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见证了300余年历史沧桑的客家民居,铜鼓邱家大屋(草稿)

潘旺

<h3> 由于对从事客家文化的探索,一直有一幅画面在困扰着我,画中的主体是幢带飞檐的古老建筑。红黑二色交相辉映的墙上开有菱形或蕉形的窗,门户是雕花的,刻着同样浓艳而又充满深闺气息的椒红。几片叶尖微卷的芭蕉叶钭自探出,遮住了一角窗户,成为画面中唯一有生命的物体。它纹丝不动地嵌在我的脑海,似乎渴望成为某个苍茫和幽深的背景。 在一个秋雨霏霏的上午,我慕名来到距铜鼓县城10公里的排埠镇黄溪村黄陂坑的邱南公祠(邱家大屋,以下称邱南公祠)。此处的房舍田畴,人情风物、山川明秀、摇曳生姿,在细雨蒙蒙中被点辍成晶莹透明的画面。 邱南公祠外观雄浑,如一方巨石盘踞在绿野之中。迈入大门信步走进,即嗅到一股苍老与寂静的气息。只见曲径通幽,飞檐回廊,雕梁画栋。一些腐蚀的房梁门窗正在更新修复,斑驳陈旧而不减奢华的房屋堆放斗笠,簑衣和农具,不由让人想到这历经300多年的岁月,是馈赠给时过境迁的我们的一朵浪花,虽然微小如同太阳下的雨滴,完整地折射出了南方客家民居的七彩霓虹,让我从中窥见到了历史的丰富与其客家先贤的智慧。那些浸润着岁月流光,积攒着苦涩艰辛又充满着响往渴望,如苔藓斑驳又星光闪耀的往事,让我为之激动。 邱南公祠是南方典型的客家民居,位于中轴线上方的方形厅堂(也叫堂屋),分为上,中、下三堂。 上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堂,下堂实为门厅。堂屋两侧间再建横屋,后面用半月形的围屋将其连接。这半月形的围屋俗称“花头”,宛如花萼将舒展的房屋包住,舒展中自有一份严谨。客家建筑的大们前有宽阔的禾坪。禾坪前头挖有半月形的池塘,这池塘和后半月形的花头互相呼应,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圆形或椭圆形。圆融,圆通的蕴意素来备受客家人所推祟。邱南公祠的这个圆也应当是喻亦着天圆地方、万物和谐;喻示着家庭和美,事业完满…… 幽静的建筑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清新的田野气息扑面而来,而我就在这水墨山水中感受时光的静谧与心灵的沉淀。 想起那些邱家先贤是极有魄力和毅力的。据资料记载,邱氏在铜鼓的开基始祖是端我和他的弟弟两个人。在明末清初,他们一起从广东的嘉应州(今广东梅县)迁来铜鼓。如今坐个飞机,高铁的也就是三四个小时。而他们当年拖家带口的,行走在迁徙的路上怎么也要个一年半载的吧?当他们遭受战乱,难以谋生糊口,果断的迁徙;当他们新到一处,面对蛮荒和困难时,勤奋使他们生根繁衍乃至发扬光大。他们的意志就如同这古建筑中的泥土,因为千锤百炼而夯实坚强。 <br></h3> <h3> 据邱氏后裔,现年93岁的邱桂成老先生介绍:邱南公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创建人南山公,号承德,字淑芳,是太学士。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书宁,次子秀宁,小子显宁,三兄弟也都是大学士。建祠过程中,南山公病故,由其三子显宁继承事业。据说建祠就花了13年,装修又花了7年,整整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工程才算全部完工。邱南公祠建筑结构严谨,风格突出。大到栋梁,天井的麻石,小到门窗上的雕刻,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对房屋建筑的讲究。一朵朵六棱花纹,都是由大小一致形状相同的小卵石砌成。据说是族人从九江修水一路捡石子到铜鼓,用一个模具筛选出来的。邱家公祠的地基上,原来有一座石山,据传工匠是吃了3禾仓的稻谷,历经3年才把石山挖平。<br></h3><h3><br></h3><h3>还有些传说:如邱南公祠门楼外有一船形田块约四五亩,在河中央天然生成,呈逆水行舟之势,站在对面就能看到码头和船只形状的河堤与田园栩栩如生。蕴意着一个家族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财源广进,一帆风顺。</h3><h3><br></h3><h3>屋场后面还有一个跑马场,面积光敞,是家族用来强身健体远动的活动场地。</h3><h3><br></h3><h3>“春秋佳日,則以赛马为乐”。</h3><h3><br></h3><h3>邱家人“又于环马场中互赛健足,飞行绝迹,绝无轮,不减高敖曹为地虎也。马路有打球场一区,专以击球之高下角力之优劣,盖以练习筋骨,亦犹陶侃运甓之意”显然对于家族这些后人有助于强身健体这项运动颇为流行。由此可见,邱氏的人兴财旺且开风气之先。