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7角4一斤的猪肉吗?关于扬中的猪肉往事

扬中博物馆文史研究室陆尊

<h3>1949年~1985年扬中猪肉价格表,1965年到1977年的每斤7角4,相信更多的扬中人刻骨铭心。</h3> <h3>文革期间,猪肉对扬中城镇居民定量供应,每人每月2斤猪肉,凭票购买,春节一般每户加3斤</h3> <h3>肉票象征着计划经济,象征着短缺与苦难。在进入21世纪日新月异的今天,粮油肉票问题已渐渐淡出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可说是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扬中正处在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当时经济全面紧张,市场商品短缺。为保障供应,控制销售,国家对主要商品全面实行按计划凭票供应制度,而且定量较低,好多物品纵然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大家时常排队攥着肉票在各个商店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更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h3> <h3>九十年代到二千年后,猪肉价格放开,一直稳定在十元每斤左右,2019年猪肉价格直线上升,己逼近三十元每斤</h3> <h3>民国期间三茅街苗猪行《扬中商业志》(未出版,1985年油印送审版,本馆珍藏)</h3> <h3>1959年3月12日《新华日报》:扬中县幸福公社,一亩一头猪</h3> <h3>新华日报社评论:要赛扬中,必赛养猪</h3> <h3>1959年7月22日《新华日报》:扬中油坊七墩子饲养员黄万元养猪有办法。</h3> <h3>1959年5月5日《新华日报》:长旺提高苗猪成活率。</h3> <h3>1960年9月1日《新华日报》:扬中趁百草繁茂收贮猪饲料。</h3> <h3>《扬中报》创刊号(本馆珍藏)1957年1月1日,我们一个社要养猪两万头,</h3> <h3>防治猪瘟</h3> <h3>1957年1月21日《扬中报》:本县农场的猪养的好</h3> <h3>1960年3月1日《新华日报》:力争超常熟,实现一人一头猪的兴隆、幸福、八桥、长旺,争取每亩4头猪。</h3> <h3>母猪的品种:建国前,母猪品种主要有“米猪”、“二花脸”、“大埨庄”等。米种母猪母性好、产仔多,泌乳力强,所产仔猪育成后,有皮薄、肉嫩、味美、脱肉率高等优点;缺点是嘴长、单背脊、生长慢,不甚受养猪户欢迎。1954年县良种场引进约克夏,从无锡、武进、昆山、吴江金坛、上海等地,引进“二花脸”、“枫泾”、“梅山”等猪种,所产仔猪有双背脊、短嘴、体型大、生长快、皮薄、脱肉率高等特点。80年代开始推广瘦肉型猪种,原有米种母猪逐渐淘汰</h3> <h3>1949年扬中县猪肉业72户,79人从业,5332万元资本</h3> <h3>1952年县长陈忠廉《政府工作报告》:土产公司三月份收购大猪三千头,小猪一万四千斤(约七百头)</h3> <h3>封面</h3> <h3>《扬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朱维中:要求1956年养猪十万头(肉猪八万四千头,母猪一万六千头)繁殖仔猪二十二万六千头,每户须养两头。</h3> <h3>封面</h3> <h3>1952年粮食局日报,厚生乡狄圣礼,解放前八十斤肉贩到上海,路上耽误几天,只换花布四尺,解放后,可卖二十一丈花布、四百斤大米、豆饼55O个</h3> <h3>合记肉铺,永新桥,孙志信,1950年</h3> <h3>广泰昌肉店,丰裕桥,唐发广,1955年</h3> <h3>永昌号肉店,东岳庙,郭修禄,</h3> <h3>禄记肉铺,新坝镇,何本禄</h3> <h3>公记肉铺,新坝镇,阚长喜</h3> <h3>正兴肉店,丰裕桥,高正寿,1950年</h3> <h3>陆宝兴肉店,新坝,陆纯宏</h3> <h3>印宏义肉铺,新坝,印宏义</h3> <h3>陆纯宏肉店,新坝,陆纯宏</h3> <h3>王顺记肉店,天后宫,王公顺</h3> <h3>徐顺泰肉铺,油坊,徐均祥</h3> <h3>沙同兴,兴隆镇,沙启春</h3> <h3>杨坤记肉店,兴隆镇,杨怀坤</h3> <h3>黄礼章肉店,码头镇,黄礼章</h3> <h3>合兴圣,五㴭镇,朱奎暑</h3> <h3>瞿记肉店,三㴭镇,瞿彩贵</h3> <h3>春记肉店,三㴭镇,解法春</h3> <h3>王小安肉铺,普济镇,王小安</h3> <h3>徐复盛,长旺桥,徐福寿</h3> <h3>同兴肉铺,老郎街,聂子山</h3> <h3>三兴肉铺,道士庙,许明龙,1955年</h3> <h3>成记肉店,新坝,杨绍成</h3> <h3>民生肉铺,三茅板沙,顾万年</h3> <h3>公泰肉铺,三茅民主,方茂亮</h3> <h3>公记肉店,三茅,郭洪恩</h3> <h3>万盛肉铺,油坊,李荣才</h3> <h3>朱隆记肉铺,油坊,朱其龙</h3> <h3>解放前扬中每个猪户逢集销两头猪,平时销一头,抗战时一块银元可称七、八千肉,解放时几升米来计算一斤肉</h3> <h3>解放初三茅镇肉店之一,5家</h3> <h3>肉店之二,5户,三茅镇共十户</h3> <h3>解放初三茅镇小猪行:朱扣保,邦猪行:杨四</h3> <h3>老民说:“猪是庄稼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头猪每年积制80至100担粪肥,可肥三亩田。大量养猪就可以大大节省积肥所化去的劳力,降低成本,猪粪所含的氮磷鉀的成分比人类还多,是一种肥效很高的有机质肥料,对于改良土壤,培养地力能起很大作用。<br></h3> <h3>扬中县食品公司关于生猪的相关历史1,摘自《扬中县商业志》</h3> <h3>2</h3> <h3>3</h3> <h3>1963年自然灾害开始,当时扬中收一头猪返还50%卖给养猪户,并优先供工业品,为鼓励养大猪,1斤毛重奖半斤粮,后改为18O斤内奖半斤粮,以上奖1斤粮,同时每头猪奖布票2市尺,并返猪肉10~15%,1977年后又奖20%,1978年后采取定点收购。</h3><h3><br></h3> <h3>1966年~1985年扬中县生猪收购、销售、调入、出头数</h3> <h3>扬中县历年生猪存栏量及收购占存栏比重情况表,1949年~1985年</h3> <h3>1965~1985年扬中县历年生猪收购分季平均重量表</h3> <h3>1955年三茅镇猪肉业</h3> <h3>获省劳模的杀猪工:张振贵</h3> <h3>1986年~2006年扬中县(市)生猪出栏数及品种改良</h3> <h3>生猪疫病预防</h3> <h3>生猪疫病疫情处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