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知青49年回乡记

诗韵

<p>  经过李曼洁、吴学民、姜桐英、刘丹华等同学一段时间的积极准备,在期待中终于在2019年10月12日,一行二十四人重返四十九前上山下乡地的盘锦小分队出发了。大家兴致很高,也许是因为去寻找青春的足迹所致吧!</p> <p>  永远也不会忘记,1970年9月5日,大连五千多名中学生响应祖国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此,他们的名字叫"知青"。</p><p> </p> <p>   49年前,也在这样的季节,</p><p> 一个锣鼓喧天、红旗漫卷的日子,</p><p> 我们登上了北去盘锦大地的列车。</p><p> 49年前,也是这样的激情,</p><p> 一段风华正茂、意气昂扬的时光,</p><p> 我们背负起建设祖国新农村的重托。</p><p> 在广阔天地的怀抱里,</p><p> 我们洋溢着滚烫的情!</p> <p>  去到的当时,正是稻熟收割的季节,一马平川的盘锦大地,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金黄,它像火焰般点燃了这些十六七岁孩子们的青春激情。</p><p> 第二天,我们就跟着老农下田收割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劳动经历,根本不掌握操作要领,边听边看老乡的示范,就模仿着干了起来。左手握稻,右手开镰,跟头把式,深一刀浅一刀的,剐伤、流血,那也是在情理中的事。从此,艰辛的知青生活拉开了帷幕!</p> <p>  收割完后要把成梱的稻子移送到场院,全靠人工搬运,我们叫这活"背稻子"。几个小梱绑成一个大梱,最其码有五六十斤,靠别人掀在背上,整个头脸几乎被埋在上下摇曳的稻草中,中途是不能停歇的。从地里到场院有二三里路,就这样循环往返的背着,运着,一天要走多少里路,谁也没计算过。</p> <h3>  到了二三月份,春耕的序曲就奏响了。水田这块儿,开始用铁锹平整土地,垒实田埂,然后上水,再进一步进行地面水平整理,为插秧打好基础。拉木板找平,这活儿牛干,人也能干。</h3> <h3>  四月份正是育苗的时节,当秧苗刚长出一寸长时,插秧就开始了。用平板锹抢起一层带土的秧苗,分撒到地里,插秧时用,这叫插“泥秧"。等秧苗长到四五寸长时,就得"洗秧”,用人工把秧苗拔出洗净,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也同样按地块的大小分撒。</h3><h3> </h3> <h3>  一般情况下,女同学插秧,两人一盘架,一个男同学挑秧供苗。好多男同学肩膀都压破了,磨烂了,垫上垫肩,还得咬牙坚持。</h3> <p>  插秧时节,是最累人的,早上四五点上工,晚上七八点收工。记得我和赵美兰是最快的一盘架,平均每天能插二亩半以上,最快时,一天能插四亩多地。每天都是腰酸背疼,低头弯腰,控得肚子都不知道饿。过不了几天,手肿得伸不直握不上。就这样也不舍得休个工,一个是为了多挣点工分,再一个就是为了好好表现。</p><p> 遇上个下雨阴天,在被窝里就高喊"乌拉!乌拉!”。记得有一天,实在是干不动了,我俩就趁着队长不注意时,偷偷往回溜,刚走出十几米,就听吴宝勤队长在后面高喊:"时云,美兰,你俩给我回来……"当时真的很崩溃,我俩一屁股坐在大坝上就开始哭,哭得很委屈、很伤心。哭过了,站起来,还得往水田里走……</p> <h3>  晚秋,场院堆满了忙活一年的收获,这里是储存全村人喜悦和希冀的地方。成堆的稻梱在场院分成若干个大垛,另有玉米、大豆、高粱等其他种类的农作物,有序地分放于空闲地。阳光灿烂的日子,场院里一片斑斓,黄的稻子,红的高粱,青黑的大豆…… 。这番景象,让人惬意、踏实,尽管年年吃返销粮,心里也有些许的满足。</h3><h3> 所有的活计忙完了,该“打稻子”了,也就是给稻子脱粒。