</h3><h3><br></h3><h3>再就是公祠对面山顶制高点有一座炮台、用来保护大屋的和保一方平安。客家人素喜习武强身,但血肉之躯,也需要庇护。于是邱氏就建起了一座炮楼,又称雕楼。</h3><h3><br></h3><h3>  炮楼在古代主要防御盗匪之用,只有富裕殷实的人家才需要建设碉楼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因此这炮楼也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鼎盛。</h3><h3>   “在动乱的年代,比较富裕的村落,很多有钱人的姓氏家族建起了很多炮楼,炮楼与炮楼之间可以互相支援,哪里出事,枪炮就能打到那里。”邱桂成老人说,“炮楼都是建立在关键的地方,外面的土匪强盗都不敢轻易进这个村,几百年来都很平安,大家都过着平静安乐的日子。”   这些碉楼都是土木结构,非常坚固,一座碉楼可以住上100多人,里面有水井、粮食、灶台,遇到战乱盗匪,这些碉楼就是最佳的避难场所。      在赣西北山区,碉楼的结构主要是由土石和木头所构成,它的外墙有20多厘米厚,非常坚固,里面有水井。通过最顶端的瞭望亭,可以看到全村的一切动态,土匪、强盗一进村,村民就可以看见。</h3><h3>   为何大邱家大屋会有炮楼?可能在很多作为古村落形式的村庄里是很少见的。</h3><h3><br></h3><h3>  邱氏后人给我释疑说,此地在清朝的时候很富裕,是它最繁荣、人口最兴盛的时期,当时这个家族就有1000多人,附近几个村的土地都是邱氏的田产,且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曾发生过太平天国运动,“相信当时这里的很多在外做官、经商的村民,知道外边世界大乱,所以就让村里的富户建筑炮楼,基本上每个大户人家都建有一座炮楼”。      “儿家住近古钱塘,也有朱栏映粉墙。三五良宵团聚乐,春秋佳日嬉游忙”(丰子恺)</h3><h3><br></h3><h3>优美的风物,滋养了这里的人民,在明清科举时代,邱氏人才辈出。</h3><h3><br></h3><h3>  “这样一个家族自己建一座私塾,办一家书院,在客家建筑中非常普遍,这是当时一个建筑形式的特征,也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观念。”      黄溪邱南公祠给我的最大的感觉是,第一,它的建筑相对集中,第二,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客家古村落中看到的所有建筑形式基本上都有,包括祠堂、民居、书院、古井和古炮台。</h3><h3>   黄溪村有个很大的特点,以邱氏为主的各姓人和睦相处几百年,在客家村落里是很难得的。后来其他姓氏陆续加入进来。后来经过发展,邱姓成为当地最大的姓,和其他姓氏和睦相处,很难得,很少见。因为,一般客家人的古村落里都有姓氏之间的相互排斥,争斗。尤其是治安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村庄,一般姓氏之间最终只能留下一两个。我想,这里面根本的原因,大约和黄溪村本身面积不是很大,邱家大屋这个地方的土地面积够广有关。   </h3><h3>客家人的寺庙和民间信仰,基本上是多神教,各种各样的神共聚一堂,只要是能够保佑他们的,都信,不像西方人的宗教,排他性很强,这又是黄溪村邱家的一个特点。<br></h3><h3><br></h3><h3>还有通人性的神骡,据说邱南公祠在建期间,邱家的骡子识性,能够独自从修水的钱庄,货栈运送钱物往返于铜鼓黄溪。途中的一些不知情由的村民看见骡子独自在路上奔跑,没有人一路看管时就动起歪心思,想趁手把骡子牵赶回去。但听到说骡子是铜鼓财大气粗的黄陂坑邱家时,怕吃官司,不得不放弃了邪念。</h3><h3><br></h3><h3>这是一群背着故乡远行的离人,行行复行行,阳关迭唱,乡愁难寻。我在这里热切而又固执地追忆着那尘封在历史迷雾中的往昔,在反反复复梳理这些客家先贤迁徙的时间与路线,沉静在浓烈的怀旧情绪之中。</h3><h3> 邱南公祠前傍水后靠山,风水尤其的好。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当时的皇帝担心自己的皇位坐不久,就请算命大师上朝一问,这大师掐指一算说赣西北铜鼓的黄陂坑有龙脉,不久会出一个皇帝夺去他的江山。于是,这个皇帝就派官兵来把这条龙脉砍断了,结果山上一直流着黄色的龙血。等到官兵走了之后,当地的村民为了堵住龙血,就砌成一个从山脚下到山顶的61级台阶。这山上的台阶,现在仍可以看的到。 邱南公祠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一栋三进三重式建筑,中间为祠堂, 两旁系住宅,外有一围墙环绕,属祠宅合一性质的“两进三堂四横”式典型客家民居。 