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园林163李家倩

<h1><font color="#ff8a00">高校校园空间布局景观处理</font></h1> <h3>王澍先生就象山校区设计“具体设计问题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不大的山体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在自己对校园的简述文章中道: “从每座建筑之中或之间望去,象山已脱胎换骨。某种意义上,新校园竣工之日,才是象山这座山的诞生之时。”</h3><h3>从王澍先生讲话结合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围绕山体周围分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的变化丰富山房水房建筑与象山相互依存相互成就,构成独特的高校校园空间景观。</h3><h3>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象山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功能分区合理, 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h3><h3>校区内建筑本身空间变化十分灵动,各个建筑之间没有规律生硬的拼接,尊重建筑本身的独立性。建筑前后绿地变化较多,有水池,山坡,草地等,绿地景观处理灵活。在植物配置上遵循植物造景的美学原则,结合多样与统一、协调与对比、韵律与节奏等设计景观。运用不同高度不同种类植物与校园的建筑合理搭配,取得使景观构图形成点线面的搭配,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每栋建筑都会比绿地低,同时高大的乔木遮挡大部分建筑墙体,给人感觉仿佛建筑是从地面生长出来,让建筑与自然更好的融合在一起。</h3> <h1><font color="#ff8a00">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font></h1> <h3>经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现代建筑常用设计手法有错动,削切,散布,渐变,环切,变形,切分,掏出。</h3><h3>显然,美院校园内建筑没有走寻常路。校园内建筑外部具有中国南方民居青砖黛瓦、木制竹艺的建筑外观,而内部装饰充满了现代工业设计感的视觉冲击,蜿蜒曲折的内部楼梯给人强烈的线条几何感,室内红色构件在黑白灰画面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毫无规则建筑立面、随性蜿蜒的外部廊道、信马由缰的开窗方式。环形教学楼,白墙黛瓦,不规则的窗子,结合</h3><h3>外部墙体废弃材料装饰以及攀藤植物,即使校区投入使用时间并不长却给人饱经风霜的感觉,看透沧海桑田,独在象山脚下自我修行,这大概也是设计者想让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对自身修行的一种环境暗示。</h3><h3>但结合在各栋建筑外廊道行走的亲身体验,个人认为过长的外廊道容易造成乏味感,失去探索欲望。相比而言,建筑内部错乱的楼梯营造线条几何感富含现代废弃感,给人感觉低调冷峻,回头一望更是感觉惊喜重重,不断发现新的线条几何构造,结合建筑内部低调的配色黑白灰,散发出高级的工业感。</h3><h3>建筑外墙山房水房装饰不一,水房建筑立面几何形状随意却意外的简洁自然,部分建筑外墙爬满攀藤植物,与内部工业风结合,仿佛历经多年时光洗礼,被世人遗忘时间,偶尔发现三二学生,才精觉此乃非废弃之物。个人认为,而山房建筑相对于水房则逊色许多,外部瓦片装饰并没有令人觉得惊艳反而感觉给建筑增添了累赘好,感觉是为了营造山房而强行添瓦,但不可否认,山水房建筑的思考意境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与园林设计的意境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h3> <h1><font color="#ff8a00">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font></h1> <h3>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设计师从象山这矛盾的原点,衍生出建筑的诉求以“回”字形房屋为一,于是生出院子;院房与院房之间,院房与山水之间,再进而生发出路、井、廊、坡、桥等种种形式,以及行、止、俯、仰、观等不同行为。不同的人,因目的、心绪不同,将以上各种环境元素与行为方式排列组合,形成自己独有的观览经验,这种因人而异的感受,将是何其丰富繁多、异彩纷呈!</h3><h3>在学习游览过程中,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校园内随处可见。18栋建筑立面的木制窗,打开窗,外面是周围种植芭蕉体育馆标志建筑,妥妥的现代化框景景观;16栋建筑是最喜欢的一栋建筑,面对水岸山居的是一面大尺寸白墙,从外部楼梯上楼可以远眺对面池塘与池塘边的建筑,形成对景;走进建筑里面会发现建筑内部设计有天井,天井内种植乔木,另一面墙被不规则的形状打破,放眼望去,一幅幅框景尽在眼前。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与园林空间开合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处,11栋建筑内部有一个小门,走进去空间增大,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有的建筑前面绿地会设计有荷花池,人们可以通过石阶走进荷花池,如同身在荷花丛中。</h3> <h1><font color="#ff8a00">11栋建筑立面</font></h1> <h3>11号楼是一个新的轴网形式,不再是传统的平面轴网设计,外面的楼梯部分紧贴建筑立面,部分又分离出去,像个空中走廊,这完全是个立体构成,立体的设计,建筑底面是停车场,有倾斜的支撑柱,它的底面比起六面建筑理论更自在了,建筑立面是不规则条形窗,阳光透过效果很不错,当然它又有着某种形式关系。建筑内部空间变化丰富,运用传统的手法,入口空间一收一放,变化无穷。</h3> <h1><font color="#ff8a00">民俗博物馆的造园材料</font></h1><h1><br></h1> <h3>青瓦,玻璃幕墙,铁丝网,青砖,落地玻璃窗</h3> <h1><font color="#ff8a00">民俗博物馆室内外景观互相穿插渗透的效果</font></h1> <h3>进入展厅,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身处任何区域,均能通过巨大的透明玻璃墙体欣赏室外植物景观,通过玻璃窗,把外部环境渗透到室内环境中来,令游客在室内如同置身山野森林;建筑外墙又铁丝与瓦片组成,瓦片放置在铁丝网上,与瓦片搭建的屋顶浑然一体,菱形的建筑线条走向尊重山体本身高差,整个建筑普通镶嵌在山体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h3> <h1><font color="#ff8a00">水岸山居与象山校区的造园与空间布局的异同</font></h1> <h3>异:水岸山居拥有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比校区工业风浓重的建筑更多一份传统的味道。</h3><h3>同:水岸山居与校区同样是围绕着象山进行分布;水岸山居与校区内建筑内部空间楼梯均相互交错贯通,同样拥有利落的线条与回转的空间;同样以现代的工业风融合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如天井,框景,对景,障景等。</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gjzdhp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白塔公园</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