脱粒机只要开始运转,除了维修,几乎就没有停歇的时候。那么,人员就要分批上岗,一天三班倒。记得夜班是半夜换岗,冬天的盘锦大地,冰天雪地,无遮无拦,北风肆虐。正值贪睡年龄的我们,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时间爬出被窝,该有多么艰难!还好,来到灯火通明的场院,困意全无,随着机器的转动,稻梱在上面翻滚,稻粒飞舞。兴致上来时,我们就放开喉咙,轰响的机器声和歌声产生共鸣,有了混响效应,歌声变得扩展、悠远和动听。中间休息时,场院打更小屋热乎乎的火炕上挤满了人,有时能吃到偷着烧熟的香喷喷的黄豆或是玉米棒,那要多幸福就有多幸福。现在想来,还是幸福满满!</h3> <p>  水田活在这里是主要农活,另有小部分的大田活和利用冬天出工兴修水利,我们称之为"出工"。不论干什么,知青都是主要劳动力,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燃烧着青春的激情,让荒凉落后的乡村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p> <p>分明是满目荒芜,</p><p>我们却抬头看见了明月,</p><p>青春将平凡描摹成一派田园风光;</p><p>分明是岁月苦寒,</p><p>我们却心中闪耀着太阳,</p><p>信念将彷徨浸润成诗和远方。</p><p>我们这一辈,</p><p>熬尽了苦心,学会了忍耐,</p><p>我们这一辈,</p><p>为共和国出力,人生无悔!</p> <p><br></p><p>  1972冬天,我们的母校大连六中宋贵生老师到青年点回访,与当时冬季放假没回家的留守同学及当地的几位老乡,在青年点前拍下的一张仅存的珍贵照片。</p><p><br></p> <p>  走过几多的春与秋,</p><p> 跃动着多少追梦的身影,</p><p> 哪里有知青的地方,</p><p> 哪里就闪耀着翠绿的星星。</p><p> 走过几多的夏和冬,</p><p> 燃烧着多少滚烫的情,</p><p> 哪里有知青的地方,</p><p> 哪里就回荡着欢乐的歌声。</p><p> 知青理想的飞扬,</p><p> 唤醒了鱼米之乡沉寂的梦境。</p><p> 知青流芳的年华,</p><p> 装点了盘锦大地的锦绣前程。</p><p> </p><p> 1977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各地知青工作告一段落,青年点撤除,知青全部回城。与当地青年结婚的知青,由当地安排工作。至此,“知青”这个名字就成为历史特定的称谓,“知青”在祖国最艰难的岁月,用青春的臂膀扛起了责任和担当所做出的贡献,成为了共和国发展史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p><p><br></p> <p>  1970年下乡那年,是生肖上的狗年,此后的第三个狗年是2006年,也已时过三十六年了。市政府有关部门举行了些许的纪念活动:采访知青代表(我是其中的一位);组织知青代表重返盘锦;采访当地老乡和扎根农村的知青,等等。由于高三教学工作过于紧张,非常遗憾,我没能与我们点的大连日报社资深记者陈伟及其他知青代表一同返乡。回来后,陈伟发了几张在我们下乡的唐屯拍的照片。</p><p> </p> <h3>  记者采访村委会主任吴玉华(与我们同龄)。</h3> <h3>  这是我们当年的青年点,现在己住进平常人家。 <br></h3> <h3>  这是吴玉金二哥。</h3> <h3>  不记得这是哪位老乡了。</h3> <h3>  孩子们在冰封的河面上打着跐溜滑。</h3> <h3>  三十六年过去了,从照片看一切还都是老样子,也许知青曾经的故事也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遗忘了?