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玖缘

碧螺春

<h3>   时间不老, 我们不散场 </h3><h3> 岁月悠长,我陪你看夕阳</h3><h3> 题记</h3> <h3>  2019年10月,一批一批同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朝邻水走来,向邻中汇聚。细推算,三百多人。原来这里有个四十周年同学会。</h3><h3> 邻水中学,座落在邻水县的御临河畔。始创于1925年,2013年月正式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办学思想:“养正气,育全人”。校训:“朝夕勒勉,格物致知。”现任校长:任继雄。</h3><h3> 熙熙攘攘,迎新送往,已70载有余。今天相约而来者,注定跟1979年缠绵不清,不信吗?向下看。</h3> <h3>  红绸缎盖看的是什么?校长扶着他的高中老师,缓缓向前走去,徐徐揭开红绸缎,三个大字“琪玖缘”豁然展现眼前。</h3><h3> 人头涌动,掌声响起来。</h3> <h3> </h3><h3> 邻中79恰同学,挥笔流汗共耕读</h3> <h3><br></h3><h3> 有一种情,像陈年老酒,愈久弥香;有一种爱,像地下的煤层,温热无比,却被深深埋藏。。。</h3><h3> 老同学,我想你了。。。 </h3><h3> 老同学,我等着握你的手。。。听见我的呼唤,回来吧,让我们再聚首,一起回到阔别多年的校园,去寻找梦想起飞的地方,翻开青春的记忆,聆听梦中久违的声音。。。</h3><h3> 摘 抄组委会《 同学会倡议书》</h3><h3> 写的人心潮澎湃,情真意切,看的人热泪盈眶,思念成海,时间未到,脚未启程,心已荡漾,才思涌动,“文人墨客”涌跃登场。</h3><h3><br></h3><h3> 看尔小酌来暖场 ,</h3><h3> 重逢渐近心荡漾 。</h3><h3> 待得四十共聚首 ,</h3><h3> 千杯万盏话衷肠。</h3><h3> 刘晓曦</h3><h3> </h3><h3></h3><h3> 当年邻中识同窗,</h3><h3> 三十六载各奔忙。</h3><h3> 他日母校再聚首,</h3><h3> 一杯薄酒释乡愁。</h3><h3> 廖伯寿</h3><h3> 你是否记得?板桥三尖子分校睡地铺,躲猫猫,喝南瓜汤的欢喜,五四楼前歌咏比赛的美妙旋律,运动会上的加油呐喊声,同学们朝夕勤勉,奋笔疾书,共战高考的场面。</h3><h3> 我们相约,我一定在邻中等你! </h3><h3> 摘 李茂《同学,你好!我在邻水等你》</h3><h3> 一篇散文,喋喋细语,唤醒了经年往事,仿佛昨天就在眼前。远在异乡的他,看得心痒痒,恨不得马上提起行囊,快快回乡叙衷肠。</h3><h3> 终于等到相会日―2019年10月4日。这天邻水中学一片欢腾,初77级高79年在阔别④十年后,再次欢聚在母校。虽细雨菲菲,但丝毫影响不了高涨的热情,说不完的师生情,道不尽的同学谊,唯有用笑声,用拥抱,来表白彼此的牵挂,相亙的问侯。用镜头来留下这难忘的时刻,相逢的喜悦。 </h3> <h3>  40年前,我在犹豫徬惶中离去,那时的我,多愁又善感。。。今天,我在热盼中归来,笑靥如花。怀抱邻中校历,想着书中某页还有我的名字,喜从心来。</h3><h3><br></h3> <h3> 谢同学,走上讲台,一半紧张,一半激动地抒发着自己的感语:金秋时节,在祖国70华诞,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之际,我们迎来了自己的小欢喜一40周年同学庆。在这欢聚一堂之时,我代表全体女同学向敬爱的老师们深深地道一声:老师好!能成为您们的学生,是我们此生的荣幸!向所有男同学们说一声:同学你好!与你同窗共读,真好!</h3><h3> 相识是缘,缘于邻中。四十五年前,懵懂的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邻水中学。在这里,我们获得了知识,开启了智慧。在这里,结下了难忘的师生情,不解的同学缘。邻中,是我们成长的摇蓝,梦想放飞的起点。</h3><h3> 时光煮酒,越久越醇香。四十五年的时光陈酿了邻中情。今天我们再相聚时,虽然容颜已改,白发染青丝,但历年沉淀下来的点点滴滴总在心间,每每提起,灿烂的笑容总挂脸上。