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虽然是秋季,可感受南疆的人文环境就象刚走入春天,在我走乡串村的镜头里温暖随处可见。从青少年到长者老人,从农牧民到政府公职干部,在我的眼里他们的生活是那样光鲜亮丽,在我心目中他们又是那样的崇高伟大!</h3> <h3><br></h3><h3> 之一</h3> <h3> 阿克苏柯坪县阿恰勒镇盖孜力克村幼儿园几位支教老师;其中徐鹏老师,甘肃会宁县人,从安徽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毕业,自愿支边到吐鲁番高昌区亚尔镇中心小学任教,于2018年又来到盖孜力克村幼儿园支教一年多。在南疆的各地州、市、县、乡镇、村落的幼儿园到中小学都能看到象徐鹏这样的支教老师,特别是当幼儿教师(男保姆)我感到是件很新鲜的事。他(她)们当中多数家都在内地,从"五湖四海"告别故乡优越生活环境,远离父母来到边疆甚至很偏远穷乡僻壤不畏艰苦辛劳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象这些年青知识分子多彩的人生、勇于奉献的精神!怎么能不让我们为其点赞,宣扬!有这样的知识青年榜样是社会的骄傲!</h3><h3><br></h3> <h3> 在大家眼里他们也同样是与幼儿同乐的孩子,可在我心目中他们却象顶天立地的爷们儿!</h3> <h3> 当地贫困农牧民居住环境在党和政府关怀下“脱贫攻坚"改变了一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居住 区,孩子们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费用全由政府负担。</h3> <h3>放学的路上飘来阵阵欢声笑语。</h3> <h3> 之二</h3> <h3>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委宣传部、县妇联驻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落实惠民项目,多渠道拓宽致富门路,让村民得实惠、富钱袋,以真诚、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阿依乔丽盼·努尔洪介绍:"康什维尔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有258户967人,其中建档打卡贫困户147户539人。村民思想守旧,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外出务工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工作队驻村以来,找准病根,精准把脉,转变村民贫穷落后的思想,‘扶贫先扶志’,将村民从‘要我富’彻底转变成‘我要富’,牢固树立‘我要致富’的强烈愿望,增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今年以来,全体干部紧紧围绕社会稳定的总目标,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困难急事30多件,受到村民感谢好评。</h3> <h3> “现在我们病了有合作医疗,出院时就可以报销了;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农村孩子免费住校、吃饭;不少偏远农牧区的农牧民都住进了县城的楼房,孩子们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年青人可以在县城周边就业增加收入……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依沙克·居马正在热情洋溢、语重心肠的宣讲。</h3> <h3> 不断的雷鸣般掌声,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及结亲干部在聆听康什维尔村脱贫致富带头人、“草根宣讲员”依沙克·居马宣讲党和国家的好政策。</h3> <h3> 我们来到了与安居富民住房分开规划的集中养殖区,羊圈里的羊高大肥壮,两只长耳朵耷拉在异常突起的面颊两侧。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阿依乔丽盼·努尔洪介绍:这可不是一般的羊,是引进的优秀品种“巴特肯羊”<br></h3> <h3> 杂交新品种羊个大出栏快市场价格不菲,是脱贫攻坚快速致富的好项目,工作队为贫困户农牧民提供科技培训制订优惠办法,组织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引更多村民养殖户不断参加。</h3> <h3> 之三</h3> <h3> 吴登云,中共党员,八十岁的耄耋老人。是百位新中国感动中国人物,“白衣圣人”,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新疆乌恰县政协原副主席、县人民医院原院长,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全国双拥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医学卫生界曾掀起一股学习吴登云的热潮。</h3> <h3> 吴登云在乌鲁木齐有家,却没在家安度晚年,仍然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乌恰县医院。</h3> <h3> 做医生就要像白求恩那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病人极端热忱。