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我们一直在说时代在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你能想象一下时间倒退60年的景象吗?没有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没有高清数字电视、没有QQ、微信、MSN等即时通讯软件,没有遍布城乡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你会惊奇的发现六十年的差距竟如此之大!到底是什么让这六十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font></h3> 这不得不说“<font color="#ed2308">光纤之父</font>”——<font color="#ed2308">高锟</font>博士,一位伟大的华裔学者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曾经几乎被放弃的光纤通信成为现代通信最耀眼的明星,正是他对光纤的发明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h3>高锟出生于上海,年幼时接受旧式的私塾教育,直至十岁时进入一所西式学校学习。那是一所旅法留学生创办的学校,<font color="#ed2308"><b>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b></font>。幼年时的高锟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六年级时便开始做化学实验,他与好伙伴周同学一起成功地通过电解水制备了氢气与氧气。除了化学实验,高锟对无线电也颇有兴趣,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而无线电的科技实践也在高锟心里埋下了电机工程的种子。<br> 在高锟的中学时代正赶上内战,高锟以全港前十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但当时的高锟已立志攻读电机工程,而港大却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辗转就读了英国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格林威治大学)。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毕业以后,高锟进入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专注于高频波导管的研究工作。</h3><h3>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就有两位科学家发现了光的全内反射现象。根据光具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发明家贝尔就发明了“光话机”。但这个原型机却不能达到贝尔预期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是空气作为光线传播介质,本身就会带来很大的衰减,光线传播了一段距离后强度变得很弱,因此也失去了实用价值。<br></h3><h3>高锟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到一个重要的理论发现:透明材质中的杂质才是造成衰减率过大的主要原因。1966年,高锟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他当时的出发点是想改善传统的通讯系统,使它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对于这个设想,许多人都认为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认为高锟神经有问题。高琨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费尽周折。理论中衰减率低于20 dB/km的光导纤维当时根本没有厂家能够生产。于是高锟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大型玻璃生产企业,说服他们开展相关的研究。此时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高昂的成本研发超纯净玻璃纤维,毕竟做玻璃器皿更有商业价值。高锟不得不自己动手与企业的研发部门一起探讨研究可行的高纯度玻璃制造工艺。为此高锟甚至找到了当时公司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那段时间,他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高锟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坚持不懈,终于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font color="#ed2308"><b>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b></font>,使科学界大为震惊,由此开启了光通信时代。<br></h3>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揭晓,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同获科学界最高奖项。这是一份迟来的荣誉,高锟在科学上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让世界能够更快进入到信息爆发的时代。<font color="#ed2308"><b>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高锟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高锟说了“谢谢”,这是他接到奖章与证书后说的唯一一句话。</b></font> 他让世界科技发展提速,如果申请专利他将霸占世界首富 ,但是高锟并没有这么做,他说:“<font color="#ed2308"><b>香港首富、全球首富,对我来说完全没有意义。我无后悔、也无怨言。因为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一定不会有今日光纤的成果</b></font>”。难以想象这个世界没有他,就只有2G速度,在线直播,在线视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都可能要延后几十年。<br><br> <h3><font color="#010101">当你在互联网上欣赏电视转播节日、与千里之外的朋友视频通话,或者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镜检查时,你可曾想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发明的“光导纤维”,正是它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走上了信息高速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撰稿:戈涯萍</h3><h3>指导老师:官玉芝 杨文新</h3><h3>编辑制作:刘元杰</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