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h3><br /></h3><h3>1. 思考高校校园空间布局、景观处理及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图文并茂分析)</h3><h3><br /></h3> <h3>校园主要分为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以及文化观景区。区域之间通过道路的串联形成了相互关系。</h3> <h3>建筑主体的形式简单,但是通过多层屋檐的拼接使得建筑的立面有所变化,而青瓦屋檐和白墙又突出了江南特色,墙体的大落地窗则有通透明亮现代感。</h3> <h3>外立面的木质结构在色调和质感上都给人不同于混凝土钢筋的温暖感,和大学的活跃氛围十分契合,而屋顶的造型设计如同山峦,契合象山校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又像打开的书本,契合大学的学术气息,是历史文化和谐融合的体现。</h3> <h3>又一栋外形像山的建筑,但通过材料和颜色的不同区分开来,同时在外立面增设楼梯走道,呼应屋顶形态,丰富立面变化,而楼梯走道的形态蜿蜒曲折,如同连绵不断的山脉一样,又一次呼应了象山校区的历史文化背景。</h3> <h3>材料常见,但通过形式的阵列重叠,产生了有规律的纹理变化,在外表形态上除去了砖砌的密封感,增加孔洞使得建筑体量虽大但不笨重。砖的做旧感和攀岩植物的结合使得建筑变得不像建筑,趋于自然而高于自然。</h3> <h3><br /></h3><h3>2. 图文并茂分析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h3><h3><br /></h3> <h3>运用孤植手法造景,建筑本体体量庞大,颜色鲜艳,风格现代,如果配以丰富的植物则会遮挡建筑本体,建筑的形态美就会减弱几分。而孤植一棵大树在适当位置不仅可以达到点睛之笔,还能衬托出建筑本体的气质。</h3> <h3>运用框景手法进行造景,建筑本体是混凝土,比较现代工业,而通过几何图案的墙体挖空进行框景处理,则把厚重的混凝土变得轻盈通透。</h3> <h3><br /></h3><h3>3. 绘制第11栋建筑立面图,收集相关资料</h3><h3><br /></h3> <h3>设计师把杭州灵隐佛寺前的千佛岩的造型方式运用到校园建筑的建造当中, 命名&quot; 山房&quot;,远观就像崖壁。外面具有千佛岩佛窟象征寓意 , 墙体主要开有许多不规则方洞 , 内部空间因而光线丰富多变 ,平面布 局为沿走廊线性排布的教室和办公等功能用房。山房的山体空间还是遵照现代教育建筑的主要思路, 将走廊作为串联各功能用房的线路, 另一侧则布以外墙坡道 , 以辅助景观的渗透 和人流分流。走进这样的建筑, 现代建筑的冷峻和简洁快速扑面而来。把建筑内部空间看做像佛窟一样的讲学场所。</h3> <h3><br /></h3><h3>4. 图文并茂收集分析民俗博物馆的造园材料并分析室内外景观互相穿插渗透的效果</h3><h3><br /></h3> <h3>博物馆主要运用钢丝、瓦片、玻璃、钢,依山势而建,整体通透感强,造型独特契合象山历史文化,外立面变化的韵律让人回味。因为采用通透的落地玻璃,视野开阔,实现可以由里到外,但因为瓦片表皮的关系,视野会有一定的遮挡,而且光影效果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里面的空间多以坡道衔接,空间的上下关系不会像一般的楼梯分隔那样强烈,奇妙独特。</h3> <h3><br /></h3><h3>5. 图文并茂试比较水岸山居与象山校区的造园与空间布局的异同</h3><h3><br /></h3> <h3>水岸山居和校区的规划都用到了山水设计理念,且都是通过道路的连接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但不同的是水岸山居中把木结构玩得更出色,屋顶的结构变化韵律强。还有,水岸山居内部的道路连接并不像校区那样趋于平面,它更多在于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可以看到许多折线布与建筑内部,穿插形成许多独特的空间,空间感十分迷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