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志丹篇

贝博纳

<h3>  离开吴起县,我们直奔当年陕北苏区的“红都”——志丹县。吴起县到志丹县约五十公里,高速公路通达。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6月,为了纪念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刘志丹,党中央决定把保安县改称志丹县,志丹县这一名字沿用至今。</h3> <h3>⏸刘志丹烈士陵园</h3> <h3>  在中共历史上,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曾用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名,至今沿用的县市名称仍有七个,分别是陕西省的子长县、志丹县、子洲县,山西省左权县,河北省黄骅市,吉林省靖宇县和黑龙江省尚志县。他们的名字永远书写在中华大地上。</h3> <h3>⏸刘志丹雕像</h3> <h3>  我们是9月22日下午四点一刻到的志丹县城。在网上预订的酒店正好在刘志丹烈士陵园附近,趁还有一会儿时间,我们放下行李,便来到烈士陵园参观。 </h3><h3> 提起刘志丹,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即使在陕北的老百姓心目中,也是头号大英雄。陕北至今还流传着上世纪三十年代歌颂他的信天游,来表达对烈士的怀念:“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二月里来刮春风,刘志丹来是英雄,靖边白军都打光,缴来快枪无其数,散给老百姓。”“自从来了刘志丹,咱们的日子不一般。打倒土豪和老财,推翻了军阀和赃官。镰刀斧头老摄头,砍开大路穷人走。革命力量大发展,红旗一展红了天。”</h3> <h3>⏸毛泽东为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h3> <h3>  刘志丹,这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大英雄,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金丁镇芦子沟村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刘士杰是清朝贡生,父亲刘培基是清朝秀才。在榆林中学读书时,从老师杜斌丞、魏野畴、李子洲那里读到了《向导》、《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学习。大革命时代,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处长等职,参加了北阀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在湖北、陕西等地从事组织起义工作。1928年5月,与唐澍等人组织领导了渭(南)华(县)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了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h3><h3> 1932年起,开始领导创建陕甘苏区和红军,历任陕甘边军委主席、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师长、陕北省苏维埃主席、西北军委主席、前敌总指挥等职。1935年9月,陕北红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师,成立红十五军团,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同年10月,在陕甘晋省委的“肃反”运动中,受机会主义分子诬陷,被关押起来。直到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制止了肃反,才得到释放。恢复工作后,任西北军委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h3><h3> 1936年4月14日,率部东渡黄河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今属柳林县)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三十三岁。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追悼大会,沉痛哀悼刘志丹将军。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同年6月,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h3> <h3>⏸志丹陵院</h3> <h3>⏸纪念亭</h3> <h3>⏸刘志丹纪念堂,刘志丹墓在纪念堂地下室。1943年5月2日,刘志丹灵柩由瓦窑堡迁移安葬于此。</h3> <h3>  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志丹县城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1941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家乡修筑了这座陵园。1947年,陵园遭到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严重破坏。陕北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5月拨款重修。以后当地政府又进行过多次修建,使陵园显得更加庄严壮观。陵园建有刘志丹革命事迹陈列馆、纪念厅、纪念堂、碑亭、塑像等,保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h3><h3> 1943年,在志丹陵落成时,毛泽东亲笔写了“刘志丹将军之墓”的碑志。在纪念厅正中的石碑上,镌刻着毛泽东的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周恩来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的题词是:“红军模范”。彭德怀、叶剑英等红军领导人也都题了词,对刘志丹表示深切的哀悼,给予他高度的评价。</h3> <h3>⏸毛泽东题词</h3> <h3>⏸周恩来题词</h3> <h3>⏸朱德题词</h3> <h3>⏸彭德怀题词</h3> <h3>⏸中共中央书记处题词</h3> <h3>⏸中共中央西北局题词</h3> <h3>  刘志丹等创建的陕北根据地,为艰难跋涉的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可是,要不是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到陕北,刘志丹差点被活埋。以致后来有“中央和陕北相互拯救”的说法。那么,造成刘志丹冤案是怎么回事?时任中央保卫局局长、直接参与调查处理陕北“肃反”事件的王首道,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刘志丹冤案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录。根据王首道的回忆录和相关史料,我将案件简述如下: </h3><h3> 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1935年7月,由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朱理治、上海局代表聂洪钧等人,组成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进入陕北根据地,领导西北地区党政军工作。