年级暑假里,我和同学许明、吴光明在砖瓦厂挖土方。当时砖瓦厂取土没有机械,靠人工挑土到制砖房,我们三人也同大人一样干起这个活。挖土方也是有技巧的,厂方先指个地方让我们挖,每挖一层要预留阶梯。挖成坑后,要从坑底顺着阶梯把土挑到地面上来,如果阶梯预留不好,挑挑子就非常吃力。同时挖的这个坑要是正规的长方体,不然厂方量土方时,找最短的一边量,我们就要吃亏,这也使我们把学的立体几何运用到了实践中。每天我早早起床,吃完母亲炒的一大碗油盐饭后,我就挑着篮子,沿着南关的城墙,迎着刚从地面上露出半个脸的太阳走到了工地开始干活。挖到二米多深的时候,把土从底部挑上去就比较吃力了,同时还要注意安全,不小心会摔下去的。干了二十多天,我们每人得了十几元钱,虽然累的浑身难受,但是非常有成就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初中三年级暑假里,我在万店镇食品所建房工地帮小工。这段经历使我终身难忘,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经受了人生磨砺,感受到世态炎凉。&nbsp;&nbsp;&nbsp;&nbsp; </h3><h3> 有一天,我四爹告诉我,万店镇食品所要建几间平房,他已介绍让我去做小工。我一听高兴坏了,忙问什么时候去,他说,过两天就去,等工头万师傅回话。几天后万师傅才回话,同意我去。后来我才知道,开始万师傅是不同意的,但是甲方坚持推荐,他只好勉强同意,因为他还自带两个小工,多一人就多开销一份工钱。到工地后,认识了万师傅,他有四、五十岁,瘦瘦的中等个,尖下巴,小眼睛,黑皮肤。他的两个小工,一个姓卓,另一个姓张,都是二十来岁的大人,我才16岁。甲方已和万师傅谈妥,三个小工的工钱必须一样,我每天可得到一元二角钱的工钱,心里当然非常满意。我们自己搭铺睡在工地,吃饭在万店食品所搭伙。  </h3><h3> 头天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万师傅就把我们叫起,分工开始挖基脚,除了三顿饭可以休息一下外,其他时间都在干活,晚上天黑了才让我们收工。几天下来,我们三人都累趴下了。我问他俩,你师傅怎么抓这么紧,小卓师傅说,抓的紧,工期就缩短,我们的工钱就少付,他就可以多得。这时我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吗。基脚很快就挖好了,接着就是建基脚,砌墙体。每天挑水和泥灰、运砖递砖,把和好的泥灰装到小桶里提到搭的脚手架上,让万师傅砌墙用。和泥灰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白石灰、沙、水的比例要适当,白石灰少了不粘,甲方检测不合格要返工,水多了,砌在墙上都流了,和灰时一定要掌握好比例,小卓师傅教了我几次才学会。每天早起晚睡,实在太累了,有时中午坐下来休息一会,万师傅就连吼带叫,“快干活,不干走人"。干一天活,晚上睡觉胳膊腿都疼得没劲上床,只好爬着上床。我怕万师傅辞退我,只好咬着牙坚持干。 </h3><h3>  一天,小张师傅拉着满满一车砖走在田梗上,不小心车翻了,他被压在车把下面。我忙丢下手中的泥灰桶,把他扶起来。问他,怎么样,没事吧,他说,没事。这时,万师傅根本不管这事,只是高喊,没砖了,怎么还不上砖,我急忙跑上前去往脚手架上递砖。到了晚上,我们都睡了,小张师傅突然抽筋,嘴吐白沫,翻着白眼。我们睡的是通铺,我就睡他旁边,吓坏了,我忙喊万师傅,让他来看看小张师傅怎么啦。万师傅淡淡地说,没事,他是癫痫病发了,过一会就好了。过了好一阵子,他才慢慢舒了一口气,我急忙端了一碗水给他喝。我问他,好了吗,他说,好了,没事了,他说,可能与白天翻车被打有关。 </h3><h3> 夏天晚上工地的蚊子特别多,有蚊帐也敌不过蚊子的凶猛,它能隔着蚊帐把你的腿上胳膊上咬几个大包。天热口渴,蚊又咬,睡不着觉,我去舀水缸里挑来的井水喝。手刚伸进水缸,一群蚊子"轰"的一声飞出来了,太渴了,我咕噜咕噜喝了一大碗,没想到天不亮就开始拉肚子。天刚亮,万师傅又催我们起床出工,我硬撑着身子起来干了两个小时的活,实在没力气了,我只好去躺着。万师傅跟我说,你今天不要上工了,不计工钱。