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是父亲对女儿出嫁的嘱托

大海

<h3>《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国风·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普遍认为是祝贺姑娘出嫁的诗。但从“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中的“宜”字看,那不是祝贺诗,而嘱托诗。“宜”不仅有“和顺、善良”的意思,更有“应该”的意思。既然是嘱托诗,谁最好嘱托?当然是父母,其中父亲嘱托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周代已经是家族社会,是家国一体的社会了。父亲是一家之主,父亲嘱托最有权威。其实谁嘱托意义并不大,意义大的是嘱托的内容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当时普遍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理想。这首诗从三个层面对女儿出嫁进行了嘱托。</h3><br><h3>  <strong>一是嘱托女儿处理好夫妻关系</strong>。“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话的意思是,女儿呀,你现在就像家门前春天的桃花一样美丽动人,非常招人喜欢。你的夫君现在非常的喜欢你,非常的爱你。“之子于归”,就是你嫁过去了之后,不要恃宠而骄。“宜其室家”说的是你应该对得起他给你的宠爱,充分利用好他对你热爱的时期,把夫妻关系进一步搞好。题外话,以桃喻人,不是简单地选择,考虑到当时使用的书写工具锦帛和龟甲等的不便宜,《诗经》中的每个字都很重要。桃有兴和比的作用,但也是写实的。一是桃为大家和女儿熟悉;二是它很漂亮;三是它很可能是父亲家里的庭院风景。选择桃也附带地告诉女儿要记得你的出生养育之地,不要忘记,父母在这里关心你的未来。“室家”重点在家,是指男女两人共同组建的小家。这个小家组成是不容易的事。一是要有万年修得共枕眠的缘分;二是你们双方都是经过相互考察了的,这在周代是男女双方建立婚姻关系重要的环节,这从《关雎》中也不难看出,周代的婚恋是严肃而自由的;三是做出出嫁决定是不简单的过程,嫁人是一辈子的事。“宜其室家”就是嘱托女儿过去了一定要进一步增进感情,不要太过任性,要照顾到丈夫的感受,你要温柔些,这样才能得到丈夫持久的爱。因为这一点是维护婚姻关系最关键的方面,是婚姻家庭的基石。</h3><br><h3>  <strong>二是嘱托女儿教育好子女</strong>。“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意思是像你这样漂亮优秀的女子,将来肯定要生不少的子女。“之子于归”,一定要“宜其家室”。“家室”就是你的家庭成员,特指丈夫和孩子,即相夫教子,这里重点是孩子。为什么说是孩子,前面说得清清楚楚,“有蕡其实”,实本指的是桃子,桃的果实。其实就是借指你要生的儿女。父亲是有文化的人,说话没有那么粗俗,所以用桃子代替一下说法。“家室”和“室家”很多书籍中解释成家庭,这是很片面的解释,只对文本的表层进行了解读。如果只是这样的含义,这首诗就没有多大意思了。父亲嘱托女儿,嫁出去之后,一定要把儿女教育好。做父亲的对这点深有体会。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家庭,就是夫妻和儿女,儿女是夫妻的一生成果和作品,没有他们活着有什么意义?对于一个女人来讲,养育儿女是一生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其实,教育好了儿女,也是能够赢得丈夫的信赖的。这对自己有利,对维护家庭关系也有利。这就是告诉自己的女儿,以后有了儿女,就不要三心二意,应该“宜其家室”,将心思放在儿女身上,教育好儿女、照顾好儿女,这才是百年大计。</h3><br><h3>  <strong>三是嘱托女儿要融入大家庭</strong>。“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意思是女儿你看看,茂盛的桃树是怎么表现的吗?必然有主干,枝条,还有众多的树叶。就像家庭一样,不仅只有夫妻,还有儿女,还有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之子于归”后,面对的是一个大家庭。人口众多,性格各异,他们都有他们的习惯。那个大家庭与你娘家是有区别的。那个大家庭有很多方面你是要适用的,而不是你要去改造的,你不能够按照在娘家的习惯行事。你一定要融入进去,习惯他们的家规,你必须“宜其家人”。因为经过父母对男方长时间的考察,他们家里人能够和睦相处,兴旺发达,说明他们家是比较优秀的,不用你去挑三拣四,不用去瞎指挥。你是一个人,他们是很多人,只有你去适用他们,不能够想像着他们全部要适用你。那是没有道理的。你到他家,他们能够更加和睦,而不是因为你的进入,天天吵吵闹闹。这就是第三章的精神。</h3><br><h3>  我相信以上内容都父母双亲在女儿出嫁前一起叮嘱女儿的意思,父亲为了防止女儿忘记,特意写下这首诗当作嫁妆一样给了女儿。读《诗经》必须从文本实际出发,根据《论语》《左传》等提供的关于周代的信息,再反复读反复思考,才能明白它的要旨。《诗经》中的兴并不是简单的起兴,它比的作用很大。要懂得兴中的以物托人的意义。只有这样,才不会把《诗经·桃夭》简单地看成女人漂亮,赞美女人品德等。很多书籍在对《诗经》进行翻译时,都是用的直译,使我们能够理解《诗经》的基础内容,但这只《诗经》的表层,一定要深入地阅读,才能找到真谛,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那么经典才真正有经典的价值。</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