</h3><h3> 听说十年前,国家出巨资全面改建了国有农场的面貌:街区统一规划整建,各家泥坯屋推倒建成大瓦房,路边形成绿化带。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当年知青奋斗的初心和理想,我们在心里感到了欣慰和高兴。然而,变化中我们还能找到我们青春的记忆吗?</h3> <h3>  思绪从回忆中拉了回来,客车己到了盘锦北站,我们青年点留守在唐屯的申传梅同学骑着摩托车在此等候。两车同行,摩托车在前面为大客车开道引路,好不气派!</h3> <p>  一切都是陌生的,不识道路,不辨方向地到了唐屯。 我们的心情五味杂陈,是久别恋人的重逢?还是久别老友的邂逅 ?说不清。我们含着笑流着泪大声喊:‘’唐屯,你好!我们看你来啦!‘’经历了四十九年的沧桑变幻,人生悲欢,今天我们又相遇了,应该说,这是知青人生命中最美的遇见!</p> <p>  这就是四十九年前,我们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曾经熟悉的地方不再熟悉,原来的土道泥房已不复存在。眼前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明亮而有序的,今非昔比呀!远去的年代真的远去了,而远去的青春却仍在心里活着。</p> <h3>  客车在老同学申传梅家门口停下,传梅的爱人,也是当年大队民兵连长佟维荣大哥站在门边迎接。</h3> <h3>  看看给大家好奇的,刚进院子就四处观望,什么都是新鲜的景。</h3> <h3>  墙角的大鹅扯着嗓子呱呱地叫。</h3> <h3>  地里的大白菜在阳光下泛着绿油油的光彩。</h3> <h3>  漂亮的张继红趁机拍了一张美照。</h3> <h3>  赵丽娟连人家的后院都考察了一番。</h3> <h3>  传梅家的厨房。</h3> <h3> 自家鸡下的“绿色"蛋。</h3> <h3>  老朋友相见,如同兄弟姐妹般的亲切。</h3> <h3>  传梅早早把鲜美的河蟹煮好。进到同学家,就像回到自已的家,吃相也不顾忌了,这等的美食佳肴,怎可放过!</h3> <h3> 出了门也不空手,还得拔棵没包心的大白菜。</h3> <p>  从传梅家里出来,同学们急着向村里走去,有太多的找寻:要找当年自已住的地方,要找当年自已的房东,要找当年和自已有故事的什物,要找……这里到处都是回忆,到处都有自已的身影,到处都是青春的印记呀!</p> <h3>  首先遇见当年大队革委会主任吴玉海的大儿子"大春"和夫人(佟维荣三妹),我们记得他,但他未必记得我们,因为当时他还小呢!</h3> <h3>  随后,大队人马又奔向生产队长王会青家,记得当年他有一个让人亲近的绰号“老太太”,听说老队长现年已是八十八岁高龄啦!</h3> <h3>  与房东相见格外亲,手与手相握,心与心相融。老队长清瘦硬朗,精神矍铄,仍还记得当年住在他家的姜同英、王玉雪、王笑洁、迟明月等人的名字。</h3> <h3>  赵美兰与房东吴玉良大哥和嫂子相见了。</h3> <p>  这可是曾经的家呀,能不亲吗?连家中的小狗狗都爱不释手。你仔细看好了,小狗狗那是对家人才有的充满信任和依恋的眼神,真能把你的心融化了。</p> <h3>  同学们和玉良大哥交谈着,问东问西,恨不得一下子知道想知道的事和人。</h3> <h3>  走时不忘合影留念。</h3> <h3>  几个男生来到房东冯玉升家。</h3> <h3>  这几位也与冯玉升亲热地唠了起来。</h3> <h3>  孙洪文和付长友的儿子铁蛋合影。</h3> <p>  赵美兰又遇到二房东吴玉金,七十四岁的吴二哥记着很多的人和事,不断打听着,听说我们的连长潘春萍刚离世,好生惋惜和难过,我们作为她的同学和战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p> <h3>  熟悉他的同学比较多,都上前嘘寒问暖的。</h3> <h3>  认出来了,这人是王会云,王会青的二弟,三弟叫王会祥。