</h3> <h3> 吴老常说:“共产党人应该胸怀宽广,廉洁奉公,看重创业奉献,看轻名利得失。如果有第二次人生,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新疆,选择乌恰”。</h3><h3> 吴登云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高尚的人格魅力!</h3> <h3> 之四</h3> <h3> 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霍加•哈孜。他曾是乌恰县康西湾村党支部书记,当得知我们要给他拍照片宣传劳模事迹,忙着从里屋拿出一个小红箱子打开取出奖章用一双微颤的手往胸前别,老伴走过来帮忙,他温柔、慈祥的看着老伴很风趣地说:“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老伴含泪笑着。当时感动的场景也模糊了我的眼睛……</h3> <h3> “如今当你走进康西湾村,平坦的柏油路旁,是爽心悦目的绿色长廊,远处金黄的麦浪滚滚,村里苹果、杏子、桃等果树成行成林,满山遍野牛羊、绿波荡漾的青草、整齐划一的新砖房、纵横交错的水渠交相争辉,一片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昔日的穷山僻壤,而今却成了名震天山南北的富裕村,靠的是什么?康西湾村村民异口同声说:‘一靠好政策,二靠好支书`”。这是人民日报2010年报道全国劳模霍加•哈孜事迹文章的开头语。</h3> <h3> 老模范在给孙女及来访的工作队干部讲曾经的艰苦奋斗故事。</h3> <h3> 之五</h3> <p class="ql-block"> 《深度贫困村“绣”出的锦绣前程》人民网曾于2018年10月30日报道产业扶贫怎么搞?针对新疆阿克陶县皮拉勒乡英阿尔帕村村民增收慢、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自治区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依托村情实际,因村制宜、找准定位,积极探索发展民族特色手工纺织产业,通过引进“卫星工厂”,加强技术培训、拓宽销售市场,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提供了近百个工作岗位,走出了一条在家门口发展产业促就业促脱贫的新路子。</p><p class="ql-block"> 工作队多方联系、考察,找到了阿克陶县当地小有名气的纺织工厂负责人艾买江·努肉孜当合伙人,双方经过多轮协商,签订了合作协议。2017年初,在英阿尔帕村成立了“阿克陶县苏贝合商贸公司”,主营头巾和披肩等民族特色手工艺产品,由工作队与村党支部负责提供建厂用地、招收工人,由企业法人代表艾买江·努肉孜负责组织生产销售、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术培训。目前,“卫星工厂”已发展成为拥有1800平方米厂房、近百名工人、上百台纺织设备的公司,真正为村民种下了一颗“摇钱树”。</p> <h3>师傅在传授技术</h3> <h3>五彩缤纷的纱巾远销内地多个旅游城市</h3> <h3>厂房生产车间内工作全景</h3> <h3> 之六</h3> <h3> 自治区纪委监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依托村情实际,重视并下功夫把"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作为贯串驻村工作的灵魂来抓好。</h3><h3> </h3> <h3> 依也勒干村有株高大粗壮的银白杨树,这里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段民族团结动人的故事“1958年曾经的乡党委书记何良岩与维吾尔族朋友阿那耶提.克然木以及柯尔克孜族朋友买买提依明.亚森三个人共同种下这颗银白杨。61年过去了小树苗己长成技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更神奇的是这颗树尽在一根技干上天然生出了三技粗壮的分杈。寓意三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又象征着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依也勒干村深深地扎根”。</h3><h3> 2017年初,自治区纪委监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将这颗银白杨象征的民族团结精神不断延续、丰富和发展,教育后人代代相传团结之花永远盛开,特立下此碑!</h3> <h3>乡村开夜市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又一创举</h3> <h3> 工作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脱贫扶贫、村民过好丰富的日常生活,动员组织村民利用空闲地改造绿化成村民休闲娱乐广场,夜晚来临广场灯火通亮、夜市繁忙,川流不息逛夜市吃夜宵的村民也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工作队还专门设计建造了二十辆流动餐饮车供贫困村民经营使用。</h3> <h3>乡村的夜晚生活一点也不逊色于县城,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h3>