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明志显风骨 飞霞寄幽情</b></h1><h3> </h3><h3>——女作家张明霞新作《风骨幽情》研讨会掠影</h3><h1> 10月19日上午,惠风和畅,丹桂飘香。由秦都区作家协会和秦都区文化馆联合主办、《渭水》杂志社协办的咸阳作家张明霞女士最新文集《风骨幽情》研讨会在秦都区文化馆会议室成功举行。</h1> <h1> 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有咸阳市原作家协会主席杨焕亭、咸阳市原楹联家协会主席杨波海、咸阳市老年协会副会长雷国胜、咸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董信义、咸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冯西海、《咸阳日报》总编辑高彦民、《职工文艺》原主编赵尧、《咸阳诗刊》副主编刘月文、《检察文学》杂志社总编赵新贵、《秦地》杂志副主编王晓林、咸阳市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王群策、咸阳市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主任郑强、咸阳电视台原总编室主任王保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李振远、咸阳朗读学会副主席和胜利、秦都区楹联家协会主席张涛、秦都文化馆摄影家张宏、秦都区作家协会部分会员、西咸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以及媒体记者四十余人,会议由秦都区作家协会主席辛建斌主持。</h1><h3></h3> <h1> 首先,由诗人刘月文为大家介绍了作者张明霞女士的创作经历,并由诗人王晓林代表秦都区文化馆为作者张明霞女士献上了一束美丽的鲜花。</h1><h3></h3><h1> 《风骨幽情》是作者张明霞女士退休之后利用八年时间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力作。其中以报告文学、散文、传体、评论、游记、诗歌为载体,分为《泪眼放歌》《幽情别绪》《独思故行》《冰心逐浪》《闲云野鹤》《诗意神志》6个专辑,这6个专辑彼此独立却又骨肉相连。</h1><h1> 作者以女性温婉细腻且柔中带刚的笔法,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场场动人的画面、一条条深刻的哲思捧在了读者的面前,弥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受至深,心潮澎湃。</h1> <h1> 研讨会上,大家对《风骨幽情》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并对张明霞女士在退休之后笔耕不辍又创佳作的执着奋斗精神表示出了由衷的钦佩。</h1><h3></h3><h1> 杨焕亭先生发言说,从《风骨幽情》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三个优点:一是对文学有一种庄严的敬重感;二是对信仰有一种无畏的坚持;三是对生命有一种无端的豁达。</h1> <h1> 杨波海先生就《风骨幽情》的整体风格给予了三点确切的定论:一是文工词雅;二是情真意切;三是立意正气。并就其中一篇题为《同榻抵足的日子》的文章,给大家具体分析了此篇为何如此感人且让人潸然泪下的细节缘由。</h1><h3></h3> <h1> </h1><h3></h3> <h1> 之后,与会人员畅所欲言,不仅畅谈了当下优秀散文的创作及其走向的问题,还探讨了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之间的区别与互补的关系,整场会议气氛热烈,生机盎然。 </h1><h3></h3> <h1><b>与会人员发言掠影 :</b></h1><h3><b><br></b></h3><h1><b>董信义(咸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b></h1><h1> 写文章,不仅要观察生活,更要洞察灵魂,传递一种力量。营造自己内心,用心耕耘文字,对文字要有一种敬畏感,简约中有奇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h1><h3></h3> <h1><b>冯西海(咸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b></h1><h1> 文学的本质其实就是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热泪满面。作者所写的事情来源于生活,内容厚重,善于写大题材,很有气势。</h1> <h3><br></h3><h1><b>高彦民(《咸阳日报》总编辑)</b></h1><h1> 作者对文字的痴情与执着精神可贵。