他们认为陕北苏区党内存在着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h3> <h3>⏸刘志丹革命事迹陈列馆,由习仲勋题写馆名。</h3> <h3>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永坪镇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后,17日,朱理治以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书记的身份,在永坪镇娘娘庙主持召开了中共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会上,朱理治不予评价陕北、陕甘边党组织已建立二十九个县级苏维埃革命政权,刘志丹等率领西北红军在短短几个月连续解放六座县城和苏区大片土地,使陕北、陕甘边根据地连成一片所取得的辉煌战果和功绩,而一味地批评刘志丹没有执行他的“左”倾冒险主义决定;把原西北工委、军委的工作以及前敌总指挥部的一切军事行动都说得一无是处。会议决定撤销原中共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对西北军委彻底改组。任命聂洪钧为西北军委主席,红二十五军参谋长戴季英任军委参谋长兼西北保卫局局长,将刘志丹等领导人排斥出主要领导岗位。 </h3><h3> 9月21日,正当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时,陕甘晋省委发出“肃反”(肃清反革命分子)指令,逮捕大批干部。他们给刘志丹等一大批西北根据地的创建者罗织了许多莫须有的罪状,开始秘密抓捕。</h3> <h3>⏸刘志丹(中)走访农村的场景复制雕塑</h3> <h3>⏸刘志丹慰问伤病中的谢子长的雕塑成为经典,两人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的友谊传为佳话。</h3> <h3>  逮捕刘志丹的经过带有戏剧性。劳山战役刚结束,陕甘晋省委领导以指挥北线作战名义,骗刘志丹回瓦窑堡开会。10月5日,刘志丹从前线回瓦窑堡,行至安塞县真武洞时,在路上遇见了传送命令的通讯员,通讯员不知道信的内容,便将信给了刘志丹。刘志丹拆开信一看,大为震惊,原来是省委指示逮捕他和几十个陕甘边领导人的名单,还有一封是写给前方程子华、聂洪钧的密信。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很坦然地将信交给通讯员,让其送往前线,自己仍前往瓦窑堡,以图陈述情况,说服省委制止肃反。</h3><h3> 第二天早晨,刘志丹刚进入西北军委机关驻地,即被扣押。戴季英甚至没让他说一句话,就将他关进监狱,并拒绝任何人见他。随之,他的妻子同桂荣和五岁的女儿也被禁闭起来。在前线,西北保卫局将高岗、习仲勋、刘景范(刘志丹弟)、马文瑞等高级干部秘密逮捕,押至瓦窑堡。红二十六军营以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领导干部及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二百余人随后被杀害。对刘志丹等六十余人施以重刑,昼夜审讯,索取口供。</h3><h3> 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陕甘苏区许多军政干部被捕入狱。这样大规模的捕杀行动,使陕北根据地面临空前的严重危机。</h3> <h3>⏸刘志丹铜像</h3> <h3>  陕北苏区的战士和革命群众怎么也不相信,出生入死打下革命根据地的这些领导人会是“奸细”!深受广大人民拥护和爱戴的群众领袖刘志丹会是一个“右派”、“反革命”!他们怀疑朱理治、聂洪钧不是中央派来的,而是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分子,甚至质疑红二十五军不是共产党的部队,是白军,假装成红军来消灭西北红军的。 </h3><h3> “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吴起镇,毛泽东在同地方干部谈话中,得知陕北红军正在搞肃反,刘志丹等大批负责同志被关押,有的人甚至被杀害了。毛泽东听后十分震惊,立即作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的指示。即派中央保卫局局长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时任总破坏部部长)三人火速赶到瓦窑堡,代表党中央接管西北保卫局,先把事态控制下来,避免危情进一步恶化。临行前,毛泽东郑重地对王首道说:“杀头不像割韭菜那样,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同志,那就是犯罪行为。大家要切记这一点,要慎重处理。”</h3> <h3>⏸保安革命旧址</h3> <h3>⏸毛泽东旧居</h3> <h3>⏸志丹县毛泽东旧居打卡</h3> <h3>⏸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办公室。从陕北起,叶子龙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共二十七年。</h3> <h3>  11月3日,中央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聂洪钧、程子华等关于组建红十五军团、劳山战役及“肃反”等情况的汇报。毛泽东听了汇报后,当即批评了陕甘晋省委,严正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错误的。他愤慨地说:“没有这些好同志,哪来的这块根据地!”中央决定成立以董必武为书记的西北中央局党务委员会(即五人领导小组),负责审查陕甘晋省委的“肃反”问题。 </h3><h3> 据王首道回忆:我们一到瓦窑堡,戴季英就拿出许多案卷来,作为刘志丹等同志是“右派”“反革命”的证据。我们仔细翻阅了那些案卷,发觉其中所列举志丹同志的“罪状”都是不能成立的。在掌握了大量事实后,我们就质向戴季英:如果刘志丹他们这批干部都是反革命,那么这块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里的对敌斗争是怎样坚持下来的?这里的苏维埃政权又怎么能建立和巩固下来的?对于这些问题,他答不上来。</h3><h3> 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曾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后被开除党籍;1984年4月经中央书记处批准予以平反。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戴季英(1906—1997,湖北红安人)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对于过去犯的“肃反”错误,仍然表示不接受。</h3> <h3>⏸毛主席的这张珍贵照片,就是在保安的石窑洞前拍摄的。拍摄时间是1936年8月1日,当时毛主席四十三岁,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拍摄的。原标题为“苏维埃巨人”,现在通常称为“毛主席在陕北”。</h3> <h3>⏸埃德加•斯诺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的毛泽东照片(左下角照片是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h3> <h3>  11月26日,中央组织部在瓦窑堡召开平反大会,宣布刘志丹等人无罪,予以平反,重新分配工作。