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湾公园

<h3><br /></h3><h3>1、太子湾公园入口用了什么处理手法?有什么好处?</h3><h3><br /></h3> <h3>太子湾公园入口采用了障景手法,利用花镜和种植水杉将园区入口与外侧道路分隔,使得公路的噪音和尾气大幅度减少,便于营造舒适的自然环境氛围,打造更自然的英式园林。</h3> <h3><br /></h3><h3>2、太子湾公园水系在全园中有何特点?有哪些水景类?精选4张以上水景分叉和聚合处的照片上传,图文并茂分析。</h3><h3><br /></h3> <h3>太子湾水系蜿蜒缠绕在路网之中,有聚有散,形成了湖景、河景和瀑布景观。</h3> <h3>水的分叉又一变二,从而产生了类似小岛的割裂空间,为了避免这种割裂感,在上面配以植物造景,以绿植以及高低错落的空间感来平衡。</h3> <h3>水的分叉形成支流,在节奏的韵律上有了变化,由一开始宽阔的水面变成窄而灵动的溪流,植物的种植方式从围合到半开放,把岸边打造成一个适合观景停留的带状空间,配上休憩的园建设施,让空间的功能多样化。</h3> <h3>水的聚合形成小湖泊,在蜿蜒曲折的水系里形成节点,较为宽广的水面没有进行过多的水生植物种植,利用周围的绿植和园建及水中倒影造景,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h3> <h3>水聚合形成一个浅水嬉戏空间,通过植物的围合,把空间营造的相对密闭,但巧妙的是中间通过水杉的种植方式将园外的西湖风光借了进来,一来把空间的封闭感减弱,二来通过借景框景使得园内的景观多样化,达到步移景异效果。</h3> <h3><br /></h3><h3>3、观察太子湾公园的地形处理,并观察地形向水体过渡处(驳岸)的处理方式,精选4张以上不同类型驳岸照片,图文并茂分析。</h3> <h3>山石式驳岸,石头与水的碰撞,声音与视觉的趣味。</h3> <h3>山石式驳岸与自然式驳岸的结合,石头的堆砌和道路走向相符,打造山石自然放置的效果,植物种植在驳岸出,形成水到植物再到陆地的过渡,和谐自然。</h3> <h3>自然式驳岸,草坪放坡延伸到水中,,开阔的水和开阔的草坪,视野广阔,毫无违和感。</h3> <h3>自然式驳岸,水到草坪再到植物景观的过渡,空间上由高到低,层次丰富,加上植物造景增丰富色彩,引人入胜。</h3> <h3><br /></h3><h3>4、概述太子湾公园植物景观的类型。拍10张以上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照片,从"植物与建筑,植物与水体(临水坡岸)、植物与地形、植物与园路、植物与山石"等方面,图文并茂分析。</h3> <h3>水边孤植丹桂,姿态倾斜向水面,增加亲水性,空间开阔的同时把焦点聚向水中,同时通过水边菖蒲等水生植物做驳岸,打造自然生态景观。背景的乔木高矮不一,使得天际线产生起伏变化。加上植物色彩的搭配,使得场景产生变化,而丹桂本身的花香则让整个空间有了嗅觉触感,让游人有不同的观景体验。</h3> <h3>草坪景观,运用密林和植物景观围合宽阔的草坪,采用樱花、桂花、槭树、红枫、香樟等,植物颜色丰富多样,且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变化效果。</h3> <h3>底层是翠芦莉做铺垫,中层是红继木作遮挡,高层是樱花作主景树,层次分明。樱花在春季开花是观花植物,秋季落叶是观枝干植物,在色彩上有变化,且有空间感会由密闭变成半开放,景色会有所不同。</h3> <h3>底层高低起伏的花镜让空间一下子灵动起来,中层的樱花和桂花有了形态上的对比,背景的水杉充当遮挡作用,形成障景的同时也把焦点聚集到前面的花镜景观,竖向空间层次明确。桂花的存在让花香也成为观景体验的一部分,视觉嗅觉的双重体验。</h3> <h3>背景植物高低起伏,天际线的变化也变得高低起伏,在树冠形态上有锥形和球形的对比,显得不会过于单调。桥头的柳树作为点景树,轻盈的姿态增强了亲水性。岸边地被种植不会强硬塞满,而是灵活种植,留出一部分种植空间给到置石驳岸。</h3> <h3>建筑入口处对植了桂花和樱花引导方向,高低大小不一,即对称又有变化,而樱花的季象变化和桂花的有所不同,使得同一个地方既能观花又能观叶还能观枝干。</h3> <h3>沿阶草作地被结合置石把空间分割成有开有合的空间,高大的无患子为空间提供了遮阴功能,使得空间成为一个休憩停留的场所,竖向空间没有过多的种植其他植物,保留了高大乔木之间的空隙,使得游人在停留休憩之时也能透过孔隙观赏到对面的草坪景观,运用了框景手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