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冰冰阿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你好。很早就想写这封信了,但由于时间关系,一直搁置到今天,还望见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国庆聚餐那天你对孩子教育问题表示过困惑,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大约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1、孩子没有时间练琴和看书。2、是否要转到国际学校,接受西式教育,乃至出国。我能感受到你的焦虑,希望这封信能对此有所缓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那天餐桌上的争论是包含个人情绪的,很激烈,但缺乏理性。姑姑提出现在优秀的人都要精通一种乐器、一项运动、会一门外语。这是很荒谬的。(还麻烦不要告诉她)世界上绝不止存在一种对于优秀的定义,单一的划分是对多元价值观的否定。并且,“成为优秀的人”也不是人们唯一能够向往的人生,平凡的幸福同样被很多人渴望。</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现在对于西式基础教育的想象,大多包括:孩子有大量自由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等。但这种想象是怎么来的?在我看来,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大众媒体给人们塑造的拟态环境(人们脑海中对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他们通过对于西式教育好的一面的报道,让人们产生了这种想象,但这绝对不只是事实的全部。当然,这样的报道是有他存在的逻辑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报道,让国人反思中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光依靠媒体的报道就相信,那就是西式教育的全部,是不合理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有两个小学同学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在新西兰接受了初高中教育。通过之前对他们的一次采访,我得知他们的学习压力确实没有国内大,但是他们不是没有压力。他们的压力来源于文化价值上的冲突。在很多新西兰人的价值观中,成年就意味着独立,他们很多新西兰同学住在父母家里是要给家长交房租的。虽然中国人并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但如果生活在那样的文化环境里,是会有很大压迫感的。(比如会受到同学的轻视)所以尽管我这两位小学同学的家庭很富有,他们依然在高中阶段就出去做兼职了,那个时候他们也有很大的升学压力。(在华人餐厅做服务员和在蓝莓农场摘蓝莓)这不是他们愿意做的,因为这也占据了他们大量用于看书、运动的空余时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西方的价值观冲突是根植于我们千差万别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就好比现在很火的NBA的问题,这其实就是西方相信的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与中方以领土完整为首要前提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说实话,我不认为这两种价值观有高低之分,他们只是不同而已,是左右之别。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会选择后者。无论怎样,我们总会选择一个。然而,生活在异文化世界的人们,即使是一个有稳定价值观的成年人,也会受到影响和攻击(尽管是极端情况,但也可以想象现在内地学生在港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或者想象现在如果有香港人来内地,内地人会对他抱有怎样的态度。)更何况是一个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孩子?在两种价值观的夹缝中生存,是会缺少归属感的,尤其是中美如此对立的现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斯里兰卡的时候,就有一个香港学生和我们住在一起,某些内地人会由于她与我们有不同的政治观点而对她产生人品上的污蔑。这些内地人也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所以这绝不会是偶然,身份调换也亦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出国求学,我自己也有去国外读研的打算。只是觉得可以等Ruby年龄大一点,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与判断力时,会是一个更好的时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同样理解你对中式传统教育的担忧。</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是完全经历过中式教育的,对于我来说,确实有辛苦、有遗憾,但我并不后悔或怨恨,尤其是我的高中。我为曾在那里读过书而骄傲。(在此,我对于姑父认为南外是南京最好的学校表示抗议。)</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高中是在中华中学读的,今年是中华创建120周年。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非常棒的老师。他们大多是很单纯的,带有理想主义的,非常敬业的老师。我们班主任孩子3岁,她每天早上6点35到班,有晚自习的晚上9点才走。在快高考的时候,有很多老师晚上义务留下来帮我们解答问题。或许有很多小学老师很功利,甚至势力(我小学的时候也有),但越往高年级走,这种情况就会越少,特别南京的老四所(中华、一中、金陵、南师附中),这些都是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学校,他们优良的声誉也是一代代优秀的老师努力的成果。(不过民办学校可能不一样,但我不是很清楚。)</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式教育重视知识量的积累。确实,很多知识点我现在都已经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知识本身或许不重要,但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很重要。这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死记硬背,高考那么多知识点,光靠背是一定背不完的。这其中的方法包括如何构建知识框架,如何将繁琐的问题简单化等等等等。这些方法我受益至今。</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江苏是个教育大省,南京更是江苏的省会,提倡素质教育。可能没有西方教育那么“素质”,但他们过度“素质”的教育优势也是有待论证的。我在高中的时候参加过得活动不少,龙舟队、合唱团、辩论赛,参加这些活动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向往,并且对我学习热情的激发绝对是有益处的。(同样,也有很多南外的人参加龙舟队,但很明显是有目的,因为国外看中课余活动,他们对于龙舟的态度相当随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最后是效率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效率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考试,都是有时间限制的,特别是托福、雅思的考试,时间很短,题量很大。</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现在所在的大学不算国内顶尖的大学,但也还说得过去。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没有留学的经历,也都是从传统的中式教育中走出来的。但她们的人品、学识和见识都令我无比佩服和敬仰。很多老师都有机会去更赚钱的行业工作,但她们还是选择了教师。(上海的大学老师年薪不超过15万。)之前我选修的一门社会学课的老师是复旦的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之前和她交流是,她告诉我之所以选择来教社会学,是因为我们国家非常缺少从事社会调查的研究员,她认为做老师的社会意义更大。</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对我们国家的教育还是充满信心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总之,期望这封信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PS:推荐看一下BBC几年前拍的一部关于中西方教育的纪录片《中国式教育》,里面讲述了一所英国高中请了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任教的真实故事,相当有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星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9.10.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