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p></font></h3> 2019年10月21日,我们南京市第十九中学1963年毕业的高三(2)班的同学和部分老师将聚集于美丽的莫愁湖畔。这时隔56年的聚会,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陶醉。然而,身居古城邯郸的我不能参加这次聚会,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惋惜。此时此刻,感慨万千、浮想联翩。<br> 那是1957年的秋天,我走进了南京市第十九中学,开始我的中学生涯。这所刚成立一年的中学,坐落在南京门西一条偏僻的巷子——双乐园。它南邻双塘小学,北面与秦淮河(上浮桥与下浮桥之间河段)相望。我的印象,这所中学是由一座教堂改建的。入学时还能看到它具有教堂风格的建筑:学校大门的东侧有一个三层塔式小楼,好像是教堂敲钟的塔楼。进入学校大门正对的是大礼堂。大礼堂的两侧有多间高大的房屋,是学校教务处、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机构所在地。大礼堂的南边,是新盖的两层教室楼。大礼堂东西各有一个操场。西面那个操场大些,操场的尽头有一个爬杆和爬绳。学校的东北角有音乐室、部分教师宿舍等。<br> <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照相和照相机很不普及,因此学校当时的状况没有照片可寻。好在我们高中毕业时有几张留影,从其背景可见一斑。</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3年高中毕业时我班同学和校领导、任课教师在大礼堂前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3年高中毕业时我班全体团员在大礼堂前的合影</h5> 入学的第二年,就赶上了“大炼钢铁”。我们参加了搬城砖、砸石头(炼钢铁时要用的)等劳动。当时,操场上布满了很多“小高炉”。我们不仅在学校里干,有时去外面干活,记得去过白鹭洲炼钢铁工地砸石头。白天干,晚上还加班干。<br> 大炼钢铁后,修复操场。师生们干劲十足,清理垃圾,挖地三尺,夯实场地,筛泥土,填平洼坑。紧接着,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修建了百米跑道。当时,热火朝天的挖地筛土、平整操场的劳动场面,至今历历在目。<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3年高中毕业时本小组成员在百米跑道的合影</h5> 中学阶段,我的体育成绩一直不佳,跑不快、跳不高、扔不远。每学期结束时,总是体育分数拉后腿。有时甚至体育不及格,只好用做广播体操补点分数,勉强维持体育及格。“大跃进”年代,搞体育“劳卫制”,因为投掷和短跑项目过不了关,不得不用“行军”、“引体向上”等项目来替代。其实,我是比较喜欢体育活动的,比如长跑、单杆、双杠等。但是体育考试又不考这些项目。<br> 初中毕业时,十九中要办高中了。因为是第一次办高中,学校考虑生源问题,希望我们能够留校读本校高中。当时,我想去读中专。因为中专不用交学费、书本费,还管伙食费。这样可以分担家里的一些困难。在班主任杨老师的强大的思想攻势下,我终于在志愿报考本校高中的“决心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br> 高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孔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我当时是代数课代表。帮助老师拿拿教具、收发作业本,制作简单的教具等是我的职责。在孔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原先对数学就有浓厚兴趣的我,此刻对数学更加热爱了。一道“用圆规四等分圆”的题做的爱不释手,至今不能忘怀。<br> 高二那年中秋节的晚上,我和陈兆丰等几位同学在物理王老师的指导下,用学校的天文望远镜赏月。通过望远镜我们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月海等,还看了几颗大行星。从此,我就迷上了天文。从校图书馆借了一些天文知识的书籍,一边学习、一边认识星星,并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就这样,我做了一辈子的天文爱好者。<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2年的天文知识学习笔记</h5> <p> 还是高二那年,一次化学小测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各课老师经常在上课时对我们进行“突然袭击”——小测验。这天化学课,杨老师让同学们拿出测验纸,在黑板上出了两道题。其中一道是画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图,我蒙了,根本不知道如何画。十分钟后,交卷时间到了。我只答了一道题,当然只得了50分,不及格。这个不及格对我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事后,我做了一个纸袋,专门存放各课各次小测验的卷子,纸袋表面画了一个表格,填写每次小测验的成绩。表格的第一项就是这次化学不及格的50分。表格的两侧各写了八个字“牢记教训,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誓夺冠军”。这学期期末考试,化学得了满分。由于印象深刻,至今50多年过去了,那些化学元素符号、强酸强碱等物质的分子式、还有氧化还原反应、中和反应、置换反应的方程式等记忆犹新。<br> 高中毕业前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依依不舍。那时没有相互送礼,更没有毕业分别的宴会。有的只是相互留言,用文字表示自己对同学的希望和祝愿。现转发部分师生的留言的影印件。</p><p><br> 部分老师的留言</p> <h3><font color="#010101"> 部分同学的留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高考后,学校开始动员我们毕业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学校和市里经常组织我们听报告或听讲座,然后就是写决心书表示升学不成就奔赴农村、农场。下面就是当时去市里听报告的入场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六年的中学生活结束了。我们真的各奔前程了,有入伍参军的、有升学深造的、有响应号召下乡的、有就业的…….。从此同学之间的联系渐渐地少了,常来往的同学还有点书信,有的同学多年不见,有的……。这里保存着当时与我保持联系的两位好朋友赵思崑、陈兆丰同学毕业后寄来的照片,这是多么珍贵的资料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班有一些热心肠的人,有时还组织老同学相见、聚会,因而留下了毕业后的合照留影。因为我长期不在南京,参加同学聚会相对少多了,手中的资料也比较少,但就这些照片就能表达我们难忘的中学时代的情结,就能表达我们淳朴真实的同学情谊。</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分别4年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莫愁湖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3年10月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6年5月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7年7月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8年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3年7月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3年7月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9月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10月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4月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2月的合影</h5> <h3><font color="#010101"> 聚会是短暂的,友谊是长存的。祝愿各位老师、同学多多保重身体、保持联系,永葆青春活力。祝愿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