我去卫生院拿了点药吃了才好点,第二天我只好边出工边吃药。过了几天,我大伯到万店镇为生产队卖香瓜(我的老家西王家塆离万店镇只有七、八里地,平时都是赶万店的集),顺便来看看我,还特意给我带来两个香瓜。他看着我说,你又黑又瘦,怎么搞的,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强忍着没流出来。&nbsp;&nbsp;&nbsp;&nbsp;&nbsp;</h3><h3>&nbsp;&nbsp;&nbsp; 时间过的真快,一个月过去了,五间屋的墙全部砌好了,屋架也上好了,下一步就是内装修和给房顶安瓦了,有些活也轻松点了。可是万师傅为省钱,说事少人多,要我结帐走人。我也非常硬气地说,把帐结清,我走。上午结完帐后,我同两个小工师傅话别,虽说时间不长,却建立了同甘共苦的感情。尔后我挑起担子,一头放被子另一头放了两块砖,顺着公路朝随县方向走去。万店离随县四十里地,全是沙子路面,走了不到五里地,我的鞋底磨穿了,沙子老往鞋子里跑,硌得脚疼无法行走。于是我干脆把鞋脱掉,赤着双脚在沙子路上走。我边走边算帐,一个多月吃喝外还赚了二十多元钱,这是自我打工以来赚钱最多的一次。不光我的学费解决了,我们姊妹五人的学费都有着落了,心里美滋滋的,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四十里的沙子路走到中午就到家了。打工也是一个大课堂,社会知识、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科技知识都有,我确实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这是知识的积累,成长的沉淀。2018.1.8</h3> <h3>  我的老家在随州市淅河镇魏岗西王家塆,这是我父亲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听我祖父讲,他的祖辈是从南京西迁到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的。这个塆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大部分姓王,塆子东头有座王家祠堂。解放前夕,我祖父带着我父亲几个未成家的孩子到了县城经商,大伯已成家,留在老家务农。到老家去就是到我大伯家。老家是我的一片乐土,是我少年的乐园,有我美好的记忆。&nbsp;&nbsp;  <br></h3><h3> 我喜欢老家的夏天。每年暑假除了勤工俭学外,我总要用几天时间回老家玩。平时我都是从随州顺公路步行到塔儿塆,再走小路,过一条小河就到了老家,这一路有三、四十里地。 老家的夏天,树上的桃子、杏子熟了,地里的西瓜、南瓜熟了,满山遍野瓜果飘香;新麦磨出的新面蒸的馒头 喷喷面香;稻田里的秧苗随风摆动,散发阵阵青香。傍晚夕阳西下,农家屋顶缕缕炊烟 ,在夕阳的印衬下,青山绿水,烟雾缭绕,鸡鸣狗吠,小孩子牵着牛回家,简直就是一幅淡淡的水彩画。&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nbsp;&nbsp; 暑假我去老家找几个儿时玩伴,白天在河里玩水,我只会狗爬式的游泳。戏水后,我赤着身,躺在河边柳树阴下,听着伏蝉的叫声,爽极了。有时我捉一只蝉,用线捆着它的腿,拿在手里玩半天。有时几个玩伴上树掏鸟窝,把小鸟捉在手上玩。大妈看见后说,快放生,鸟的妈妈要着急的,放生了你就聪明,学习成绩就好。我大妈不许我去河里玩,我说我没去,她在我胳膊上用指甲一划,显出一道白痕,她说你敢骗我,再下河我就要你回随县去。我的一个玩伴叫彪子的告诉我,游泳后出一身汗,你大妈就查不出来了,后来试了一下,这办法真灵&nbsp; 。</h3><h3> 晚上我们就到生产队的瓜地里玩。生产队的瓜园在河边的一大片沙滩地里,种了不少西瓜、香瓜、烧瓜等。瓜地中间搭了一个高高的架子,上面放两块门板,这就是我们晚上睡觉的床,我们仰望天空,星星繁点,个个眨巴眨巴着眼。我们数最亮的星星,数啊数,就是数不清。