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花季的年代。相逢是首歌,歌声里有你和我。今天,让我们唱响这首歌,尽情地诉说青春的故事,畅言曾经藏着,掖着的悄悄话。</h3><h3> </h3> <h3>  三生换得共同窗,行云流水渊源长 </h3><h3> 话说十一班</h3><h3> 要说十一班的来龙去脉,得追述到邻中初级七七三班。该三班,在初三时,换了班主任,来了知性文静的李老师。说不清的缘由,三班同学就是喜欢和尊重李老师,原来调皮的男生也变得听话懂事起来。李老师也特别爱三班。她说男同学很可爱,女同学特乖巧。李老师的丈夫秦老师,深受李老师的影响,关注和爱护起三班来。一年下来,师生情谊深厚。 </h3><h3> 初中毕业升高中时,秦老师已舍不得三班。便找到校务处,要求直接带三班的高中,主动提出当班主任。于是有了高十班(基本是原初三班的学生) ,秦老师为班主任。</h3><h3> 1977年,中国又恢复了高考制度,整个校园惊醒过来,刚从学工学农的娃娃们既兴奋又紧张。学校更是空前重视起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于是开始了三番五次的分班运动。科文班,理科班,重点班,尖子尖,不断地变换。</h3><h3> 知识分子出身的秦老师,本来就看重知识和学历,对高考的嗅觉也特别灵敏。高校招生信息一发出。他就把两个女儿招回家复习备考,同时还另有三个女孩在他家复习。娃娃们争气,五个考上四个,当时引起轰动,一致认为,秦老师教导有方。 于是,在分班运动中,学校把高考重担往秦老师肩上放,十班改成了重点班。第二学年,又来一次大调整,十班升成尖子班,改名为十一班,全校最学习优秀的学生放在秦老师班里。 </h3><h3> 十一班岂止是全校的尖子班,应该是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生。因为全校的十二个班,几乎集中了全县所有79级的高中生。</h3><h3> </h3><h3> </h3><h3><br></h3><h3> </h3><h3> </h3> <h3>  这就是当年十一班的同学, 一组组照片,定格了我们青葱岁月的模样,简简单单,清清纯纯,带着稚气的脸,傻气又可爱。</h3><h3> 那年,我们刚好十五六岁吧?花季少年。我们把最美的芳华留在邻中校园。五四楼里,有写不尽的作业,放不下的笔,背不完的课本。大操场里,有跑不快的我,有健步如飞的你。梧桐树下,有梦想一天天在长大。御临河畔,有忘不掉的他和她。</h3><h3> 那个时候的我们,心里只有高考和理想。天天埋头耕读。岁月太匆匆,一年光阴如梭,还没来得及记住彼此的模样,也还没相互说上一句珍重,就各奔东西,天涯海角难相见。</h3><h3> </h3> <h3>  时光无情,四十年的风霜改变了彼此的容颜。今天归来,是否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h3><h3> 岁月有痕印,一程光阴一程山水。四十年的流年抒写了各自的故事。今天再聚,我们已褪掉了羞涩,但仍说依稀的往事,寻找曾经的模样。原来,你还是那个羞涩少年!她也还是那个腼腆姑娘。</h3><h3><br></h3><h3> </h3><h3> </h3> <h3>  十一班里多才俊,出口成章好文彩</h3> <h3>  郑可是79级的最骄傲,当年县里的高考状元,清华大学非他莫属。大学毕业公派法国留学,建筑设计专家。当年的学霸,体育也拨尖,运动场上常有他骄健的身影,而且颜值还超高,俊逸挺拨的他总引人注目,好像上天把所有的优秀都赐给了他。他大概就是当年的男神吧。<br></h3> <h3> 这位站得笔直,头发花白的先生,便是邻中现任校长任继雄。“三尺讲台,一生情怀”,《最美老师,荣耀|四川》这么赞颂他的。</h3><h3> 我是一名校长,但我首先是一名老师。讲台,是我最热爱的地方。我希望一直这么站下去。任校长如是说。</h3><h3> 任校长受高中班主任的影响,大学选择了师范专业。26岁回到母校任教,多次被评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49岁任邻中校长至今。