当年和我们打交道比较多,大家也都记得他。</h3> <h3>  又是一位老熟人来了,老人家叫冯玉友,今年已是九十四岁的高龄。仍然头脑清明,身体健康。我们刚下乡时,他是知青工作主管人之一。我和刘春华、王忠英等同他家住在一个屋檐下,进了堂房,我们和房东烈属马老太住东面屋,他家住西面屋。看到老人家头脑清明,眼不化耳不聋,身体如此安好,打心眼里高兴。他仍记着我的名字,并告知我们一些熟悉的人的现况。</h3> <p>  同学们还在到处打听着想知道的事,找寻着想见的人。仍然是当年十六七岁时的心境,仍然是当年十六七岁时的依恋。流逝的岁月啊,你听到了吗?盘锦大地啊,你见到了吗?</p> <h3>  房东已去,就在和房东一同住过的门前留个纪念吧!</h3> <p>  最后,大家陆续地集中到了小广场前,相互问候,提及往事,感慨万千。这是岁月流年的重逢!这是亲人与亲人间的相见!</p> <h3>  所有到的人照张全家福,岁月不老,人易老,留下这难忘又难得的时刻吧!</h3> <h3>  离别的时刻就要到了,再留个影吧!赵美兰和关婷美美哒!</h3> <h3>  侯昌杰和吕兰君夫妻俩。唐屯见证,他们从知青岁月开始,一路携手同行,相濡以沫,幸福安康!</h3> <h3>  几位美女开心地舞了起来,来自心底的快乐、坦然和无悔!</h3> <h3>  这几位在老同学家门口留下倩影,心中对这里永远有一份牵挂!</h3> <h3>  孙洪文和老同学合影。</h3> <p>  到了分手告别的时候,</p><p> 又一次的难舍难分,</p><p> 清风牵衣袖,</p><p> 一步一回头。</p><p> 金田起伏的稻浪啊,</p><p> 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p><p> 我们陪伴相守心中留。</p><p> </p><p> 到了分手告别的时候,</p><p> 男女老少齐叮咛,</p><p> 盼我再来故地游。</p><p> 胜似亲人的众乡亲啊,</p><p> 感恩你们关爱的情,</p><p> 恭祝家乡富饶美好人长寿,</p><p> 再见了,乡亲们!</p><p> 再见了,唐屯!</p><p> 再见了,我们青春的传说!</p> <h3>  晚上,我们入住“绿海假日酒店"。</h3> <h3>  女同学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美景。</h3> <h3>  当晚是在“小芳农家院”就餐。</h3> <h3>  外面的门头不算惹眼,走到里面,让人眼前一亮,到处是一片鲜活的油油绿色,春意盎然,赏心悦目!</h3> <h3>  这里也许有当年小芳的惆怅和希冀?</h3> <h3>  晚宴被葱茏簇拥着,春色在心中荡漾。</h3> <h3>  申传梅为同学提前买好了十斤大河蟹,三箱甜葡萄,以及好几十个自家的绿色蛋,为晚宴增添了特色佳肴,同学们从心里感到温暖。同学们吃呀,笑呀,拍呀……经验告诉我们,老同学在一起,要多开心就多开心!</h3> <h3>  第二天早上,天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有时阵风挟着冰雹扑面袭来,我们迎来了今年晚秋的第二次冷空气,幸亏大家都预先做好防护准备。直到九点多钟,我们才出发。</h3> <h3>  途经国家森林公园。</h3> <h3>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游览北镇名胜“医巫闾山"。</h3> <h3>  这是大门侧面介绍闾山概况的石刻碑文。</h3> <h3>  因刚下过雨,天又冷,观景热情不高,我们只在周边看了看,集体在大门前合了影,没有登山观看明代古迹,真挺遗憾!闾山,我们下次再来!<br></h3> <h3>  中午时分,径停当年经常光顾的沟帮子,有些同学买了特色烧鸡和豆腐皮,吃过午饭,就开始往回赶路了。