家族的一个老伯负责看瓜,他指着天上的银河,告诉哪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还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又指着北斗七星,教我们辩认方向。有时一个个流星划破夜空,划出道道光亮,非常美丽。讲渴了,他就去摘一个西瓜给大家吃。&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到深夜,老伯让我们先睡,他要去巡逻一下,看看有没有偷瓜的,我们那里睡得着,要和他一起去。这时月亮光洒在田野上就象一层簿薄的霜,大地一片宁静,只有田间小虫的叽叽声和青蛙的呱呱声。我们走着走着,一个黄毛糊糊的,细长身子拖着长尾巴的动物从我们身边溜走,我吓了一大跳。他们告诉我,这是黄鼠狼,爱吃老鼠。又走不多远我见到一个刺猬,听到人的声音,它蜷缩一团,老伯告诉我,它昼伏夜出,也爱吃老鼠。&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我大妈厨房的美味。我一到大伯家,大妈赶紧把挂在墙上的腊肉切成一片片的小块,放进一个小釉沙罐里,加上水,放进灶堂里,点燃柴草。灶堂里煮着肉,锅里开始给我摊油巴巴。她把面粉调成稀糊状,然后加点盐和葱花,锅里放上油,把面稀糊薄薄地摊在锅里,不一会一张薄饼就熟了。我特别馋这个摊巴巴,往往是第二个还没摊熟,第一个已被我吃光了。等到吃饭时,灶堂里煮的腊肉也熟了,用筷子夾一块颤悠悠的富有弹性,金黄黄的半透明状,放进嘴里,咬一口,热烘烘的油就从嘴里溢出来了,慢慢咀嚼,腊肉的特殊香味在嘴里回味不尽,嚼半天才願咽下去,吃的那个香就别提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入夏时季农村割麦插秧两头忙,学校要放农忙假,这时我也喜欢去老家。那时农村生产是大集体,每人出工记工分,按工分酬劳。我不要记工分,只是跟大家学做农活。我大伯群众威信高,十几年一直任生产队长,我不要工分也是给他争光。割麦插秧大家在地里一块干,唱笑打闹可热闹呢。一开始我不会插秧,姐姐教我用三个指头摄着一小撮秧苗,插入泥水中,然后张开手指头,一蔸秧就插好了。村里几个老嫂子每人一行栽七、八蔸秧,我只载四、五蔸,他们插的快,一会功夫还是把我丢在前面。于是他们就高喊,关笼子啦,把那个白免子关起来啦〈我皮肤白,又穿着白背心,她们叫我白兔子),这时我姐姐忙过来帮我插,很快就赶上大家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font color="#010101"> 割麦子时,开始老落在后面,别人割到田头了,我还在田中间。后来几个老嫂子教了我一些技巧,我才慢慢地能跟上他们了。秋收季节逢上星期天,我也回老家帮生产队挖红薯,收花生,边干活还可边吃点,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和花生味道可不般啦。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不同于在外打工,劳动是轻松的快乐的,没有压力。老家的快乐让我的心灵的雾霾得到洗涤,让我的心灵回归到少年的纯真。2018.1.30</font></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老家割草喂猪,种莱浇地,什么活都想干。大伯家喂猪是用我们挖的野莱,还有红薯藤子、南瓜藤子、以及米糠和人吃剩的残渣,放在锅里煮熟就可以拿去喂猪了,那时也没有那些五花八门的添加剂。大伯菜园里的菜长的旺,个个水灵灵的。菜地的萝卜要是能施肥浇水治虫精心培植,到秋收时一个萝卜(青桩头)可长到一、二斤重。菜地里虫子多,要是把萝卜的叶子心咬了,这个萝卜苗就死了。我大伯治虫不打农药,他把桂皮磨成粉,放一丁点在菜心上,虫子就不咬了。我时常去菜园抓虫子,小孩子眼神好,不一会功夫我可以抓不少虫子。大妈常夸我,说我手脚麻利,干活勤快。她怕我累着了老让我息一会,我告诉他,这比在外打工要轻快多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nbsp;&nbsp; 在老家农村,我不仅学会一些农活,还 知道一些农时,同时也懂得了一些社会知识。