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记金陵怀古·灵谷无梁上

东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碧海青天连灵谷,苍松翠柏化栋梁</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影剑客摄)</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 *****</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东西荟萃,南北要埠。</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一江春水,十朝古都。</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虎踞龙盘,钟山玄武。</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燕矶秦淮,朱雀白鹭。</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 *****&nbsp;</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三藏九华,鸡鸣牛首。</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灵谷无梁,</font><font color="#9b9b9b">鬼脸莫愁。</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梅花栖霞,雨花聚宝。</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清凉汤山,钟亭鼓楼。</font></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 *****&nbsp;</b></div></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石头城记·金陵怀古·006开篇6AB1</h3> <h3><u>注释:</u><br><br></h3><h3><b>灵谷:</b><br>灵谷,顾名思义,就是灵之谷。位于南京城东郊紫金山东南麓,中山陵以东约1.5公里处。此名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起。原因之一就是此谷地处“左群山右峻岭”,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山聚英气,灵谷藏活水 (2019年夏摄)</h5> <h3>当初明太祖朱元璋选择修建自己的陵墓时选到明孝陵所在的风水宝地,开挖地基时发现南朝梁武帝时期早已为宝志大师选了这块宝地埋葬。通过查阅史籍得知,原来南朝梁武时期(514年)就在此兴建了“开善精舍”开善寺和宝公塔,用以供奉纪念宝志公。唐朝这里曾改名为“宝公院”;宋朝先易名为“开善道场”,后定名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初又被称作“蒋山寺”(因钟山自三国吴孙权时即被定名为蒋山。此典故后叙)。不过兴衰更替,明朝开国时只知寺庙却并不知道当年宝志大师的墓地就在此处。</h3> <h3>朱元璋得知挖开了宝志大师的墓地后,非常重视。一则宝志是得道高僧,就是后世相传的济公原型。他一生有许多灵异神迹,曾经是有名的乞丐僧,在世时就得到南朝梁武帝的器重和礼遇,和达摩祖师同时代,成名在达摩祖师之前;二则宝志禅师俗姓朱,和自己是本家同姓;三则朱元璋本身出身贫苦也曾做过和尚,和做过乞丐僧的宝志禅师心有戚戚焉。从宝志大师时代到朱元璋时代已经跨越了近九百年,真可称得上是有缘千年来相遇。</h3><h3><br></h3><h3>有念于此,从乞丐和尚奋斗到皇帝的朱元璋决定另修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来供奉宝志公,并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封其为“天下第一禅寺”,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明代南京三大佛寺。</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谷寺寺门 (网络图片)</h5> <h3>1381年,宝志和尚的遗骨被重新精心装殓迁移至现在的灵谷寺所在地,并同样修建了一座宝公塔。之前的志公殿,三绝碑也被迁移过来。</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志公殿(2019年夏摄)</h5> 三绝碑是因为碑上刻有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绘的宝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宝志像赞,再由书法家颜真卿书写,故称唐贤三绝碑。到清朝第三次重刻时,碑额上端又增添了乾隆手书的“净土指南”四个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贤三绝碑 ·&nbsp;主题南京网存照</h5><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唐代吴道子画、李白赞、颜真卿书)</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清代乾隆帝手书“净土指南”)</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edda Morrison 1944年摄)</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贤三绝碑 ·&nbsp;主题南京网存照</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代画家吴道子绘宝志像)</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代大诗人李白作宝志像赞)</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edda Morrison 1944年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志公殿夏夜萤火虫</h5> 另外还特别新建了全砖石结构的无量殿以供奉无量佛来纪念。当时灵谷寺占地500余亩,规模非常大。(相较现在的南京栖霞寺40.5亩,河南嵩山少林寺86.4亩,规模超大。现在的灵谷寺公园面积则扩至2100亩。)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梁殿·主题南京网存照</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Hedda Morrison 1944年摄)</span></h5> <h3>1707年清康熙年间,康熙南巡时来到此处,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乾隆南巡也在此处驻足逗留。</h3><h3><br>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期间,1853年至1860年七年间,清军在南京城东郊孝陵卫先后两次设立江南大营,这里也是江南大营的一部分。太平军和清军在此一带展开拉锯战,寺内大多数建筑毁于战火。战后虽经曾国藩等人重建,规模已不复往日威容盛况。