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汪候,汪氏受姓始祖,诞生今河南省阳翟(今禹州市)。汪氏系黄帝之后,周公姬昌之裔,是鲁成公黑肱次子,鲁成公的夫人姒氏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出生时双手紧握,过了三个月双手才慢慢张开,只见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正好合成一个汪字。鲁成公非常痛爱这个儿子,封其为颖川侯,为汪氏受姓始祖。</h3> <h3>汪华,汪氏四十四世显祖,原名汪世华,字国辅,因与唐太宗李世民共一字而改名汪华。唐封越国公,新安歙之华阳镇人,陈至德四年(586年)正月十七子时生。隋朝未年,朝纲不振,诸候割据,群雄称王称帝。为保境安民,华公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州、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拥吴王。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唐,公视唐帝为真命天子,为促华夏一统,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下诏授予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贞观二年(628年),公奉诏入京,授九宫留守,辅佐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三月初三,公积劳成疾,病逝长安,太宗赐其谥号“忠烈",封忠烈王”,葬歙州云岚山。</h3> <h3>汪道安。五十六世祖,华公十三世孙,字成泰。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公元841年),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公</h3><h3>十八岁),刺史于德晦奏补充衙前兵马使,差充婺源镇都虞侯,总戎镇婺源,时县址设清华,名清化县。自歙县慈菰迁居婺源,为婺源汪氏始祖。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疾卒,道安公仙逝后朝廷追封“八字平阳王”、“威忠德仁圣英烈王”以表彰他忠心报国之功。天恩勅赐葬祭,选址婺源城北武口山下,江湾水系与清华水系交汇处的山麓,猪毌形。婺民怀其保镇之恩,立庙于武口思溪,世称彭王庙,誉武口大王,永享年祭,有求必应。 其后裔分布全国约200余万。</h3><h3> <br></h3> <h3>汪源: 字 深叟。道安长子随父领兵婺源,分守五镇,始居还珠里,隐德不仕,世称为愿公,娶王氏合葬大田寺畔象山下,乙山辛向。子四,敏、慧、勤、强。源公后~名人有:藻、应辰、泽民 、汪革、汪洙……。</h3> <h3>汪濆, 字清叟,道安次子。随父都虞候镇守婺源三浯,时黄巢起,陷饶睦宣歙,游骑闯境,公禦郤之,擢授银青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都兵马使、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卜居三浯之上游十里鳙溪,阵亡年三十二,镇人立廟以御史居臺端,号曰端公,墓在大田寺,娶黄氏,子四 :参 元 立 高,中元中立居大畈浯村,中高居廻岭 ,休宁西门诸泒皆其後。濆公~名人有:韶、介然、立信、武、鋐……。</h3> <h3>汪鋐,字宣之,行荣四,号诚斋。77世祖,道安公次子濆公二十一世孙,生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九月十八,卒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初七,婺源家喻户晓称其为汪天官。汪鋐历经四朝,纵横官场三十余年,一生历任十七职,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是明代唯一同时掌握吏、兵二部权力的人,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倡导“师夷制夷”的军事家,创造了师夷之长技以驭夷狄的成功战例,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抗击殖民侵略的胜利。2001年5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婺源县博物馆。听了汪鋐事迹介绍,动情称赞:“这就是爱国主义!”为纪念汪鋐,县委县政府在县城步行街为其竖立了“太子太保”牌坊,进一步弘扬汪鋐的爱国主义精神。</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