刘志丹在发言中表示,这次肃反是错误的,我们相信中央会弄清是非,正确处理;也相信犯错误的同志会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希望受委屈的同志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中央非常信任刘志丹,在他出狱后第二天,即委任他为西北军委办事处副主任和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随后又任命他为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等职。</h3> <h3>⏸秦邦宪(博古)旧居</h3> <h3>⏸唯一不是窑洞的周恩来旧居</h3> <h3>⏸张闻天旧居</h3> <h3>  当错误“肃反”正达高潮时,毛泽东力挽狂澜,果断叫停“肃反”,及时挽救了一大批忠于革命的陕北军政干部,也挽救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多年以后,习仲勋感慨道:“毛主席不到陕北,根据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四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说‘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他们已给刘志丹和我们挖好了活埋坑。”这是陕北军政干部们发出的“中央救了陕北”的肺腑之言。</h3><h3> 可以说,如果没有陕北苏区,中央红军将前途未卜。同样,如果没有中央红军,陕北苏区也将命悬一线。正因此,毛泽东总是说“陕北救了中央”。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在1935年的秋天,陕北救了中央,中央也救了陕北。依托着这块根据地,中国革命才有了后来的大发展。</h3> <h3>⏸王稼祥旧居</h3> <h3>⏸李维汉旧居</h3> <h3>⏸张浩(林育英)旧居</h3> <h3>⏸中共中央会议室</h3> <h3>  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了保安革命旧址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两个旧址都在志丹县城内。保安革命旧址离刘志丹烈士陵园不远,我们从酒店出来,徒步走到那里。 </h3><h3> 保安(今志丹县)曾是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瓦窑堡,于7月3日进驻保安。从此,这里便成了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红都”。1937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保安,于1月13日进驻延安。党中央在保安期间,先后召开了二十一次政治局或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先后发布了《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致中国国民党书》、《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重要历史文件。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此外,还开办了抗日红军大学,培养了一批我党、我军中高级指挥员。党中央在这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这里也被誉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h3> <h3>⏸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h3> <h3>⏸“红大”露天课堂塑像</h3> <h3>  保安革命旧址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旧居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室等旧址。毛泽东旧居系一排五孔石窑洞,依山开凿。毛泽东在此签署发布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对哥老会宣言》,并多次会见采访西北苏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此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等重要著作,并同其他中央领导一起,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h3><h3> 在毛泽东旧居内,悬挂着两张主席照片格外显眼。听管理员介绍说,“这两张照片都是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拍摄的。当时斯诺要去前线采访,临走前向主席辞行,要求给主席拍张照。主席说,保安的窑洞养育了革命,就以它为背景留个纪念吧。斯诺随即拍下了一张全身照,但拍完全身照之后,斯诺发现主席的头发太长,快把耳朵挡住了,便把红军送给他的新帽子借给了主席,拍下了这张头戴五星八角帽的照片。这是斯诺的得意之作,也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喜欢的照片之一。”</h3> <h3>⏸“红大”一科教室</h3> <h3>⏸“红大”当时上课的教室</h3> <h3>⏸学员们在石窑、石桌、石凳、露天操场这种最原始的条件下,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一一马克思主义。</h3> <h3>⏸“红大”校部</h3> <h3>  随后,我们来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简称“红大”)参观。“红大”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边的半山腰上,依红石崖而凿的教室、宿舍、办公窑,地势峭拔隐蔽,特别利于防空。现保留有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科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的旧居及一科教室和学员住室等共有十多孔窑洞、三间瓦房。</h3> <h3>⏸学员学习场景复原</h3> <h3>⏸学员活动场景复原</h3> <h3>  “红大”前身为瑞金时期的中央红军政治学校,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在瓦窑堡又组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同年7月,“红大”随同党中央机关一起搬迁到志丹。当时,“红大”分为三个科,其中一科共有学员四十名,主要是培训红军师团级以上干部;二科共有学员二百多名,主要是营连级干部;三科共有学员八百名,主要是排级干部和部分老战士。毛泽东曾多次到这里给学员讲课。“红大”的学制一般为六到八个月。1937年“红大”随党中央迁往延安,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h3><h3> 据了解,“红大”在这里办学期间,校舍、教员和教材都极度缺乏,并且面临着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生存危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红大”依然能够蓬勃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干部力量,同时,也是一所为民族解放而培育钢铁栋梁的红色“革命熔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