</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6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 (2019年夏摄)</h5> 1926至1928年,历时三年,北伐军兴。国民革命军起于广州黄埔,兵锋北向,直抵山海关,东北易帜。黄埔师生奋十万精兵向百万之军阀,轰轰烈烈的民国北伐战争所向披靡,终告成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v.qq.com/x/page/g0900mmc1sk.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北伐军军歌《打倒列强除军阀》(1966年电影《大浪淘沙》插曲)</a></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iqiyi.com/w_19rub4t205.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北伐战争全程战线变化(1926-1928) 史图馆出品</a></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北伐成功统一全国,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灵谷寺原址设立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陵园。等到开工建设后,又加入了1932年1.28淞沪抗战、1933年长城抗战中阵亡将士的名刻和部分骸骨。同时在灵谷寺原来基础上修建了大门、牌楼、灵谷塔等现代建筑,构成了国家级的烈士纪念陵园。因为北伐有着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战有着抵御外侮、国民自强的历史进步意义和纪念,这部分公墓陵园一直保存至今。</span><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倒军阀与列强,北伐荣光传四方(光影剑客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威灵谷,民国英魂(光影剑客摄)</h5> <h3>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7年内战期间在公墓内修建了戴笠墓和第七十四孟良崮战役殉国官兵纪念碑。</h3><h3><br>1949年解放后,此地改为灵谷寺公园,戴笠墓和第七十四孟良崮战役殉国官兵纪念碑遂被拆除。</h3><h3><br>1973年,灵谷寺内设立“玄奘法师纪念堂”,专门设塔将南京城内历经劫难保存完好的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一份安奉于此。<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谷寺玄奘大师顶骨供奉法会(来源:菩萨在线)</h5> <h3>2016年,灵谷寺玄奘院地宫落成,镇寺之宝—--玄奘顶骨舍利从玄奘院大殿移至地宫内保存,这里将作为这份玄奘顶骨的永久存放和供奉之地。和在南京城内埋于九华山三藏塔中的那一份玄奘顶骨舍利,共同组成南京城纪念玄奘法师的圣地。</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谷寺玄奘院</h5> <h3>灵谷寺山门是灵谷公园的大门,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代重建的,俗称红山门。</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山门(2019年夏摄)</h5> 门额上有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灵谷胜境”四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谷胜境(2019年夏摄)</h5> <h3>门前有一个近百米长的月牙形放生池,是明朝洪武时期朱元璋建灵谷寺时,见寺庙门前前广后狭,命万名工匠一日挖掘而成的,又称万工池。</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工池,六百年(2019年夏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山门口石狮(2019年夏摄)</h5> <h3>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参与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h3><h3><br>1928年6月,北伐军攻占北京。民国时期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直到1928这一年属袁世凯及其部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北京所代表的中央政府也称作北洋政府。北京一直沿用明清时期这个城名,共计1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在南京的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改北京为北平。抗战期间,日伪汪精卫政府又改为北京,但并未得到当时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和在延安的中共边区政府以及广大的民众承认。所以北平名称一直延用到1949年9月中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改回北京市,共计21年。</h3><h3><br>红山门后一条青石铺就的甬道,在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五楹带顶纪念北伐阵亡将士的牌坊。此处原是明朝灵谷寺的天王殿旧址,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兵火毁后重建改为大雄宝殿,建公墓时拆除,建立了保存至今的牌坊。<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北伐将士的大仁大义牌坊</h5> <h3>牌坊建于1935年,门额上均饰有国民党党徽,中门门额正面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有“救国救民”四字,均为国民党元老、实业救国代表人物、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被蒋介石尊为“革命导师”的张静江题写。</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仁大义](来源网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救国救民](2019年夏摄)</h5> <h3>张静江自1905年结识孙中山以后,成为终生挚友,一直积极地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倾囊相助。1912年初,民国草创,正是张静江等人带头捐巨款使得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渡过了艰难局面。在反袁护国护法以及之后的广州革命政府时期,他依旧积极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直到孙中山为了国家统一和发展北上北京与北洋政府和谈,病重守护其身边,见证中山先生立遗嘱与世长辞。