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俊宏

<h3>1.美院象山校区的空间布局以及景观处理</h3> <h3>  整个校区呈现的是不规则状分布,校园的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象山南北延伸展开,北部以合院式建筑物为主,由东向西错落分布,开口朝北或者朝南,活跃了建筑的图形,又使建筑物有多视角的变化之势。</h3><h3> 而南边的建筑物更加有动感与流动性,流畅分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通过长廊来进行连接。交通道路依山而分布,围绕象山的河流带来水景资源,河流倒影的植物与建筑之间和谐统一,建筑与景观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体现出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景观风格。</h3> <h3>2.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校区内的运用。</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保护。</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一个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工作室群相连。但这种对景区进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传统中国的,也是全新的当代创造,形成在喧嚣繁华的市镇中,一片宁静旷远的场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园区的西端有意不布置高大建筑,使风景向远处延伸,以借西侧远山之景。园区东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鱼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筑,不做改动,设计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园能够在一座大学校园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别是在一所美术学院的校园中。“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种风景,它特别和某种贴近自然的劳作有关。</h3> <h3>3.民宿博物馆</h3> <h3>建筑平面以棱形为单位进行几何形状的分割,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适应地形。建筑的外墙表皮通过不锈钢网架将数万块瓦片镶嵌在网格里面,网格与玻璃层相互叠加形成一面具有独特图案纹理的瓦幕墙。它的作用还能控制阳光照入室内的强度,透出光影。</h3> <h3>4.水岸山居与校区造景的异同</h3> <h3>“连续不断的屋顶下的错落”这是大部分人对水岸山居的印象。设计原型为传统村落,江南园林,以及古代的山水画。</h3> <h3>与校区造景的相同点则是都借鉴了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能在它们当中找到传统园林的影子,不同点则是校园内造景重在创新,水岸山居重在传承与演绎。</h3> <h3>空间布局方面水岸山居与校区皆是以合院作为主要建筑物,而不同点则是水岸山居合院之间不是平行布置的,每座合院之间都有一定角度的偏移。具有一定的随机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