邱南公祠建筑结构严谨,风格独特。各单体建筑依次是:前为弧形围墙环绕、半月形池塘、门坪。门坪东西各有一门楼进入,中间是卵石小道,直通正厅。现存房间104间,分前、中、后三堂,堂连堂,房连房,依靠走廊贯通连接。天井将上屋和下屋相连,使正厅与偏厅并列,总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大屋正厅由200根大小柱子建成,青砖墙皆为磨砖丝缝砌筑,梁枋板壁、门窗隔扇或雕或绘有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红黑相间油饰,显得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br></h3> <h3> 在封建社会,家族观念相当深刻。人们聚族而居,为了供奉和祭祀祖先,纷纷集资建立家庙,即所谓的祠堂。“祠堂”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谓之“墓祠”。</h3><h3><br></h3><h3>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其《家礼》中立祠堂之制。从此家庙称为“祠堂”。当时等级森严,皇家或封候过的姓氏可称家庙,祠堂始具草根气,并且像春草一般在华夏大地上蔓延。到后来,祠堂随处可见,就像渔网上成百上千个结,联络着松散的人们,成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公众场所。对于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客家人而言,祠堂是神圣之地,功能单纯而又齐全。说其单纯,是因为祠堂所承载的主要是公众职责;说其齐全,是因为公众事物的繁杂,族人在此供奉祖先、婚丧喜庆、聚会议事、甚至接待宾朋、演戏娱乐,是一个凝聚着灵魂,沉淀了故事的所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邱南公祠遭受破坏,雕花屏风、门窗及牌匾等部分建筑构件被烧毁。2017年,邱南公祠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座古建筑正在全面俢缮当中。不久,又将在世人面前焕发出勃勃生机。 邱氏是排埠镇客籍阵容中入境较早和人数最多的宗族,主要聚落在黄溪村。解放后,邱南公祠住户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十家,近二百人居住。他们是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的景象。尽管时光流逝了300多年,当我在拜谒邱南公祠,面对这些居住在旁边屋里族人的笑靥,这些古色古香的物件,这些石井上的苔痕斑驳的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何为“生生不息”。 “庭院深深深几许?”据文物专家考证, 像邱南公祠这样典型的“ 围垅式”客家建筑,其规模之大,工艺之精,可谓铜鼓全县之最, 在江西全省也名列前茅。有多部影视剧组来此取景。<br></h3><h3><br></h3><h3>  崇山峻岭中,邱南公祠的这种飞檐叠瓦,高低错落的架构当真有凤马展翅的古朴之美。它的体系性很强,各种建筑形式都很完备,有一个有比较好的保护和开发价值。</h3><h3><br></h3><h3>一要建立起体系,在建筑和建筑之间把他的体系性理出来,把整体化样貌搞出来;</h3><h3><br></h3><h3>二要从历史资料和人文资料方面进行挖掘,把文化脉络理出来,理清人物和建筑之间的关系。</h3><h3><br></h3><h3>三要把邱南公祠的保护,开发与打造秀美乡村建设的古色古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发让其成为一个能记住乡愁的客家文化景区,起到辐射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产业项目。</h3><h3><br></h3><h3>这个典型的南方客家民居是很有价值的,留给世人的很多启发。<br></h3><h3><br></h3><h3><br></h3><h3>本文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邱桂成老先生,邱俊东先生的特别帮助,提供了相关的史实资料,谨此深表谢意!</h3><h3><br></h3><h3>2019.10.19.初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