作品立意高雅,接地气、有正气,矗立着信仰的丰碑,体现了厚重的家国情怀,一种刻在骨髓里的责任担当!</h1> <h1><b>王群策(咸阳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b></h1><h1> 张明霞是我的老领导,她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休后持之以恒的创作精神很令我感动。</h1> <h1><b>郑强(咸阳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主任)</b></h1><h1> 张明霞作品语言锤炼,是阅读的范本。写出了老百姓的情感和生活,其中不乏浪漫的情怀。</h1><h3></h3> <h1><b>赵尧(《职工文艺》原主编)</b></h1><h1> 真实的作品才能感人,才有生命力!每校对一次《风骨幽情》,总会有让人落泪的篇章。起笔落笔,犹如穿梭在感情汇积的河床,引起强烈的共鸣。</h1> <h1><b>李振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b></h1><h1> 张明霞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令人敬佩!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自己深受感动。明霞的乡恋和乡愁有她自己的个性特色,她不仅钟情于故乡的黄土风情,更关注故乡人的命运。</h1> <h1><b>刘月文(《咸阳诗刊》副主编)</b></h1><h1>《风骨幽情》以报告文学、散文、传体、评论、游记、诗歌为载体,连接成一条动感线,凝聚着作者多年的心血。酸甜苦涩尽在笔尖,亲情友情萦绕心头。</h1> <h1><b>雷国胜(咸阳市老年协会副会长)</b></h1><h1> 《风骨幽情》,是作者对自己的一次总结,对社会的一种回馈。作品从社会的广度抒发着人性美、生活美。希望不经意间忽略了亲情或在亲情边缘徘徊的你我他,从中有所汲取。</h1> <h1><b>王保卫(咸阳市电视台原总编室主任)</b></h1><h1> 好的作品可以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张明霞女士的作品即是如此。在她的骨骼里,交织着阳刚和温柔之美。</h1> <h1><b>王晓林(诗人,《秦地》杂志副主编)</b></h1><h1> 张明霞由新闻写作到文学创作,两方面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在处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上做得比较成功,为大家提供了经验。文学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去赴一场精神的盛宴。</h1> <h1><b>赵新贵(检察文学社长、总编)</b></h1><h1> 张明霞是秦都区过去的老记者,老编辑,老广电界的领导,她的作品集有六辑,分别以体裁和内容作了分类。我读后认为她的作品精华还是报告文学和诗歌两部分,前者文笔流畅,刻画人物与亊件细腻周到,后者则对党和国家充满了家国情怀,突出了正能量,激情饱满,与时俱进。</h1><h1> 愿我们在座的朋友们都能向她学习,努力奋斗,创造咸阳文学的新辉煌。</h1><h3></h3> <h1><b>刘美健(诗人,秦都区作协副秘书长)</b></h1><h1> 人生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吸收前人的东西,在自身存储,酝酿,升华而后传给后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这一点,从张明霞老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风骨幽情》这部著作大部分都是张老师退休之后的作品,说明她有所选择,有所坚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向她学习,向她致敬!</h1><h3></h3> <h1><b>张涛(秦都区楹联家协会主席)</b></h1><h1> 张明霞女士的作品既有女性的柔情又有男子汉的侠骨,既传递着爱的旋律又播撒着人性的温暖。我的心常常被她的文笔牵着,时而雨润心田,时而掩卷沉思。</h1> <h1><b>刘维刚(秦都作协会员)</b></h1><h1> 我很高兴,今天又参加了一次文学的盛会,获益较多。这是一次思想的盛宴,精神的大餐,从书中感受到了六十年的苍桑巨变。</h1><h3></h3> <h1><b>陈年红(作家、诗人)</b></h1><h1> 今天与张明霞老师相见,没想到,瘦弱的躯体里竟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喜、笑、怒、骂皆文章,是当代的女鲁迅,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h1> <h1><b>雨夜(作家)</b></h1><h1> 《风骨幽情》的研讨,是咸阳文坛的幸事,同时也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受益颇深、深受鼓舞。