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思东陵

斑尼路

<h3> 娃是2016年去的清西陵。至今也没明白雍正帝为何要逃离老祖,跑到易水湖的西边来,从此便多了去东陵的年头。这一念便是三年多。</h3> <h3> 天气格外的好,昨日还是风雨交杂,以为会赶上七十二场浇陵雨。自遵化向西北行三十里至昌瑞山下,已是人头攒动了。</h3><h3> 十里的摆渡车倒不寂寞,有导游讲解。这里的导游该是最好的,一身的蓝布短袄趁着身条,标致的样子显着皇家的大范儿,只能从高矮上分辨出。点点蓝色的靓丽,就连紫禁城中都没有。年长点儿的会移步到摆渡车上,可以少跑些路吧,二线是功成名就人的桃花源。</h3><h3> 路上经过守灵人的村落,若现于树木丛中,好奇中又多了神秘。做生意的据说大都是守灵人的后代。以到游客中心的公路为界,外侧是饭店、商铺等房屋聚集的市场,中午时分人声鼎沸。</h3><h3> 饭店多是以快食为主,鲜有特色大餐,快食又以饺子居多,想必是快中更快吧,来的客也多不是为了这几口吧,东北老家有“滚蛋饺”的说法,吃完即走。</h3> <h3> 通往陵园的另一侧,步道两旁多是果园,此刻正是果满枝头。果园的主人通常会在园门内支起一两个竹竿的遮阳棚,做起水饺的生意。走累了,在桌子旁小憩一会儿也是别有味道的。一碗虽贵些却踏实的方便面,偶尔抬头看看栅栏的缝隙里流动游人,大有一种天外看凡间的感觉。</h3> <h3> 没有导游。早几年电视里满是清宫戏,多少有了点不清楚正统不正统的历史知识。《戏说乾隆》就不必说了,陈道明就饰演了两个皇帝。上学时,第一次知道了清朝那点儿事的,是夜读《少年天子》,当年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该算是正史了。</h3><h3> 但这些都不如星爷的韦小宝来的深刻。</h3><h3> 央视百家讲坛有《清东陵密码》,一共十四集,值得一看。</h3> <h3> 首站本想去定东陵望望老佛爷,却误入了裕陵妃园寝,得以一睹香妃的容颜。骚人墨客的兴趣,竞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诗词、戏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编造的,但发展到排除史实、以假乱真的程度,就有问题了。</h3><h3> 看空中,那是香妃化成的一缕清烟而去的传说。</h3> <h3> 定东陵垂帘的两宫,慈禧的门庭若市与慈安的门可罗雀对比鲜明。老佛爷身前身后都在长久的影响着世界。只是奢靡成了粉骨碎身的缘由,落得魂无归所,徒余一个空荡荡的地宫叫后人好奇儿慨叹。</h3> <h3> 尚在修缮中的定东陵慈安陵。</h3> <h3> 景陵还未开放,只能踮脚于隆恩殿檐下隔墙相望。少年天子到康熙大帝,也只在这一瞥里划过。</h3> <h3> 陵园就是国力的体现,裕陵的气势宏大也是康乾盛世的显影吧。跟西陵一样,东陵也是越往后,陵园的建制越小,材料也捉襟见肘,甚至连砖瓦梁柱都要从别处拆借来。</h3> <h3> 门外汉即使混进了大门,没点儿岁月的积蓄也只能是个看热闹的。支离破碎的传闻野史,影视闹剧,如乱炖的香锅,辣气里满是荤味道。没有预习,又不找先生,一通儿乱跑乱望,落得个自由自在,这是自习课的感觉。</h3> <h3> 想象是最好的导游,装着观望,耳朵却去了边上,蹭下专业的讲解。最不听话的是眼睛,总会偷偷的瞥上小导游一眼,偶尔六目相对,惊心动魄。好在清朗的天下,到处是景,到处是人,到处是讲不完的故事。</h3> <h3> 方城远眺,没了地宫或是大殿里的压抑,心境也就宽阔了,可以暂且放下沉重的历史,深深的呼吸现代的清新空气。</h3> <h3> 宝顶也不过是青山下的一抔灰土,而在湛蓝的天里,叫升腾的清烟又多了浓浓的遐思。</h3> <h3> 青砖无情负沧桑,绿草有义年年望。残砖绿草各半,相映成殇。</h3><h3> 本是想来看看三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都没能如愿。</h3><h3> 孝陵是要买了祈福大典的票才能进去的,活人新戏,不看也就罢了,还要赶时间回去。景陵又不开,只见了乾隆帝。</h3><h3> 孝庄皇后因为历史问题没能进园区,大红门外的昭西陵就多了些故事。而我也是少年时听袁阔成的《李自成》,里面有一段孝庄夜入牢房劝降洪承畴,也就对这位下嫁多尔衮,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的传奇人物有了崇敬之心。因为距离太远,徒步是不可以的,摆渡车倒是能停,已是下午,算着时间,只好留待下次再来时吧。</h3> <h3> 历史不会改变,却又令人捉摸不定,清晰模糊又神秘,就这样代代相传,而最终会慢慢的淡去,只给那些猎奇者留点伤感罢了。</h3><h3> 最动人的时刻,也就在青天下沉寂的石阶上,面对漫漫砖砾的幼稚背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