</h3> <h3>张也是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的监誓人和贵人。中山先生去世后,张鼎力帮助扶持蒋在国民党内巩固和提高地位直至登顶,所以被蒋尊为“革命导师”。1928年后,张静江遵循中山先生遗嘱,将时间精力都放到了基础建设之中,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h3><h3><br>北伐战争是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它继承了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着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当得起“大仁大义”、“救国救民”这两个称号。<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仁大义牌坊(2019年摄)</h5> <h3>牌坊前有一对汉白玉雕成的形如石虎的神兽--貔貅(pí xiū)。</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白玉石虎貔貅(2019年夏摄)</h5> <h3>貔貅,亦称辟邪、天禄、百解,在南京主要为辟邪。它是上古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凶猛威武,常见的为龙头虎形、有翼会飞。在天上负责巡视,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人常用貔貅来作为威武军队的称呼,古代风水认为辟邪是转祸为祥的吉瑞神兽,主要是帝王专用。传说它除了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招财进宝等作用,寓意丰富,可以带来好运。</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汉石辟邪(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h5> <h3>牌坊前的雕像和古代貔貅辟邪雕像不大一样,有现代西洋写实风格,突出了虎形,隐去了龙头飞翼。这可以和同在南京的1910年中国第一次国际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慈禧行宫外的一对清末貔貅对照。</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末为慈禧行宫特制的一对貔貅。</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存于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h5> <h3>南京最出名的辟邪是位于南京东大门--中山门外的守护者,一尊世界最大的青铜辟邪。</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京东大门—中山门外的青铜辟邪</h5> <h3>它的造型是仿南朝辟邪式样,这成为了南京市的标志和象征,不但曾出现在市旗市徽中,也出现在南京大学、南京日报、南京香烟等各大单位品牌的标志中。它也是很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门前守护的瑞兽。</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完待续,土鳖扛铁牛)</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i><u>网络参考延伸阅读:</u></i><br><br></h3><h5>维基百科:灵谷寺<br>百度百科:灵谷寺<br>百度百科:灵谷塔<br>古建中国:南京灵谷寺 明代佛教建筑遗珍<br>新浪博客:7月,绿色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灵谷寺景区<br>金陵日华博客:金陵四十八景40 灵谷深松 灵谷寺<br>主题南京:赫达眼中的南京之紫金山<br>Hedda Morrison: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br>Harvard Library: Hedda Morrison Photographs of China<br>微博·spider9935:来南京拍萤火虫,完全攻略版<br>古建中国:志公殿与宝公塔<br>百度百科:登宝公塔<br>百度百科:宝志禅师<br>松风览云博客:宝志和尚—漫话济公活佛的原型<br>百度百科:天界寺<br>百度百科:江南大营<br>百度百科: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br> 百度百科:国民革命歌<br>百度百科:中华民国国歌<br>百度百科:张静江<br>维基百科:张静江<br>百度百科:辟邪<br>百度百科:貔貅<br>百度百科:金陵辟邪<br>搜狐:貔貅与六朝古都南京有什么渊源?<br>主题南京:南京辟邪,1500年的神兽传奇<br>每日头条:南京的市徽为何是凶猛的貔貅<br>南京晨报:文博专家建议用孙权像替代中山门外辟邪<br>携程:南京留存在原址的六朝石雕—辟邪<br>每日头条:南京现存南朝辟邪调查,收入博物馆的仅有三只<br>每日头条:走进洛阳博物馆的那些国家宝藏珍品文物(9)东汉石辟邪<br>河洛星辰:河洛宝藏—汉光武帝陵的石辟邪<br>世博之窗:清政府五大臣力荐办博 全国博览会百年前诞生<br>简书·字裕如:嵌在南京这块土地的珍宝<br>票亮南京:南京的镇墓神兽有天禄、麒麟、辟邪…你分得清吗?</h5><h3><br></h3> <h3>***** ***** ***** *****<br>BGM:灵谷<br>作曲演奏:张斌<br>专辑:天唤玄音 – 埙(xūn)<br>***** ***** ***** *****<br><br></h3><h5>--- 文中图片视频音频只注明拍摄制作日期的为自拍自创。因查找各方资料来源庞杂时间有限,不少网络图片视频音频原始来源原创作者难以确定。感谢各位原创拍摄制作者网上分享,如有愿意标注原作拍摄制作大名者,不胜荣幸,请即联系;如有不愿在此广而告之分享大众者,请即告即删。</h5> <h3><u><i>时间记录:</i></u><br><br></h3><h5>2014.2.6 马年甲午正月。创作 四言诗《石头城记·忆金陵》。第一稿,计56句,共224字。历史时间涵盖从春秋战国至当年当代青奥会。<br>2014.4.5 甲午清明时节,缅怀先人。诗词篇章增补分段,第二稿。共计14段,112句,共448字。<br>2015.4.21 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一年多来,抽空将原作诗词中有关南京现代当代历史部分另成一篇,定名为《人间沧桑·百年南京》。时间跨度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2015年当年年底的国殇公祭日。共计24段,192句,768字。<br>2015.4.26 一年多来,利用业余点滴时间收集整理了更多有关南京的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将古代及近代诗词篇章增补,第三稿定稿。定名为《石头城记·金陵怀古》。共计48段,384句,1536字。<br>2016.4.27 创作文章文字注释,第一稿。分段落篇章。<br>2018.7.25 注释及标注, 第二稿。再细分,开写细分篇。<br>2019.09.11-10.16 整理写作注释此细分篇,加图片背景音乐,细分第一稿。</h5><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