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贤论技话通背

峨眉缠闭门

<h3>前贤论技话通背(四)</h3><h3><br></h3><h3>  起手五势实为一大周天过程,请手提气双手从体侧如抚一巨大之圆球,退回奇门的鞭圈倚靠从球顶到球侧球底,不能草草地进浮、退沉,这样练不出腰腿内劲。三才桩,不用力气,手掌前如触实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细沙之中之阻力。</h3><h3>  关于抻筋拔骨,一个极度的伸展而已,用桩功练,到位后静耗就可,盘架子练,就只管一个打字。单操一个劲打,一路去来三五里寻常事,其它不管,不用辅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训练,任其自然,功夫一样上身。若有整劲的基础,加上类似静坐中的身体自然变化,提高整劲的质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缠闭之能。</h3><h3>  先修外家经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好看身手敏捷。刚尽则柔现,柔极则刚生(柔劲如水中者脏腑碎,刚劲坚如石中之骨断)。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观察动物或婴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都是纯任自然的,所以动物会敏捷、有力,婴儿摔到也不会伤着,在地上撒娇时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们。三回九转是一式,举手投足无一不是一式,如长江大海涛涛不绝,缠丝一套拳成一式较易,想一式含三回九转,须把玩琢磨至开悟才能。</h3><h3>  手上是触点,劲根和劲源并不在手上,试试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腿足躯干来促成整劲的效果。试试背着双手,打趟拳路,如果感觉和伸着双手一样协调整齐,始可以言得法。</h3><h3>  柔要求自松空,顺要符合意图。在姿势到位、符合规矩的条件下把拳式走顺。开始练拳的一段时期或拳式姿势练错了要改姿势的一段时期,动作肯定柔不起来,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势的基本道理,道理没弄懂就比划着练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无大碍,如果求技击道理,怕是终生无望。开始练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势要力求准确到位,如果还没有熟练,自然顺不起来,也柔不下来。随着拳式逐渐准切到位,逐渐纯熟,动作逐渐就走顺了,此时才有资格谈柔,拳式姿势不正确,就谈不上顺遂,不顺遂就谈不上柔。</h3><h3>  练低架目的是为了养成一种发劲的模式,把习惯性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浑圆一体的定型,等到练成这种定型,才可以练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打法,不然的话,空有千百招动作,却没一式可以真正用得上的。高手打人自然不会用很大的动作来蓄发内劲,周身一动皆有,越高明越是不露痕迹。内功高手,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用矮身低架的。但见一抖之下,对手已经败北。练缠丝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练拳只要敛臀,本就蹲不低。</h3><h3>  练习套路或单操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很难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先求形展,不开展不足以抻开筋骨,不足以求得各种劲法,但这时还只是一个毛胚,还不够精致。随着功夫的日益加深,对拳法上的各项细节要求渐渐悟通,拳架也就越往里收,越顺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顺利地完成各种发力和身法转换,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小了。拳架越小对自己防护越严,随着对后发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拳架也会缩小。再后一举动周身随意,意到劲发,无不和拍中节,似无规矩却全然暗合规矩。动作本来就少,一个动作上万遍不足为奇。缠丝看似简单纯朴,学易习难,练就上乘功夫难之又难。</h3><h3>  练拳先要舒展开放,使内部之气要舒展而不拘,外部关节松放而不可滞,这样自然练到身心愉快。练上一小时才出功夫。初练只需注意一个开展,就是一个极度的伸展,全身骨节拔开。第一阶段身上必然会用很多拙力,劲力的培养必须是按部就班的来。先松着练,顺劲后再发力。发力先求开展,把劲放出去,再求得各种劲别。第一步,先放松全身,让肢体的运动轨迹附合某个形,练至熟练。第二步,把第一步练熟的动作加速的练,也就是练明劲,练至捷又准,劲达梢节。第三步,在第二步练熟的动作的基础上,让肢体运动的速度缓慢下来,全身均整,双手一阴一阳,出入虚实顺逆,自有螺旋缠丝劲蕴含中节,并练至缠绵充足厚实,是为暗劲。第四步,从放松练,最后回到放松,才算是高手。能放松全身,练至空灵一体,自成化劲。前人实证甚多,故江湖之上每以“化门”恭维其术。</h3><h3>  缠闭功夫训练强度体现于保证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正确要领上,这时间无关,而倍加强调注意力。入迷者坐卧行走均在琢磨每招每势螺旋缠绕之法,可见求道之人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心理生理强度了。</h3><h3>  练一遍觉得气感很强,如练上两遍就感觉第二遍反而没有第一遍气感强,如隔一二天练那气感比一天练一遍更强,是因为练完后没有收好功,只理顺气机,没有把气收归中元。只要把气归入丹田,练功就会一遍比一遍气感强的。练功后收功程序过简单,会使下元亏损,产生下肢萎、拉稀病状。缠丝每路末势皆为“导气归田”,自有深意,学者不可草率之。</h3><h3>  练拳不能太用劲,要用脑子调,太紧了人受不了。越练越松快就对了,练着乏味痛苦,就要赶快变招。凡是打完拳气喘吁吁的,或是练完后筋疲力尽的都不对。正确的感觉,应当是一想练拳,就兴奋;练完后,精神振奋。有时能够感觉,好象今天比昨天上涨了一大块。所谓日日新。缠闭功夫,关键在于中道,要适可而止,保持兴趣,恬养精神,此为大要。练拳小有效果的人,有时不免粗俗,气反沉不下。练拳练到一定时候,就想练了,不练身上起急。练着练着,很舒服地痛了,说明长劲了,筋骨起了变化。再后得病一场,身体很健康,但就是觉得病了,哪都不对劲。得适应一阵子,能自己把自己调理过来,就走上了大道。如此循环往复,适应一次就长一次功夫,长了就管用,与人交手,鬼催着似的就把人打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