张明霞老师对生活十分执着、热爱,思维敏捷,用文字把灵魂的触角伸向了生活的各个方面。</h1> <h1><b>桂军(西咸作家)</b></h1><h1>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真情是文学的灵魂。张明霞的作品每篇都浸透着绵绵真挚的亲情和友情,令人肃然起敬!</h1> <h1><b>孟晓娟(秦都作协理事)</b></h1><h1> 虽然在此之前我与张明霞老师并未谋面,但从《风骨幽情》这本书里体会到了张老师“铁肩担道义”的铮铮风骨以及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浓浓亲情、友情。张老师用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告诉我们:以朝圣者的虔诚态度对待神圣的文学!</h1><h3></h3> <h1><b>叱干留(秦都作协会员)</b></h1><h1> 《风骨幽情》这部书对我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有过狂热,甚至有过迷茫,然而沉淀下来的乃是对信仰的执着,对理想的真诚。我从中读出了一位知识分子“忧乐家国”的情怀。</h1> <h1><b>周鹏(秦都作协会员)</b></h1><h1> 这个金色的秋天里,张明霞老师也同样收获了自己可喜的人生硕果。文学寄托着自己真切的情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触及到灵魂的最深处。</h1> <h1><b>筱雅(秦都作协会员)</b></h1><h1> 张老师的文章语言朴实,贴近生活,接地气,道出了生活中亲情之浓、友情之深。张老师退休后还能执着文学、坚持创作、笔耕不辍,这种毅力值得我们学习。</h1> <h1><b>吕建平(秦都作协宣传部长)</b></h1><h1>燃烧自己</h1><h1>照亮朋友</h1><h1>尽自己微薄之力</h1><h1>让世界多一份光明!</h1> <h1><b>宇雨(秦都作协会员)</b></h1><h1> 每一篇文章都彰显出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真情、真实,体现了一种风骨,是张明霞老师的真实写照。 </h1> <h1><b>和胜利(咸阳朗诵协会副主席)</b></h1> <h1><b>婕妤(秦都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b></h1> <h1> 朗诵家和胜利以及女诗人婕妤分别朗诵了张明霞女士的散文诗歌作品《举首望明月》和《马背诗人·毛泽东》,他们声情并茂、激情昂扬、音质浑厚纯美,引起与会人员感情的共鸣,为会场的气氛陡增了浓烈的诗意与勃勃的生机。</h1><h3></h3> <h1> 期间,由杨焕亭先生朗读了户县楹联家协会主席李景宁先生赠与张明霞女士的楹联贺词一副:“明志彰风骨,霞光靓剑锋”;由辛建斌先生朗读了秦都区文化馆馆长赵艳妮女士发来的贺词;最后杨焕亭、杨波海以及赵新贵三位先生分别给张明霞女士赠送了自己即兴书写的书法作品,作品内文分别为:“耕云播雨,春明霞绮”、“明志显风骨,飞霞寄幽情”、“文学植沃土,世代读柳青”。这些饱含溢美的赠联无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作者张明霞其人其文的美好形象与高贵精神。</h1><h3></h3> <h1><b>张明霞女士致答谢词:</b></h1><h1> 首先,我为《风骨幽情》的面世与关注、支持的各方面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走笔行文间,我曾心底纠结,昼思夜虑;时而神志飞扬,驰骋千里,随手留下一堆乱篇札品。如果说《风骨幽情》有可读可看之处,这源于本卷中的所有主人公,他(她)们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创作者,我只是从他(她)们的生命中寻找到相同的燃烧点和相等的振动数。</h1><h3></h3> <h1> 最后,辛建斌主席总结发言:这次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发言很精彩,意义非凡。张明霞对文化虔诚敬畏,对文字严谨认真,作品有大格局,充满家国情怀。它无疑向世人证明一条这样的真理“文学依然神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超越自己,写出有责任担当的作品来,在文学的天空里驰骋飞扬!</h1><h3></h3> <h1>文字:婕妤、孟晓娟</h1><h1>拍照:筱雅</h1><h1>制作:孟晓娟</h1><h1>2<span style="font-size: 17px;">019、10、20</span><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