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一、高校校园空间布局、景观处理及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b></h3><h3>整个象山校区的设计,呈不规则状分布,校园的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着象山南北延伸展开。建筑主要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的建筑设计理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院式建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合院开口或朝北或朝南,活跃了建筑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的变化。山南二期的建筑相较于一期,更加自由活泼。整个建筑群落的走势如流动的S形,建筑与建筑间通过长廊进行连接沟通。</h3><h3>整个校区外部空间依山势、地理位置高低,进行多变的设计。围绕着象山的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水景资源,河流间的倒影成了沟通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间的有机和谐统一。</h3><h3>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h3> <h3>作为学校最外围的一个边界,材料上采用青砖,有实墙和虚墙之分,上面长了青苔。</h3> <h3>栏,一定程度上与路发生关系,让路行走的更安全,有编织竹和金属结合的栏杆,有纯金属做的栏杆。</h3> <h3><b>二、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b></h3> <h3>疏密适宜</h3><h3>建筑作为空间中的次要之物,通过与象山之间的对话,实现了与环境的有机结合,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对话则实现了整个建筑序列的虚实、疏密变化。</h3><h3>从校区全局讲,象山疏,校园建筑群密;从校区建筑讲,一期校园疏,二期校园密。</h3> <h3>象山居于校园中间,一个环形水系环绕全园,所有建筑可谓“依山傍水”而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h3> <h3>框景的主要形式是门洞和窗框,形式丰富多样。透过多边形门窗框架使人感到一种“似实而虚,似虚又实”的“无心画”之美,并使相隔空间互相渗透,丰富层次结构,引起空间深远感,给人以生动的体验。</h3> <h3>下图中,少了中式繁复的花格窗造型,窗的漏景、透景、实与虚功能得到更大的体现。在这里可以见到方形窗、花瓶形演变的窗、混凝土条形序列窗</h3> <h3>曲折有致</h3><h3>“园林里至少有两条路,一条合功能的,又规范又便捷,另一条路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你可以说那是一条哲学小道,但它至少是两条道路,决不会是只有纯功能的一条路。”王澍将李渔《闲情偶寄》中提到的“哲学小道”渗透到设计中,例如,二期设计了一系列连续路径在建筑内外环绕,这些道路既不是便捷的功能性道路,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装饰构件,这大概就是王澍提到的“哲学小道”,这种道路形式一定程度地模拟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廊道。</h3> <h3><b>三、分析民俗博物馆的造园材料并分析室内外景观互相穿插渗透的效果</b></h3> <h3>山顶的民艺博物馆为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外观采用了青瓦、金属网、玻璃,外形层层叠叠宛如茶田。一个独立位于高处树林中,一个群立于山下河流边。一个形式更加纯粹,一个现实更加接地气。</h3> <h3>屋面的灰瓦,来自当地非常原始的建筑材料,丰富的光影,形成唯美的生态乡村画。起伏的屋顶,不同的角度看,仿佛一个个小山坡,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林形成非常和谐的生态景象。菱形屋顶相互交织,让这座建筑看上去就像一片朴素而精致的江南小村庄。</h3> <h3>屋用灰瓦来作墙面装饰材料,通过钢丝编织而成的网,一块块的灰瓦与钢丝网形成非常柔和的半通透墙面,阳光流泻,进入室内,不同的时段,会有不一样的世界。</h3> <h3>展览空间是个‘整’的空间,是一个流线型的通道,从下到上一览无余,中间没有任何隔断用用廊道的办法来分割空间,游人通过相对空间狭小的廊道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受。</h3> <h3>用斜坡取代了楼梯,人走在迂回的道路上,仿佛正走在村子里高低错落的小道</h3> <h3>博物馆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取代了冰冷的水泥墙,窗户上错落有致的白鹭与窗外自然风景,似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h3> <h3><b>四、比较水岸山居与象山校区的造园与空间布局的异同</b></h3> <h3>水岸山居:</h3><h3>从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的全貌:曲折的空间,蜿蜒的长廊,土黄色的夯土建筑墙体,以及以木结构支撑的灰黑色屋顶和竹条饰面的建筑立面回转的空间和大尺度的建筑构件显得古朴而现代。</h3> <h3>许多旧材料的运用,包括当地一些拆迁老建筑时留下的废弃砖瓦,石块等。它们被回收重新利用起来,以另一种形态重现在新的建筑当中。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保护,而是让其以传统和文化载体的形式,继续有“生气”的活着。</h3><h3>大面积的都是以天然竹条饰面。未经雕琢的清水泥室内墙面和地面,回归了大自然。</h3> <h3><b>五、绘制第11栋建筑立面图</b></h3> <h3>西立面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