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资料上说当时该校区为了依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看中环境的山水而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最后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因此象山校区便成为了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h3> <h3>因为当时在东门有点小情况,我和同学逆时针绕道走到5号入口,中途进过象山的隧道,进一步的了解该校区的地势。可以说象山校区是在象山的山腰上,地势起伏很大,而且有水域。</h3> <h3>地势差距大的地方多用阶梯与坡道,象山校区也多是如此处理交通。而建筑依靠地势建立,多为混凝土结构加钢结构,顺应地势。</h3> <h3>象山校区的建筑在空间上凹凸有致,但仔细看看有点像是设计构成中的空间构成,有点类似于基础的长方体组合拼接而成。象山校区的建筑外墙面多以混凝土拉毛 、或简单的白色涂料处理 , 或者用旧材料装饰,任由爬藤植物如爬山虎攀岩生长等。外部建筑物表面看略显粗糙 ,但站定一个点能看到特别有意思的景色。</h3> <h3>象山校区以沿走道布房为主,无论是山房还是水房,两种建筑主要还是结合地形,利用山腰的地势坡度来处理楼梯,入口等,大同小异,独自观赏又能发现各自的特色亮点,两种建筑的端部或进深深的局部设有小型庭院,配上庭院植物组合,青翠竹林,在给予一定的内部交流空间的情况下增加自然感。</h3> <h3>11号教学楼立面图</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象山校区的“水房” 建筑,资料上说主要是模仿中国南方水体的灵秀流动之美, 微波起伏缓慢水体状态。个人觉得,相对山房,水房因为有湖面等水域,相对会比较的柔和。在建筑方面,山房与水房在材料与外形上都有一定的共同点,比如建筑有高有低, 凹凸有致,外墙面窗洞开启位置随屋面起伏处疏密高低不同,,建筑的整体性很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移步异景,巧于因借,隔而不塞,师法自然等。取景,借景等是融入自然最直接的方式。</h3><h3>根据这些传统的手法,我注意了一下象山校区的一些小场景,比如16号楼墙面上开出随意的窗口,看似随意,教室里透过窗看向外面。</h3> <h3>像传统的手法移步异景,我想到的是象山校区的诸多教学楼里的众多外部可观的弯曲廊道,还有内部空间的曲折蜿蜒,无论在里在外都有一种特色的手法。校区的建筑,内部灵活,感觉不走寻常路,让人觉得很有惊喜, 而外部,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实际场景,地势相互结合,不可分割, 感觉建筑很巧妙地融入了还区域,甚至是成为该区域的一个主要焦点。</h3> <h3>象山校区在造园上选用的材料有一个特点,就是旧材料,比如旧的门,旧砖,旧瓦,有历史的纹路,独具特色;道路有的是用长着青苔的石砖,自然随意的石板,明显的现代与传统的对比。在图书馆旁边的广场用的是碎石铺满地面,给人以随意感,自然气息满满,有很协调。</h3> <h3>象山校区的食堂前有火车轨道与火车造型,不知道能不能行驶,但火车被利用得很好,车厢作为餐饮区,可以观赏又能使用。功能上与食堂相呼应,空间上从食堂走出来看到火车有观赏的效果。</h3> <h3>此次象山校区发现的最大亮点是蔬菜的种植区域,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学生的实验用地,但仔细看完该校区的相关专业,才发现这蔬菜种植区是作为一种景观节点。我有打理过菜地,而且菜地主要是以种植可食用蔬菜为主,如果说加上景观观赏功能,最多想到的只有阳台菜园,不大的菜地作为景观节点,在观赏上的确可以让人眼前一亮。</h3> <h3>民俗博物馆,因为地势原因没能鸟瞰其平面图。资料上说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于2011年开始动工,取址于象山校区的中心地带,在流水环绕的象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不去动山的斜面,而是就着斜面去建造建筑。顺着这个方向研究,最终涌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菱形纹样,让水平线产生了变化,制造出了流动的展示空间……”</h3><h3></h3> <h3>建筑外部通过阶梯来处理高差,内部也是,通过迂回婉转的步道缓缓上升。</h3> <h3>在造园材料上民俗博物馆独具特色,有钢丝,瓦片,玻璃等。通过玻璃的通透感和距离的增加,对外面的光进行处理,或加强,或弱化。</h3> <h3>水岸山居也是此次象山校区之行的一个亮点,一开始从正门看过去觉得简简单单,只有一层楼,但从侧门进去才发现内部丰富多彩。</h3> <h3>水岸山居的内部十分独特,一开始进去侧门只有一个感觉:眼花缭乱。水泥路面与竹条遮挡装饰在色彩上有明显的对比。而道路或交叉,过转弯上升,空间利用到了极致。</h3> <h3>个人感觉,跟象山校区的建筑最大的相同点是内部空间利用得很好,内容丰富,而最大的不同则是象山校区的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并连接教学空间,所以在空间的利用上没有水岸山居处理得精细,水岸山居内部主要的空间都是开阔地,没有很明显的墙体包围。</h3> <h3>在造园方面,象山校区的建筑有考虑到庭院的中庭景观,而水岸山居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观看外面的景色,包括在植物方面,水岸山居的植物只有在入口与外围有布置,可能有的地方比如水岸边打理与养护比较困难,植物比较杂乱,而象山校区的植物生长茂盛,除了后面象山山林区域,植物不会太杂乱。</h3> <h3>象山校区是我走过的面积最大的,景观处理得很好的半山腰高校,景观十分有特色,建筑也是。觉得此次学到挺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