车上活跃地开起了联谊会,王笑洁等几位同学现场献艺,一路歌声一路笑,迎着风雨中摇曳的灯光回到了大连!</h3> <p><br></p><p> 阡陌红尘,一段流年,</p><p> 深深镌刻在人生的年轮上。</p><p> 沧海桑田,一种情愫,</p><p> 默默织就在心灵的记忆中。</p><p> 倾情回望那并不遥远的青春,</p><p> 依然是那么清晰难忘:</p><p> 水田插秧,兴修水利,</p><p> 割苇打稻,防汛抗洪,</p><p> 沸腾的热血化做葱茏斑斓。</p><p> 酱汤就饭,凉炕添寒,</p><p> 肩破手肿,思乡难眠,</p><p> 稚嫩的灵魂在风雨中砺炼涅槃。</p><p> 我们这一辈,</p><p> 熬尽了苦心,学会了忍耐,</p><p> 我们这一辈,</p><p> 为共和国出力,人生无悔!</p><p> 历经生活的沧桑意禅心宁,</p><p> 然而追梦这个不变的初心。</p><p> 一直陪伴着不老的忠诚,</p><p> 走过岁月的烟尘鬓已成霜,</p><p> 然而知青这个响亮的名字,</p><p> 始终呼唤着青春的沸腾。</p><p> 千分情,万分爱,</p><p> 化作春泥更护花,</p><p> 芙蓉国里旗更红!</p><p> </p><p><br></p> <p>  附录:</p> <p>  2018年12月28日,盘锦地区五七农场唐屯大队大连六中下乡知青的第一次相聚,这个时刻我们足足等了48年!别说半个世纪,就是十年,人生又能有多少呢!</p> <p> 2019年5月的一次相聚。</p> <h3>  2019年6月欢迎申传梅回连的一次相聚。</h3> <p>  2019年9月8日,我们唐屯二队有十一名同学参加盘锦五七农场四十九年知青联谊会,申传梅同学和丈夫佟维荣大哥特地从盘锦赶来,与我们欢聚。</p> <p>&nbsp;&nbsp;&nbsp;&nbsp; 从1970年下乡算起,到我们今天相聚,整整四十九年过去了。49年来,我们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大多数人没有过联系,没有过见面。但今天相聚,在片刻的陌生之后,却仍然那么熟悉和亲近,仍然能从那饱经岁月磨砺的脸上认出彼此,喊出彼此的名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激动,我们欣喜,是因为我们在经历了人间的世态炎凉、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更加感到,同学情的至真至纯,至贵至重。我们走到一起,心里是如此得踏实坦荡,轻松透明。没有名利的杂质,没有物欲的熏染。只有在共同走过一段艰苦岁月后的心与心的共鸣,情与情的相融,你心我心依旧风光旖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之间有两小无猜,曾在课桌中间画三八线的小学、中学的同窗共读;我们更有远离父母,在异地他乡的水田里、场院中、苇塘旁的相携相扶,遮风挡雨的那种集体仪式的大家庭的朝夕相处。那是一种艰难岁月里磨爬滚打中的依依陪伴,那是一份刻骨铭心的兄弟姐妹亲人般的情意和温暖。这弥足珍贵,刻骨铭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每次相见,都能真切感到我们的确在慢慢变老,但知青的友情会芬芳我们的流年。无论岁月如何改变,我们的同学情永远不变。正如书香中国里的一段话:‘’生命中总是来来往往,聚聚散散,无论光阴流转,还是岁月变迁,只愿时光不老,我们能够继续相伴。‘’一直到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快乐平安,健康长寿!再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10、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