一次大妈为我煮了一碗面条,还特意煮了两个荷包蛋,锅里剩下的面条给我大伯吃。我端着碗呼啦啦地很快连鸡蛋带面条全干完了。这时我大伯盯着我说了一句,“洋条",我忽然想起,大伯碗里没鸡蛋,大妈把两个鸡蛋都给我了。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月里,鸡蛋就是奢侈品,平常都是拿到集市上换钱以贴补家用,那里舍得自己吃。我为什么不分一个鸡蛋给大伯呢,怎么这么不懂事,当时真的感到羞涩,真的感到无地自容。打这以后,吃饭时总是让长辈先动筷子,有好吃的总是让长辈先偿,够不着的菜不站起来夾,大人端到自己跟前再吃。有了这次教育后,我学会了敬老谦让。我大伯夸我说,这娃子比以前懂事多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还有一些经历使我吃一堑长一智,学到了一些社会知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一次我同我堂姐挑了一担老南瓜到塔儿塆供销社收购站去卖。卖南瓜的人多要排队,我姐姐就让同村的一个表叔代看我们的南瓜,我俩就到邮政所邮递一封信去了,等我们回到收购站,表叔已帮我们把南瓜卖掉了。回家后,大妈接过钱一数说,钱不够数,问什么情况,我一五一十告诉了前后经过。大妈说,你们怎么那么马大哈啊,你知道人家卖了多少钱,连自己的摊就看管不住。&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冬天在老家我睡觉一般在王家祠堂里,这里是生产队的粮庫,我们还有看护粮库的任务。晚上把自家的被子带去,第二天早上拿回家。我早晨起来把被子一卷抱着就回去,刚出粮库门就被大伯叫停了,他让我把被子折成条状顶在头上回家。我问为什么,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没有夾带粮食回去。说实话,开始我还真没想那么多。&nbsp;&nbsp;&nbsp;</h3><h3> &nbsp; 教室的知识只是一洼洼浅水,社会才是知识的海洋,而且更浩翰、更丰富、更有用。2018.1.30</h3> <h3>1960年我们国家灾受了自然灾害,人们用野菜、树叶充饥。我家每天只吃两顿饭,有时全是野菜加米糠,有时野菜加一小点大米煮的非常稀的粥,生活过的非常艰苦。这年春荒,人们更难熬,有时真的揭不开锅了,祖母让幺爹带着我去老家弄点吃的。当时农村也同样困难,大伯把去年舍不得吃,储存的一点胡萝卜拿出来,给幺爹挑了一挑子,可能有四十来斤。当时么爹念高中,同祖父母一起生活,这是大伯给祖父母的养命口粮。给我装了一布袋,可能有十来斤,让我背回去。吃了中午饭,我俩一个挑着担子,一个背着布袋往回走。<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初春时分,天还有几份寒意,可是没走几里路就出汗了。开始背着还不重,不一会就觉得越来越重,一会把袋子放在左肩,一会又挪到右肩,两肩酸痛酸痛,两条腿也沉了,步子也慢了。那年我才十二、三岁,背那么重的一袋胡萝卜,确实有点坚持不住了。我再看看幺爹,他比我大六岁,他脸上流的汗水干成了一条条白痕,他一声不吭,咬着牙往前走。我本来想说,我们息会吧,现在也不敢说了。走了有十五、六里地,到了烟墩包,已有一半路程了,幺爹说,息息吧。平时这个地方有个小凉棚,为过路人准备点茶水,喝凉水免费,喝茶水收一分钱,现在闹饥荒,只剩下个空凉棚。出汗口渴,肚子也饿了,我看着那胡萝卜,真想吃一个,甜甜的,脆脆的,凉凉的一定好吃。可是这是祖父母的也是我家七口人养命糊口的,家里人眼巴巴地在等着我们回去呢!我俩默默的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就又急急忙忙上路往家里赶。2018.1.30</h3> <p class="ql-block">  善待暮年 乐于夕阳</p><p class="ql-block"> 每天从朝阳、晚霞到黑夜,人类从幼年、青年到老年,这是自然规律。青春年华时,战天斗地,其乐无穷。人到老年,如何过好当下?古稀耄耋,健康悠哉,其乐无穷。善待自己,善待暮年,乐于夕阳,乐于当下。