他一生育人,兢兢业业,视全校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如今虽桃李满天下,但不忘初心,仍站在讲台上,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养正气,育全人”是他秉承的 教学思想。</h3><h3> 任校长,十一班的同窗,七九级最受尊重的学友。</h3> <h3> 初识邻中同窗, </h3><h3> 东西南北各忙。 </h3><h3> 难得四十相聚,</h3><h3> 圆满成功安康。</h3><h3> 李茂</h3><h3><br></h3><h3> 李茂的四言诗,激发了十一班的诗兴,廖同学贺上一首</h3> <h3>一颗童心上邻中,</h3><h3>两年寒窗伴梧桐。</h3><h3>三番分班论文理,</h3><h3>四季排名谁从容?</h3><h3>五更惊醒择前路,</h3><h3>六心不定去何从?</h3><h3>七月高考战酷暑,</h3><h3>八月离乡风雨骤。</h3><h3>九天揽月凌云志,</h3><h3>十万路遥遍苍穹。</h3><h3>十一长假再聚首,</h3><h3>十二班里话重逢。</h3><h3> 廖伯寿</h3><h3> 廖同学因要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会,不能参加同学会。但他这首十言诗,却诠释了四十年的风雨人生路。</h3> <h3>青春年少</h3><h3>携手五四楼</h3><h3>十一班里</h3><h3>同窗共奋斗</h3><h3>为了理想</h3><h3>各自去追求</h3><h3>四十年后</h3><h3>我们再聚首</h3><h3>十月金秋</h3><h3>道一声问候</h3><h3>同学情谊</h3><h3>仍依然如旧</h3><h3> 黄欣</h3><h3> </h3><h3> 黄同学也随兴吟诗一首。十一班就是不一般,个个能文能武。</h3> <h3>一个班犹一个家,</h3><h3>有你有我也有他。</h3><h3>御邻河畔手牵手,</h3><h3>朗朗书声传颂佳。</h3><h3>少年远行女儿嫁,</h3><h3>四十余载冬春夏。</h3><h3>师如父来校为家,</h3><h3>声声催你回家乡。</h3><h3> 谢显素</h3><h3> 在吟诗的氛围里,谢同学脑子里是恩师慈祥的微笑,同学们的嘻笑打闹,以及那位把她的信保存了二十年的好姐妹。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深动,就象一个大家。她要说:十一班真好,高中能与你同行,是她人生中的一笔浓墨重彩。</h3> <h3> 谆谆教诲恩难忘,四十再叙当年情</h3><h3> 今天,同学们与恩师重逢。见老师蹒跚的步履,斑驳的白发,佝偻的背影,便会想起父亲,母亲,感恩之情油然而升,千言万语化为一默契,搀着恩师的胳膊,慢慢走,慢慢走。。。抚着老师的肩,静静地看,勾着老师的手傻傻的笑。。。</h3><h3><br></h3><h3><br></h3><h3><br></h3> <h3> 秦老师是渠县三汇镇人,现年92岁。解放前十几岁时,为追寻中国的民主,自由,富强,追随了共产党。党组织爱惜人才,送他到重庆xx中学读书。他一边求学,一边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h3><h3> 解放后,从事了教育事业,一生育人。反右时期,作为校长的他看到学校不能教学,学生天天去劳动,心急如焚。于是写书上诉,说这样下去,会贻误下一代。要求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结果被打成右派。</h3><h3> 1977年中国拨乱反正,科技兴国,教育又恢复了高考制度。年过半百的秦老师整装重发,大显身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秦老为79一一83届的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h3><h3> 邻中校史有秦老的记录,学生们记得老师的恩德。</h3><h3><br></h3> <h3>  同学雷与秦老师拉起了家常往事。雷同学的父亲是秦老师的学生。后来他又成了秦老师的学生。两代师从于秦,恩上加恩。