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十月的神州大地,70周年盛世华章的余温未散,莆田市中学音乐林季君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就已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不负这丰收的金秋时节。17日这天,在领衔名师林季君的带领下,在风景秀丽的莆田第二中学举行了新一轮的教学教研活动。</h3> <h3> 东道主莆田二中的陈钦老师担纲了第一节的公开教学《醇厚的中原韵》。在暖场音乐《茉莉花》优美的歌声中,学生们走进了课堂,同时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世界。</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陈老师从中原文化的视角,简要介绍了中原悠久的音乐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恰巧点到了今天的主题——中原韵之“醇厚”!</h3> <h3> 对比彭丽媛和王世慧两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表现出的不同韵味、节拍的变化(3/4拍和4/4拍)带来的情绪各异……孩子们在对比聆听中熟悉民歌、走近民歌,从而走进民歌!</h3> <h3> 熟悉后的学唱自然是信手拈来了。视谱演唱中,陈老师又适当引导孩子找出歌曲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再应用课本中《孟姜女》这一民歌,检验孩子们对“鱼咬尾”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检验效果良好!</h3> <h3> 时间转眼就到了课堂的拓展环节。给出一个主题,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应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将旋律补充完整。一段段虽显稚嫩但却不乏灵气的乐句传出,见证了这一节精彩而又成功的音乐课堂。</h3> <h3> 第二节公开示范课的主角是工作室另一成员、来自莆田十一中的付四红老师带来《高亢的西北腔》。一开课,付老师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声乐专长,两嗓子地道的花儿和信天游博得了孩子们和在场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h3> <h3> 两曲唱罢,付老师问道:“你们知道刚才老师唱的这两首歌是哪里的民歌吗?”…“西部的”、“西北民歌”、“陕北民歌”……孩子们敏锐的音乐感知引得付老师竖起了大拇指!顺势简单介绍“花儿”与“信天游”,聆听地道的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h3> <h3> 通过寻找乐谱中的主音,画出旋律线,总结出西北民歌高亢、旋律起伏大的特点。细心的孩子们还在聆听中发现了西北民歌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色,给了付老师又一个惊喜。顺水推舟,自然是要进行一番学唱了,真假声结合的学习让孩子们对西北民歌的独特韵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h3> <h3> 在《脚夫调》的聆听中,学生们已能将所学运用在此曲的分析中。高亢的旋律、起伏大且多以四度音程行进。付老师再次带领大家学唱歌曲,并巧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解决高音难题,更好地感受真假声转换中的西北民歌之韵。</h3> <h3> 通过一小段小视频,理解了西北民歌其高亢、起伏大的旋律离不开那沟沟壑壑的高原地貌,由此引申出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巨大影响力,也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好印证!课堂之末,付老师引导大家总结西北民歌的特点,鼓励孩子们更多了解民歌、学唱民歌、传承民歌文化!</h3> <h3> 优秀的课堂总是引人入胜,从老师们认真听课的模样中就可见一斑!</h3> <h3> 两节公开教学之后,为我们带来《核心素养下音乐教学的备课策略》专题讲座的是来自城厢区的音乐教研员郑喜燕老师。郑老师从当前音乐教学还存在的很多沉疴入手,点出了旧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核心素养”中对应的种种策略。</h3> <h3> 紧接着,郑老师提出了当前教学:讲得多、体验少;讨论多、参与少;提问多、探究少;重训练、轻体验;预设多、生成少;关注教多、关注学少;方法单一、活动设计不够切实有效等等诸多问题,呼吁老师们更多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将着力点放在学科核心内容上!</h3> <h3> 而这一切的开端,都必须源于有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备课策略:通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等“八备”,运用好教案的构成要素,在备课中更多着眼于学生的“学”上!</h3> <h3> 郑老师提出,教学目标不仅仅针对一节课,而是要放宽眼界,了解整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每一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串串美丽的珍珠。而在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之后,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才能更好地着力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上,从而形成更优质、有效的音乐课堂!</h3> <h3> 讲座最后,郑老师盛邀两位开课的老师,分享自己在备课时的步骤和心得,大家彼此交流备课经验,提出更好的备课效率。</h3> <h3> 针对两位老师今天的成功案例,郑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为两位老师提出了导入时间不宜过长、适当拉宽拓展环节时间等建议。</h3> <h3> 第二位评课讲话的,是来自莆田一中的李丽老师。李老师盛赞两位开课老师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声乐优势,对民歌的范唱到位是课堂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同时也提出了多关注单元的知识体系作用,如《刨洋芋》流传中逐渐衍生出的《墙头上跑马》再到马思聪的《思乡曲》。而这些也正是单元知识体系中对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变化发展的最佳诠释!</h3> <h3> 莆田七中的郑征老师,则从课堂检验角度出发,提出了在课堂中,两首民歌应以其中一首为主要知识点的讲解与学习,而另一首可由学生来分析、总结。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最好检验。</h3> <h3> 莆田十中的卓梦婕老师则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提出导入缩减,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留在课堂学习,从一主线循序渐进而终,最后适当拓展与检验,可使课堂主脉络更为清晰流畅。</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领衔名师、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音乐教研员林季君老师为大家做了最后的总结发言。林老师首先肯定了今天两位开课老师的成功之处,结合第二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的精神传达,首先就提出了音乐课中应“先声音后符号”的概念,在熟悉作品、学会演唱后,再进行乐谱分析,而不可一开始就用生硬的符号让孩子们畏难不前。</h3> <h3>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林老师指出:课堂提问中应多由追问环节,在这逐层的追问中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更大空间的想象力,从而引申出课堂知识点的学习和探究,而不应是教师不断的自我给予。当然,适当的评价也是对孩子们最大的鼓励,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重要来源。</span></h3><h3> </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最后,林老师鼓励在场的老师们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中,以“听觉”为基本出发点,突出重视孩子们的“艺术表现”,并牢牢抓住“准确歌唱”这一要点,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垫垫脚就能够得着的能力,难易适中,力争打造更多的音乐“金课”!</h3> <h3> 相逢的时间总是短暂,忙碌的一天在西沉的斜阳中渐渐谢幕,不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诉说今天的满满收获与恋恋不舍。既然“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开始的地方”,那就让我们轻唱离歌,回到挚爱的三尺讲台,将所学倾囊相授,愿音乐能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