</p><p class="ql-block"> 如何过好当下,我的体会: 老年生活的最高境界是随遇而安,随缘自然。随遇而安是洗尽铅华的朴素,是历经劫难的淡然,是喧嚣过后的沉寂。历经世事沧桑,看淡风云变幻,宠辱不惊,处变不乱,在生命浮沉间始终拥有一颗安定的心。步入暮年做到随遇而安,随缘而友,随性而活,随心而动,宽容心境,不怨天尤人,适应环境,发掘乐趣,活得轻松快乐。</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的最大乐趣是做自己乐于做的事。有的乐于三代同堂,子孙膝下,其乐融融;有的乐于歌舞,翩翩起舞,引喉高歌;有的乐于书画,挥毫潇洒,胸怀宽广;有的乐于旅游,天涯海角,悠闲自在;有的乐于垂钓,湖光山色,心旷神怡;有的乐于太极,行运流水,强身健体;有的乐于做义工,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要随心所欲,顺其自然,乐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的最美镜头是夕阳之下,老伴携手,漫步行走,悠闲自足,豁达释然,优雅地老去。 </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最愁的事情是痛苦的离开人世。垂老暮年,疾病缠身,卧床不起,不得自理。病人极度痛苦,后人疲顿不堪,拖累了子女,还背不孝之名,我心不忍。 </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最不情願的事情,一是为维系一口气不断而过度治疗,这是在延长病人在死亡线上的挣扎期。二是死后的大操大办,劳命伤财,毫无意义,厚养薄葬才是正道。 </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的最响口号是慢慢地活着,快快地死去。大江东去,金乌西坠。夕阳无限好,莫怕近黄昏。慢慢地活着,要健康能自理,要淡雅喜清欢,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享受得静悠。快快地死去,就是减少痛苦。黑暗并不可怕,极乐世界还是个乐。 </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暮年是美好生活的开始,是一种从容、恬阔、悠哉游哉的状态。 2018.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题</p><p class="ql-block">岁月暗香留后辈,光阴静好送仙归。</p><p class="ql-block">只求家兴门生旺,国强民安映紫辉。 </p><p class="ql-block">《悠闲之乐》</p><p class="ql-block">建业城边闲步转,秦淮河上荡撑船。</p><p class="ql-block">熙熙远客孔夫庙,郁郁空山温玉泉。</p><p class="ql-block">海角天涯寻月影,青山绿水望炊烟。</p><p class="ql-block">陪妻飒飒游山水,寡欲清清赛谪仙。</p><p class="ql-block">2018.12.6于南京</p> <h3><font color="#ed2308"><b style=""> 后记</b></font></h3><h3> 人老了,总想着给后人留点什么。留金钱?如果是有作为的后人,他们勤奋努力,创造财富,用不上你留的那一点点,而且还孝敬你,鼓励你去潇洒消费,你留金钱有何用!如果是无作为的后人,你留的再多,他们还嫌少,坐吃山空;更有甚者,不敬不孝,虎狼不如,你留的那一点点金钱又有何用!传承中华文化,留住好的家教家风,用正能量教育后人,这才是正道,这是对后人的成长负责,这也是我编辑此集的初衷。要教育后人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勤奋好学,刻苦坚定,心怀国家,感恩父母,为国效力,对家负责。</h3><h3> 2019.10.2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