</h3><h3> 雷同学旧事重提,当年他数学孬,常打零分。他父亲心焦如麻,就把他托付给秦老师,专开小灶。每周六下午,他都要乖乖去秦老师家补课。补完,老师问:“懂了没?”他怯声回答“懂了”。可考试一来,数学依然归零分。老师那个气呀,恨不得给他一巴掌。</h3><h3> 今天聊起,师生俩乐呵呵一笑。当年听没听懂已无关紧要。</h3> <h3>  这位男生,自称中学时期很调皮。在短暂的五分钟发言中,他最想说的是,就想见高中英语袁中美老师,他要当面对老师说声:“对不起,我错了”。他回忆道:“当年袁老师抽我背英语单词,老师说:‘学校’,我不加思索回答道‘板钳’。老师顿时涨红了脸,一气之下,把我赶出教室。”</h3><h3> 后来,他在编程工作中,才知道没学好英语多苦恼。想到当年专跟老师作对是多么的错,真想再见见被他气着的袁老师,可老师已远走他乡(台湾),这一辈子也怕见不了。</h3> <h3>  10月10日,李老师的生日到了。初三班同学们提着蛋糕给老师过生日去。吹着蜡烛,听着生日快乐歌,想来老师是开心快乐的。</h3><h3> 吃完蛋糕。同学们又会聊起往事。同学陈提起过,当时他特淘气,常常脸像花猫,手也脏兮兮。李老师把他带到家里,给他洗脸,洗手,还把他衣服扣纽钉上。</h3><h3> 李老师也回忆过山尖子分校的片段。她说那年初三班去分校学农。她因生病回家一周。第一次离家的学生,在山上的见不着自己的老师,心神不定,六神无主。大家就委托谢同学给李老师写信,告诉老师:“同学们想念您,您一走,我们就像一群无人照看的孤儿。。。”李老师读完捎来的信,泪眼婆娑。她眼睛一抹,拖着带病的身体,赶紧托人去蔬菜公司买豆腐,又托车队的同学家长带到板桥山下。李老师急急忙忙赶了回来。同学们听李老师要回来了,欢天喜地。熊永等几个男同学们自告奋勇地去接老师,一口气跑到了山下。李老师一下车,见几个男生站在路口,正眼巴巴地望着来路。她眼睛又发热,趁还没走到学生面前,老师悄悄把眼泪擦掉。 </h3><h3> 那年那月,师生情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h3><h3> </h3><h3><br></h3> <h3>  四十年不见,今天喜逢。妹,你然美丽纯洁如初,真诚善良如初。而在彼此的心灵深处,仍保留着当初的明眸浅笑,窃窃私语。</h3> <h3>  回到母校,必须亲口吃一顿食堂的饭,这才算真正回家了。</h3><h3> 当年,我们的饭是用大铝盒蒸的,莱永远只有一个。如果那时能吃眼前的这些饭菜,本姑娘可能个子会长得高高的。</h3> <h3>   欢聚一堂</h3><h3><br></h3><h3> 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演出,把同学会推向高潮。这是同学们自导自演的。台上的载歌载舞,倾情演译,台下的同学挥动小旗,为之动容,眼睛发热。热情奔放的旋律,把大家带回青春岁月,仿佛自己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 </h3><h3> </h3> <h3>  男神走下神坛,今天才发现,你是那么随和亲切,如邻家哥哥。童心激发起来,也一样的疯和“傻”。</h3><h3> 面面相见,虽然不再是翩翩少年,也不再是苗条淑女,但有什么关系呢,此心依旧。田径场上跳跃的身姿,就是当年飞扬的青春。 今天大家在一起,笑得这么开心。原来男女搭配,玩起来就不一样。真不明白,当年为什么要分男女界线,错过了大好时光,后悔呀!</h3><h3> </h3> <h3>  当年的女神在哪里?也许就在眼前,如那含笑带露的白合,柔美,恬静。</h3><h3> 79级美女同学们,当年她们用清纯的笑脸,天真的眼神,妩媚的舞姿,灵动的倩影,演译了79级了春华。盛夏舞动的白裙子,红裙子,花裙子,就是那翩翩起舞的蝴蝶。。。</h3><h3> 女神早已落入男同学的梦里,如窗前明月,苍穹星辰,成为永恒。</h3> <h3>  “总是在兴奋中重逢, 又总是在不舍中分手, 刚刚离开, 又怀揣期待, 欣有岁月可回首 ,且以思念共白头。”素有文人情怀的 刘晓曦一番感概,引来无数学友的同鸣。小曦一下成为“网红”。不舍归不舍,盛宴总是要散的。好在“月岁有墨,往事成诗心可依。”</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